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年级五主备人吴建群所在学校维扬实小单元第七单元课题25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品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预习新课1、查字典:故人、孤帆、惟2、读课文5遍。3、搜集有关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送别诗孟浩然的诗。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通用设计设计意图解读、修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读通课文,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品味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并审题。1、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其中有许多关于送别的古诗,你们知道吗?(学生背诵送别诗,会背诵到今天学的这首诗)你们刚才吟诵了这么多的送别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交流。2、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就是刚才背诵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的背后还有动人的故事呢!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运用扩充课题的方法进行概括。说清谁在那儿干什么)3、你了解李白吗?孟浩然呢?4、你知道黄鹤楼吗?(出示图片,师介绍黄鹤楼,生读课文中描写黄鹤楼的句子:“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从中你体会到黄鹤楼怎么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依依惜别之情。(一)、读通课文1、同桌读课文,纠正字音。要求:读准音,读通顺课文。2、教师检查结合课题学习概括的方法。课题是文眼,阅读时抓住课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1)课文读通情况(指名分段读,生评价)(2)小组读。(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情谊。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2、交流。过渡: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在哪里呢?作者又是如何表达的?需要我们细细的品读。三、精读课文,品味依依惜别之情:(一)学习课文§1、§2、§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黄鹤楼,送一送孟浩然吧!§1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2、交流3、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一个表示“送别”的词,你们找到了吗?(板书:饯行)理解饯行,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用“送行”而用“饯行”吗?仔细观察“饯”的偏旁,猜猜他们在分别前干什么了?(生交流)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酷爱饮酒、现在送别亲友也会聚会的……)4、是啊,李白在这儿为孟浩然饯行,足以见得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第一自然段。(生有感情的齐读)§21、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是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吗?你从哪知道的?(生读相应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什么?2、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着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离别伤感,我想,此时就是再宜人的景色也勾不起他们的兴致了。3、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过渡: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让学生从人物的动作上感受依依惜别之情,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3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心,用“----”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批注在旁边。2、交流点拨:出示句子:(1)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①指名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②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生背诵)③师介绍孟浩然的人品。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④读出敬仰之情。⑤李白是诗仙,嗜酒如命,却斗酒百篇。他喝酒或是因为人生得意需尽欢,或是宣泄不满,月下独酌。他今天端起的这酒杯中又包含了什么呢?(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知道这首诗出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说意思。小结: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画了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做了批注,从人物的对话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他们之间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这真是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有感情朗读。这正是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写照。诗人言简意赅,表明了时间、地点、干什么及自己的感情。过渡:随着我们的阅读,你会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的。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几个生字。四、写字指导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六个生字,仔细观察,想提醒同伴注意什么?(交流)教师点拨:“暮”是“日”,该怎样记忆。五、作业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感受依依惜别之情,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1、完成习字册2、在()中填入合适的字。mù()名而来日()降临银()羡()坟()3、写出三句送别诗句,分别写明出处及作者。4、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品味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送别的诗。2、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没有心情欣赏美景,只有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让我们再一次从他们的动作和语言中体会依依惜别之情。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前三个自然段。过渡:不忍别,终要别,望着友人登船离去,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二、精读课文,品味依依惜别之情。(一)学习课文§4、§5§41、师朗诵第四自然段。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抓住关键词谈谈。3、生谈感受,师点拨,再次品味依依惜别之情。。(1)环境: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杨柳依依”指枝条柔软,随风摇摆。看着杨柳相依相恋,不忍离别,李白此时心里怎么样?(诗人留恋,不忍分别。这就叫做借景抒情。)比较:“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的“依依”。(这里都有留恋,不忍分别的意思。)“沙鸥点点”怎么理解呢?(2)动作:伫立凝视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挖掘其内涵,享受语言的独特魅力。一切景物皆情意,指导学生从环境中体会依依惜别之情,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什么是伫立?什么是凝视?表示看的词有很多,书中就有两个(仰望远眺)作者为什么要用“凝视”呢?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4、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把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都寄予了这一江春水!这正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5、省略号。此时,李白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生交流)这里的省略号让我们想到了太多太多……§5过渡: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诵出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1、理解“脍炙人口”2、谁能像李白那样伫立着,凝视着,吟诵这首诗?(指名读)3、这首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生质疑)4、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背诵古诗。三、总结,拓展。1.这就是文包诗课文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在课文中找到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2.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指名背诵)四、作业1、抄写古诗。2、小练笔: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千古流传,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令人感慨万千。你有过与家人或友人分别的经历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注意学习运用今天学到的表达方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抒发情感。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教后反思友情链接相关搜索: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孟诗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推荐阅读:无优秀课例:无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9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