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道德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道德实践调查报告摘要在对贵阳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有以下特征:以认知(观念)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且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是有所启示的: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多管齐下”,知行并重;情法并用;义利并举;自律与他律并行。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道德状况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特别是了解大学生道德实践情况,2015年下半年,我们在贵阳四所高校展开了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6份。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实践领域呈现的特质与差异,主要调查大学生在道德实践范畴(道德认知、道德关系、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情况,试图揭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的基本状况,了解认知对实践的影响,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情感、意志特别是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对策。一、认知与道德行为选择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正义感”、“责任感”、“良心”、“爱心”都在调查中得到不同程度反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主流是健康的。83%的受调查者表示想了解现代生活礼仪,92%的受调查者表明认同加强基础文明建设,说明了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观意愿。78%的同学希望建立一种真诚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对背后说风凉话84%的受调查者表示谴责。可以说,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伦理规范形成过程中,大学生既吸取了传统美德的营养,又突出了自主、竞争、公平意识、效率等时代特征。在道德实践领域大学生所体现的也正是一种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状态。在处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存在两个值得关注的倾向: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较大的行智差。大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强,但道德行为能力不够强,认识能力与行为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对“因个人喜好破坏宿舍整体环境”,能够容忍和很能理解的只占15%,而同样性质的“休息时间在宿舍内大声喧哗”绝不会发生的只有44%。2、道德认知的模糊决定了道德实践的失范。当代大学生由于身处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书本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经常会产生矛盾心理,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导致了其行为的失范。比如“老师上课不关手机”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形象。但是持反对态度的只占33%,所以也只有29%的大学生绝不会在上课时接收手机或发短信息。对家长年底会到自己家里“活动”一事,26%的同学认为“现在社会都这样”,或无所谓或支持,因此也就有20%的同学会或可能找关系入党,对于考试作弊,仅仅28%的同学认为是不道德行为,所以有11%的受调查者表示会会可能会作弊。我们可以发现,认知与实践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发现,外部环境和其他条件对行为选择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1、涉不涉“法”情境下的道德行为选择。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法律是一条重要的杠杆。每个人在其采取行为前都会考虑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大,发生的可能性就小,机会成本小,发生的几率就大。一旦行为可能涉及到“法”,其机会成本就会大大增加,那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小。比如,大学生中的两个典型问题--考试作弊与找关系入党,可以说都是不道德行为,但因考试作弊的机会成本较之找关系入党,可以说都是不道德行为,但因为考试作弊的机会成本较之找关系入党的机会成本要大--考试作弊被发现,将会遭到严重处理,而找关系入党很难从“法”的角度认定和处理,所以,会或可能会找关系入党的比例就比会或可能作弊的比例大近一倍(调查表明:“找关系入党”,认为“会”的4%,“可能会”的16%,“不会”的80%;“考试作弊”,认为“会”的2%,“可能会”的9%,“不会”的89%)。再看两个有关大学生信用的例子:暑期社会实践作假证明和借贷不按协议偿还。暑期社会实践作假证明在现实中往往只涉及到道德问题(诚信),而借贷不还则涉及到法律问题,因此同样是诚信问题却面临着巨大的行为选择差异(调查表明:“暑期实践调查作假证明”,认为会的7%,“可能会”的30%,“不会”的63%;“借贷不按协议偿还”,“认为会”的2%,“可能会”的4%,“不会”的94%)。2、有无“他律”情境下的道德行为选择。他律是道德行为选择与控制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他律情境下的的道德行为优于自律情境下的道德行为。86%的受调查者认为不闯红灯的原因是因为遵守交通规则是最起码的公德,只有14%的受调查者是因为怕被抓着罚款才不闯红灯;当没有人(包括没有警察)时,会闯红灯的达到了35%。通过表1可以看出,一旦有了他律,“主动让座”和“在我身边没有人让座时我才让”分别提高了2%,而“假装没有看见”和“怕别人嘲讽”则分别降低了2%。表1有无“他律”情境下的道德行为选择情景强烈谴责谴责可以容忍很能理解一人坐公交,遇到老人站着时76%4%4%16%与异性朋友一起遇到上述情况时78%2%2%18%3、有无利益冲突情景下的道德行为选择。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对自己没有明显伤害的行为,大学生一般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一旦行为可能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大学生则会表示谴责。比如“异性在公众场合下有亲热行为”和“用书本抢占座位”对大学生没有明显的利益伤害,则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容忍,而像“因个人喜好破坏宿舍整体环境”和“用电超过平均数却不足额支付”这样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事情,则相当多的大学生表示谴责(见表2)。表2有无利益冲突情境下的道德行为选择现象强烈谴责谴责可以容忍很能理解异性在公共场合有亲热行为24%31%34%11%用书本、纸条抢占座位25%29%31%15%因个人喜好而破坏宿舍整体环境40%45%13%2%用电超过平均数却不足额支付31%45%18%6%表3反映的是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道德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利益是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标准,以及利益对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影响。表3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道德态度现象经常发生偶尔基本没有不会发生①在教室内喝饮料、吃零食20%39%27%14%②上课时接听手机,发短信息16%35%20%29%③主人不在,私自翻人东西1%2%23%73%④休息时间,在宿舍内大声喧哗5%13%38%44%凡是他们认为不对别人利益造成明显伤害的,即使破坏了共秩序,他们也会去做,比如表3中的①、②,不会发生的只占绝对少数。反之,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触犯他人利益,在其行为选择时,则表现得慎重、理性、比如表3中的③、④。从对以上的三种情景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特性:以认知(观念)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个结论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多管齐下”,知行并重;情法并用;义利并举;自律与他律并行。这是当前条件下开展道德教育的必要选择。三、道德实践能力分析在“你和朋友在宿舍聚会,其他同学提醒声音太大”时,79%的同学会招呼声音小一些,17%的同学会致歉。当“同学家长或朋友远道而来,他恰不在”时,93%的同学会主动帮着找或陪着说话或带去吃饭。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占88%,同学生病主动关心护送到医院的占97%。99%的受调查者表示若果家庭贫困,会不买手机或节省使用。对集体活动热心参与的占到64%,而几乎所有同学近来都参与过社会捐助活动。概言之,当代大学生初步具备道德实践的主体行为能力,其道德行为既体现了传统美德,也融入了时代精神。不容忽视的是,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道德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道德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控能力是指自我调节与控制其行为的能力。自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大学生认识到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有违“良心”的事,会受不了理性的控制,“忍不住”去做;大学生认识到如何社会道德规范的,做了对社会或他人有好处的(比如见义勇为),却不一定去做。30%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曾经骗过人至今想来还惭愧的事。在违反社会公德的三个现象——随地乱扔果皮杂物,排队时插队,在教室内吃零食、喝饮料中,分别只有34%、26%、14%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绝不会发生。当发现有人斗殴时,4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选择“赶紧走开”。2、道德关系的调节能力较差。在调节与他人与集体的道德关系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的无所适从。如面对同学借款不还一事,“不支声,但一直记在心里”的有21%,“不好意思,不要了”占33%,“也向他借钱,也不还”的占4%,只有42%的表示“会主动找他要”。发现同学作弊,“很气愤,但不知所措”的占29%,“无所谓”的占61%,“私下要挟的”的也有7%。发现别人插队,55%的受调查者表示无可奈何,还有11%也会跟着插队。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并非由抽象的知识直接转化而来,而主要来自他们每天经历的充满着丰富细节的生活,学生的道德困惑主要来自对生活细节(有时是极细小的生活细节)的体验,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也就是源于不断地克服这些道德困惑”。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具体生活细节的正确指导。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学生在调解道德关系时不懂得如何“对话”,如何发挥机智解决“冲突”。因此,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重视对大学生具体生活细节的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到的困惑和实际问题。体现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上:要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如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困难、人际矛盾、素质拓展、就业创业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困难和道德困惑,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如何成才,增强大学生道德实践体验和生活经验。这也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四、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思考与对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水平。第一,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是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前提。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与学校的关系地位取向上,体现的是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他们认同的是与学校的契约关系,教育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在发展需求上,体现的是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他们要求学校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必须符合他们的个性要求,符合他们的成才特点;在价值观念上,体现的是从“主义”到“问题”的转变,他们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现实,要求我们要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切实服务。解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既是一个世界观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必须从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中解脱出来。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从来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与实现生活具体情境紧密相连。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与发展观来考量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前提。第二,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关键。道德实践本质上是人的主观世界改造的过程。人的主观世界改造必须按照人的认识规律进行。人为地改变这种规律,可能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本身就是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处于变化之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雅,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粗鄙,他们有自己的欲望与追求,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思维习惯,既向善又趋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初步形成又不太稳定。大学生主观世界改造这一复杂工程,需要我们关注人性,深入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增加亲和力,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培育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升华道德境界。第三,努力实现道德实践方式与载体的创新,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实
本文标题:大学生道德实践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0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