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西方哲学史》作者:(英)罗素出版时间:1976-6-1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内容简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点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7-1内容简介:《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冯达文、郭齐勇两教授主编。全书约70万字,时间跨度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共分为先秦时期的哲学、汉唐时期的哲学、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等五编。本书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维、新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训诂和现代诠释等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主,兼顾考古发掘史料,2尽力摆脱和打破以往哲学史简单分类、教条化及西方模式,凸显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围绕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来展开有重点性的梳理、阐发、探讨、分析,力求准确地诠释和通俗地表达传统哲学思想的意蕴,并充分注意传统哲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学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侧面,从而建构和撰写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全书篇幅适当,体例架构新颖,资料运用得当、内容充实而简约,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科学性、原创性、新颖性,适合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学中国哲学史读者学习的有益教科书。《哲学的邀请》作者:(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丛书名:培文书系·大学之旅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9-1内容简介:哲学有什么用?它在教育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科学能够解答我们的许多疑惑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它们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们在我们作为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自己:它们是关于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美和时间……的问题。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本书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启蒙读物,出自西班牙最有名的哲学家之手,提供了一个鲜活易懂的哲学简介。无论是第一次接触哲学的中学生,还是其他希望对哲学这一智识传统的根本内容有所了解的任何年纪的人,都适合阅读本书。3《道德情操论》作者:(英)斯密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8-1内容简介:《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哈耶克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8-1简介:《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4的结果。《西方宗教文化》作者:赵林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4-1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宗教文化的学术专著。它从希腊神话的源流谱系入手,历史地和逻辑地展示了从希腊罗马宗教到基督教、直至西方近现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联系,揭示了西方不同时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并从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梳理出西方宗教文化演进的基本脉络。本书具有思路贯通、气度恢弘、史料丰富、文字优美等特点,熔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炉。《儒教与道教》作者:马克斯·韦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作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艺术哲学》作者:丹纳译者:傅雷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0-1《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阅读之后,读者一定会被丹纳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思路、缜密的分析、精辟的见解所折服。而且,你会发现,原来艺术的本源是这样的。你会发现,阻碍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重重迷雾在渐渐散开。《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作者:赵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4基督教的本质精神说到底就是灵魂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就是那种空灵幽邃的唯灵主义。在中世纪,当入主西欧的蛮族们试图用从北方森林中带来的野蛮习俗替代罗马世界的文明制度时,是基督教会这个唯一有教养的教师,以上帝的名义把被扭曲了的古典文化因子注入到蛮族的体内,从而使后者逐渐放弃原始的野性,慢慢走上了文明化的道路。如果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用知识理性在自然领域中杀死了上帝,而康德又为死去了的上帝在人类道德领域中的复活提供了理论上的假设,那么,施莱尔马赫则使这个上帝在个人的情感领域中获得了新生,成为自由心情的一个活生生的直观对象。6《哲学,科学,常识》作者:陈嘉映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1《艺术哲学》作者:(法)丹纳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0-1《新批评主义》作者:邓晓芒著丛书名:大家学术随笔书系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7《中国哲学史》作者:冯友兰著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7-1《什么是数学》作者:(美)R·柯朗,H·罗宾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1-18《心灵、自我与社会》作者:(美)米德(Mead,G.H.)丛书名: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6-1《理性、真理与历史》作者:(美)普特南丛书名: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5-19《苏菲的世界》作者:(挪)贾德丛书名:贾德名作系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0-1《原始文化》作者:爱德华・泰勒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连树声出版年:2005-01丛书:原始文化经典译丛(第一辑)关键词:人类学原始人类人性文化物质说文化本质10《原始思维》作者:(法)列维-布留尔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译者:丁由出版年:1981-1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关键词:社会心理万物有灵论前概念前关联前逻辑集体表象神秘《理想国》作者:[古希腊]柏拉图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译者:郭斌和/张竹明出版年:1986-8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关键词:正义的教诲政治大全原始追求善良的人性《忏悔录》作者:卢梭(法)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5-1《忏悔录》是卢梭在遭到严重迫害的时期为了表白11自己的人格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为他自己辩护,不如说仅仅是诚实地坦白自己的一生而已。他将自己一切不为人知的隐秘昭告天下,包括他偷窃的习惯、与几个夫人小姐的情事、将自己的五个孩子送进保育院的始末等等。因为过于敞开地剖析自己。这本书很自然会给人带来冲击,有时甚至是让人难以忍受的,然而作者的坦诚又让人无法苛责他的种种劣迹。在这部回忆录里,卢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民的世界,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忏悔录》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充满了高昂的平民精神。《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法)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6-1《名人传》由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和《贝多芬传》组成,前两本传记先父翻译于一九三四年,一九三五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一本传记翻译于一九三一年春留法期间,重译于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六年由骆驼书店出版。一九四九年后,先父认为这三本传记是他青年时期的旧译,“文白驳杂,毛病很多”,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所以没有再版,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分别收入《傅译传记五种》和《傅雷译文集》;一九九四年商务印书馆又把前两本传记列入“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出过单行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安徽文艺出版社曾将这三本传记冠以《巨人三传》之名12《切格瓦纳传》作者:(墨)卡斯塔涅达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6-1切·格瓦拉,愿名埃内斯托·格瓦拉(1928-1967),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革命政府担任了一系列要职之后,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到刚果(金)、玻利维亚等国试图发动共产主义革命。1967年10月8日,因内奸泄密,格瓦拉及游击队小分队在丛林中遭玻利维亚政府军伏击,格瓦拉受伤被捕,次日被杀害。他死后一直被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切·格瓦拉传》作者豪尔赫·G.卡斯塔涅达是墨西哥作家和政治家,曾任墨西哥外长,后辞职,2004年曾宣布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2006年总统大选,后因不属于任何政治党派未果。在撰写本书过程中作者大量引用美国、英国和前苏联的档案文件,并访问了多位历史当事人。本书资料丰富,内容详实,为我们全面了解切·格瓦拉的生活及战斗经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这部《切·格瓦拉传》于1997年出版,讲述了格瓦拉整个一生的经历:童年少年时期的哮喘病,青年时期的学业、旅行和爱情,参加古巴革命和马埃斯特拉山的战斗,古巴革命胜利后的政治生涯,刚果战事的挫折,玻利维亚游击战的失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1本书关键词:命运、希望、坚强、奋斗13《菊与刀》作者:(美)露丝·本尼迪克特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1990年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
本文标题:大学应该看的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