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大学本科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本章知识结构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本章知识结构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金田起义发生的原因:(1)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被西方列强破坏。鸦片输入年年激增,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更严重,曾国藩奏折中说:“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这些都使劳动人民负担更加沉重。(3)灾荒连年,1846年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4)外国侵略者又迫使清政府取消对西方宗教的禁令。基督教宣传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有很大号召力。(1)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压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2)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大权在握的东王杨秀清根本原因: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阶级矛盾尖锐化。外部原因:西方侵略加剧了阶级矛盾。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1851)攻占武昌(1853)建都南京(1853)北伐西征(1853—1856)天京事变(1856)天京保卫战(1864)建立江浙根据地太平天国形势发展示意图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全盛:1856年北伐和西征后盛衰转变:1856年的天京变乱1859年,《资政新篇》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前后14年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初颁于1853年,是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无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影印本《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旧式农民战争几千年来理想社会方案最完备、最系统的总结。(革命性)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是落后于时代的,违背历史的潮流。(落后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否定商品交换、绝对的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空想性)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后不久提出。其主要内容为:•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企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效仿西方制订法律制度。•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新闻官、新闻馆,设立学校、医院、设育婴堂等社会福利事业,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学风文风。•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严禁鸦片输入,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资政新篇》影印本《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社会发展方案,是第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了这场农民战争最新的特点。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方案最早的蓝本。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反映不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农民支持,不可能实现。曾国藩读到《资政新篇》这本书时,也啧啧称赞其为“救国之良方”。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④有力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⑤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⑥具有世界意义,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在亚洲的统治。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1)根本原因是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没有先进革命理论和纲领。•(2)政权日益封建化腐败化,起义领袖自相残杀。•(3)宗教迷信色彩浓重,片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也缺乏理性的认识。•(5)政策策略和战略战术的失误孙中山:“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毛泽东:“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马克思:“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中国纪事》,1862年6月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本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太平天国没有真正实施自己的革命纲领,依旧重复充当改朝换代的工具,并没有走出一条新路。)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办•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深陷困境,而西方坚船利炮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可以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改变自身所处的困境。•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含义: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僚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所开展的旨在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自强运动。亦称“同光新政”、“同光中兴”。•目的:对内镇压发捻,维系王朝统治;对外徐图自强,抵制外来侵略。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办•代表人物:中央有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指导思想: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前提条件:慈禧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推动、地方实力派官僚积极倡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70年代80年代90年代60年代“自强”“求富”前期后期重点发展军事工业重点发展民用工业过程: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海陆军兴办军用工业兴办民用工业2、内容军事工业(军器)设立学堂出国留学(人才)民用工业(交通\资金\燃料)创办新式海军军事近代化经济领域教育领域军事工业•①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的军火工业开端,但未雇佣洋匠,手工生产,非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军火工业。•②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它在当时洋务派的军事工业中规模最大、最典型。它生产枪支、大炮、弹药,另外还制造钢铁和船只,在甲午战争以前,经费最高年份达90多万两白银。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以后,该局还继续存在下去,几经变革,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机器厂房设备才最终被日军拆毁,告结。•③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陵制造局。该局从规模上不及江南制造局大,主要生产枪、炮、子弹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后来设火药局。该局开始由英国人马格里掌握,由于产品低劣,在1875年大沽炮台使用该局制造的两门大炮时,发生爆炸事故,李鸿章把马格里召到天津,让他亲自试放,同样发生事故。以后,该局就不再雇用洋匠。该局1928年被国民党政府并入上海兵工厂。•④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该局由铁厂、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设有当时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在中法战争中,该局受到严重破坏。战后虽经恢复,但生产大不如前。甲午战后生产更趋下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日战争时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停顿,然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接管。•⑤崇厚于1867年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崇厚当时是三口通商大臣。这个局就军火生产来说仅次于江南制造局。李鸿章在1870年就任直隶总督后接办该局,1895年该局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190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⑥张之洞建造的湖北枪炮厂。厂址在汉阳,特点:比其他各局设备新,规模也比较可观。但建厂速度很慢,几经周折在1891年购地建厂,1893年厂房落成,机器运到,但1894年一场火灾,厂房被毁。甲午战后经重修投产1908年改称“汉阳兵工厂”,抗日战争时内迁。军事工业企业的性质和特点1、“公有”、官办•这些企业完全采取官办的形式,其资本主要由清政府从关税、厘金和军饷中拨付。•其产品不是商品,不参加市场交换,而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其经营不是为了追逐利润。2、浓厚的封建性•每个局厂采用官府衙门式的管理,非常腐败,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大部分经费用于开支薪水和伙食。以江南制造局为例,非生产性开支占经费的一半左右,福州船政局的非生产性开支更大,最高竟占经费的80%。3、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采用了大批机器生产,集中了一大批靠出卖劳动力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工人按技术高低领取不等量的工资,企业内部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某些产品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价值规律的影响。4、具有抵御侵略的性质•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即“剿发捻”;另一方面,是为了求强自立,“勤远略”。5、对外国有依赖性•机器、原料和燃料均购自外国人,外国人往往以次充好,价格昂贵,弊端丛生,浪费惊人。生产技术多为外人所垄断。甚至一部分管理权也落入外国人之手。民用工业企业的兴起•1870年代,洋务运动重点转向民用工业•主要原因:–军工生产,需要大量的燃料–生产发展,需要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经费短缺,需要新的财源–国内外矛盾缓和,形成有利条件–对西方的认识加深,要求先富后强–外资工业影响:示范效应/商战意识民用工业洋务派办民用工业有三种方式:一是官办,二是官督商办,三是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并非是官府的“监督”下由“商”来细办,而是由官府委派人员经营管理,商人处于无权地位。官商合办,是由官、商双方签订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及盈余分配办法,各按认股比例出资,各举代表参加经营。涉及部门:采矿、冶炼、纺织、航运、铁路、邮电等。主要企业有①轮船招商局②开平矿务局③电报总局④上海机器织布局⑤汉阳铁厂。民用工业企业的性质和特点1、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但仍有浓厚的封建性。雇佣大量工人,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金主要由官僚、买办、商人以私人入股形式筹集。产品不再实行调拨,而是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可以获取利润。但由于洋务派官僚的控制,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又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洋务派官僚代表官府掌握了企业的支配权。“官总其大纲”,一般商股并没有发言权。政府虽给这些企业以贷款、减税等方面的支持,但是民用工业企业必须对政府的支持给以报效。2、既有抵制外资扩张的民族性,又有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民用工业企业的创办,具有与外洋争利的目的。如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外商无法再垄断中国内江的航运。开平煤矿产量日增迫使洋煤部分地退出天津市场。这不能不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忌恨,从而采取各种手段来排挤和打击民用企业。民用工业企业虽然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尖锐的矛盾,但它们又对外国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民用工业企业大量高价购进外国早已过时的机器。在技术上,企业完全依赖洋人,中国技术人员寥寥无几。一些企业还在金融上受外国银行控制,在资金周转方面依靠外国银行的贷款。新式海军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是洋务运动又一重要措施。从1875年开始,至1894年,清政府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八九十艘,有相当规模,并于1885年设立统
本文标题:大学本科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