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大学区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与操作策略
大学区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与操作策略教研活动是以教学理论、过程、素材等为载体进行的教师研讨活动,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教学工作实际,要使教研活动优质高效,我们需要对形式进行优化,对方法进行选择,对过程进行调控。特别是关注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这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证。为此,笔者提出一些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及基本操作路子,与教育同行交流。1.互动式教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互动,一是教师互动。利用听评课活动,听课教师和执教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在研讨中共同提高。二是师生互动。开展“学生眼中的教学精彩回放”征集活动,通过书面交流,营造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氛围,让教师以学生为镜子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三是家校互动。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同上课,课后家长们针对所听的课与教师、领导共同座谈。另外通过书信、调查问卷等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2.主题式教研:主题式教研是围绕某一专题内容开展的教研活动,一般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主题——个人实践、初步思考——集体研讨、深入研究”的过程。只有基于个人思考的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开展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并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菜单式”主题教研:即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征集的教师或学生间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取出迫切解决的主题,列成“菜单”,如课堂上有效提问的艺术,课堂评价的技巧,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如何组织学生有效讨论,怎样运用学案才能更有实效等等,将这些问题纳入教研计划。在每次教研活动前,同学科教师围绕“菜单”中的一个主题,运用报刊、网络平台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寻求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了解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经验做法,找出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初步方案。教研活动时,教研组所有成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开展比较、分析、讨论。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为每位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3.反思式教研:教学反思是教研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一个有生命的教研组必须在教学反思环节有制度的保障与文化的指引。反思内容如:换作学生的角色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学生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听同行、专家研究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在理论学习时结合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在听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展反思式教研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反思以教学活动中带普遍性的、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为主。二是通过教研组群体的合作、交流、对话和共同反思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三是教师个体所拥有的教学理念、个性特点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反思、对话与交流应坚持持续的、逐渐融合的过程方式。学习——积累——反思,这是一个发展性教研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4.会诊式教研:教研组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共性或个性问题进行“集体会诊”,大家一起“面对面”交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运用集体的智慧,找出“病情”,分析“病因”,开出对症的“处方”。通过“集体会诊”,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5.集体备课研究:集体备课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它是教研组最常规、最主要的工作。如“三关注二提高”的集体备课,这一备课流程分为“个人研究—集体研讨—分享充实—生成完善—反思提高”五个环节。“个人研究”是指教师个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围绕教材提供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然后,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完成教学设计。这是备课的主要部分,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集体研讨”是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同学科的教师围坐在一起,针对本课时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个教师畅所欲言,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这样,可以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作用。这一环节体现集体备课的交流性、研究性,关注的是教师团队的群体智慧。“分享充实”是指分享不同教师提出的能适合自己的教学建议,然后充实自己的备课,体现的是借鉴后的提高。“生成完善”是教师在一节或两节课后,根据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自然生成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备课,以备下节课更好地使用,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与发展。“反思提高”是指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反思不是单纯对课前、课中工作的简要回顾,它带有研究的性质,是用先进的理念审视已发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现象,此反思不受字数限制,可长可短,但都是来自课堂,发自内心。不管是课堂中出现的亮点,还是课堂中产生的灵感,或是教学中的点滴失误,对教师来说,都是今后教学的宝贵财富。这种课后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个体教学智慧的进一步提升,体现的是反思后的提高。在这种的集体备课流程中,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和问题生成,充分显现了教师个体经验、同学科教师的群体智慧和学生个体发展三个层面的教育智源,通过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形成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式提升的动态备课过程。6.课堂观察研究: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观察的视角与手段应当是开放和多元的,观察的内容应是引起执教者、研究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课堂观察作为教师相互取长补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使用。但是,如何让课堂观察不仅有助于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观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有助于科学评价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找出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观课指标和方法。7.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研讨实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一位特级教师说的那样:“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评课是一种诊断和激励,是零距离的智慧碰撞,是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目前,课例研究已成为中小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且,在教研实践中一些新的研究形式也应运而生,如“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其基本操作流程是:首先,由一名教师执教一节课,这节课称为“常态课(原始课)”,观课人员(包括教研员、校长、业务校长、学科组长和教师等)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听课。第二步,观察小组成员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自己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并进行相应诊断,写出本视角课堂观察的总体评议,组内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各观察小组与执教教师一起,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课堂优化的方法。第三步,执教老师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在其他平行班级再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称为“改进课”。同时,各观察小组根据交流情况,重新修改《课堂观察量表》,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第四步,各观察小组根据观课人员观察到的新情况进行第二次研讨,汇总研讨结果。此时,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对此,提出新的改进方法。第五步,执教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完善。然后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称为“提高课”。观察小组再次修改《课堂观察量表》。第六步,观察小组进行第三次观课,以观察课堂的改进效果。最后,由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团队的每个成员即观察小组成员,从执教者和观课议课者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是:“常态课(原常态行为,个人教学经验的显现)→一评(关注原有教学问题,寻求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改进课(动态完善行为,团队教育智慧的显现)→二评(关注教学问题的改进与生成,寻求理念的内化与外显教育效果的差距)→提高课(新常态行为,个人教学智慧的再建)→整体反思(关注过程研究,注重实践反思,感悟教育智慧,实现专业提升)”。这一研究方式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教师在磨练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堂也打造着教师团队,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课堂与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8.跨学科教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一方面,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要求实施跨学科教研。另一方面,“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两极分化也呼唤跨学科教研的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跨学科教研意味着突破学科局限,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动态教研机制。首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分科教研组之间建立关联,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沟通的机会。其次,可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实现各学科平等、均衡、同步发展。跨学科教研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关照和审视所教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与思路。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的跨学科听课,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这也是满足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9.校际教研:通过联片教研活动,加强本校与外校教研组的联系,与片区内的学校组成教研联合体,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校际会课、专题研讨等,也可以与片区外学校进行联系与交流,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如“二三三二”联片教研机制,其中第一个“二”,是指“两个工作系统”,即以教研区负责人为协调人的策划设计系统和以教研区“大教研组”组长为协调人的组织实施系统;第一个三”,是指联片教研活动中的“三多”,即“多主体,多主题,多层面”;第二个“三”,是指联片教研活动的“三结合”,即“教研区内成员校的统一活动与教研区内、外部分成员校的自主交流相结合,教研区的自主活动与市教研室策划的各教研区统一活动相结合,成员校相对固定的教研区活动与临时性教研区活动相结合”;第二个“二”,是指联片教研的成果“两个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10.“非正式”教研:也就是随机性教研。是指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进行研究。如“茶座式”教研,有人说,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的傲人纪录,和剑河边悠闲自在、天马行空的“下午茶”分不开。英国人传统的下午茶,在剑桥形成了学术自由的精神氛围。教授学者们把学术课题带到下午茶会上来讨论,书香茶香交融,那种轻松雅致的氛围,比英国大学里流行的西装革履的高桌宴会更让人感到亲切自如。“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大家自由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所谈话题很广,或者魏书生,或者钱梦龙;或者某某杂志的某篇文章,或者某某网站的某个观点。一杯香茗,不亦乐乎。这样的“闲谈”,每月一次。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没有主题。全凭兴趣,云山雾沼。项���ߏ�3���人纪录,和剑河边悠闲自在、天马行空的“下午茶”分不开。英国人传统的下午茶,在剑桥形成了学术自由的精神氛围。教授学者们把学术课题带到下午茶会上来讨论,书香茶香交融,那种轻松雅致的氛围,比英国大学里流行的西装革履的高桌宴会更让人感到亲切自如。“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大家自由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所谈话题很广,或者魏书生,或者钱梦龙;或者某某杂志的某篇文章,或者某某网站的某个观点。一杯香茗,不亦乐乎。这样的“闲谈”,每月一次。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没有主题。全凭兴趣,云山雾沼。
本文标题:大学区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与操作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7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