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与天穹相交的大圆。2.白道:月球公转轨道面与天穹相交的大圆。3.赤道:通过地球中心划一个与地轴成直角相交的平面,在地球表面相应出现一个和地球的极距离相等的假想圆圈。4.如果有一架飞机8月20日12点从北京起飞前行洛杉矶,经过13小时飞行到达,请问到达时,北京的时间为多少?洛杉矶的时间为多少?北京(东八区)洛杉矶(西八区)起飞时洛杉矶时间:北京时间-(东八区+西八区)=8月20日12点-16小时=8月19日20点到达时北京的时间:8月20日12点+13小时=8月21日1点到达时洛杉矶时间:8月19日20点+13小时=8月20日9点5.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a+B|a:代表当地地理纬度B:代表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例子:请问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苏州(32°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是多少?夏至:H=90。-|32°-23°26′|=81°26′冬至:H=90。-|32°+23°26′|=34°34′春分秋分:H=90。-|32°+0|=58°6.夏至日:北极极昼,南极极夜冬至日:北极极夜,南极极昼7.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⑴岩浆岩: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岩浆在地下冷凝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⑵沉积岩:在物质大循环中,堆积下来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⑶变质岩:地壳中原已存在的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9.断层:岩石受力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石沿破裂面有显著位移的构造。断层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段盘,断距8.褶皱和褶曲褶曲:水平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称褶皱,其中每一个具体的弯曲叫褶曲。褶曲要素:核,翼,转折端,轴面,轴,枢纽10.板块的构造学说与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大题)72⑴大陆漂移说⑵海底扩张说⑶板块构造说⑴大陆漂移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主要内容:在距今约2.5*108之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其周围的海洋也只有一个,称之为泛大洋。在地壳演化到距今约2.5*108年之后,泛大陆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开始分裂,并且分裂得较轻的陆块(硅铝层)像冰块漂浮于水面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大洋地壳(硅镁层)上沿水平方向漂浮移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证据:随着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进展,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新的证据。特别是古地磁学研究的结果证实,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的确发生过显著的位移。⑵海底扩张说(美国学者:赫斯和迪茨)主要类容:大洋地壳是在海岭一带由海岭裂缝中移除的岩浆冷凝形成,并不断地向海岭两侧扩张,当其扩张到大陆边缘海沟时便潜入地幔中消亡,洋底不断得到更新;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大洋地壳是被驮伏在自海岭到海沟运动的地幔软流层上运动的;海底扩张引起大陆漂移,大陆不是独立于洋壳之上主动地漂移,而是与坚硬的洋壳在一起并随着洋壳一起在地幔对流体上移动。证据:海岭两侧岩石的年龄,磁异常条带和热流值的分布还具有对称性和渐变性的特点。⑶板块构造说(美国:摩根,法国:勒皮顺)主要类容: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个板块构成;各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水平运动,这是岩石圈运动或构造运动的主要方式,垂直运动是由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证据: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1.板块的边界类型76考板块交界处是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带,这里的构造运动活跃。⑴扩张型边界⑵挤压型边界⑶剪切型边界⑴扩张型边界(大洋中脊和裂谷)扩张型边界又称分离型边界。扩张型边界处是岩石圈张裂的地带,地幔物质从岩石圈裂缝中涌出冷凝形成新地壳或岩石板块,促使板块不断增长并向两侧扩张。同时,从裂缝中涌出的岩浆物质在其两侧长期堆积形成巨大的沿裂缝延伸的海底山系,称之为大洋中脊。(东非大裂谷,贝加尔裂谷)⑵挤压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这类边界是板块对冲、消减或消亡的地带。两个板块在此做相向运动,造成两个板块碰撞,挤压,俯冲,汇聚等,从而引起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形成独特的地貌类型。根据相向运动的板块的性质不同,挤压型边界又分为俯冲型边界和地缝合线型边界。①俯冲型边界(孤岛,海沟,沿岸山脉)俯冲型边界出现在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之间。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板块相遇碰撞时,由于洋壳板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到大陆板下方。结果在俯冲带的洋壳一边被拖曳成深凹的海沟,而大陆地壳一侧则被挤压抬升形成孤状岛屿或沿岸山脉。②地缝合线型边界(褶皱山系,高原)地缝合线型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如果大陆板块之间相向运动而碰撞,便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作用,接触带的岩层被挤压变形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高原,结果将原来分离的两个陆块“缝合”起来或“焊接”在一起。(印度板块上的古印度想亚欧板块南缘冲击:喜马拉雅山系和青藏高原)⑶剪切型边界(大洋中脊的错断)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是一种特殊的边界类型。两个板块沿此边界相互平行作相反方向运动,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减,只是作剪切错动。剪切型边界一般为横切大洋中脊的举行水平断层。(转换断层)12.太阳辐射: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放射的能量。天文辐射:由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式有日地天文关系所决定。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总辐射(太阳总辐射):地球表面某一观测点水平面上接收太阳的直射辐射与太阳散射辐射的总和。地面的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值。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绝热变化:如果气块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仅由于外界压力的变化,气块被压缩或向外膨胀所引起的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13.大气环流:地球上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14.三风四带116(行星风系)热带环流:赤道地区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流动过程中,越远离赤道,地转偏向力越强,纬向风速分量越大。在纬度30度附近,地转偏向力已经增大到和气压梯度力相等的程度,空气运动方向与纬圈接近平行,30度纬圈小于赤道纬圈,空气愈来愈拥塞,所以在30度纬度附近,空气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上升,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出现后,近地面空气就向赤道和极地分流。流向赤道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极地环流:在北半球,由副热带高压近地面流向极地的一支暖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中纬度地区形成西南风。由极地高压南流的冷空气,偏转成东北风。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纬度60度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沿极锋面向极地方向滑升到极地上空冷却下沉。中纬度环流:由极地流向低纬的低层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空气在纬度60度附近相遇而辐合上升,一部分流向副热带上空与热带来的高空气流辐合并下沉,再由低层副热带流向副极地。15.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形成119○在广大地区内,其盛行风向有规律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带来不同的天气气候现象并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流成为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称为热力季风。由于大陆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所以冬季大陆空气密度大,气压、升高,海洋情况则相反,气压降低。于是在大陆高压与海洋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指向海洋,空气受气压梯度力的支配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被半球成顺时针方向流向海洋。相反,夏季地面上的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气流方向与冬季相反。○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之间,热力差异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大,所以季风最为强盛。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所控制,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是东亚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北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是东亚的夏季风。16.降水(一般了解)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17.气团129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梅雨的形成:133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很少移动或来回的摆动的锋成为准静止风。他可造成锋下地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梅雨是由于准静止锋而形成的。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初夏6-7月,常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正值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所以称为梅雨。每年的春末夏初,夏季风从海上带来丰沛的水汽,至六月上旬暖湿气流推到我国江淮地区,并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江淮地区上空相遇。南北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僵持在江淮地区,形成了梅雨。23.河流阶地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谷底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的地形。河流阶地的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26.海蚀地貌257地貌关系1.海蚀穴2.海蚀崖3.海蚀拱桥、海蚀柱4.海蚀台27.主要成土因素3071.母质因素2.气候因素3.生物因素4.地貌因素5.时间因素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18.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具有闭合等压线的水平空气漩涡。热带气旋:发生于热带洋面,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1.广阔的高温洋面2.有利的流场3.合适的纬度4.风的垂直切变要小19.洋流的分布14120.气候类型成因特点153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处于盛行西风的向风岸,又受暖流的影响,终年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温度年较差较小。全年湿润,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冬雨稍多。该气候类型区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度的欧亚大陆东岸。冬季风来源于大陆反气旋东侧寒冷的偏北风,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夏季极锋北移至较高纬度,极锋齐全前部的偏南风就是其夏季风,强度较弱。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暖热多雨,降水集中。以森林为主,北部为针叶林,南部为落叶阔叶林。理想大陆上的气候分布模式:16321.水循环20922.河漫滩:232河漫滩:分布于河床外侧洪水期被河水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谷底部分。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发育。形成过程:由于横向环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堆积成河床浅滩;浅滩加宽,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雏形河漫滩上不断沉积洪水期流水携带的细粒物质,逐步转化成为河漫滩,且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曲流颈被水流冲开,河道取直,出现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轭湖。新河床又重复上述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河漫滩的二元结构的形成:从沉积物的垂直结构来看,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即组成物质可以明显地分出上下两层。下层是较粗的河床相沉积物,常为砾石和沙层。上层是较细的河漫滩沉积物,常为粉沙,亚粘土和粘土。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于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堆积而成,因其挟沙力小,堆积的泥沙一般是细颗粒。24.地表喀斯特地貌:239地下喀斯特地貌:1.石芽和溶沟1.地下河2.喀斯特漏斗2.溶洞3.竖井4.落水洞5.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喀斯特平原6.峰丛,峰林,孤峰25.海岸带泥沙横向移动及横剖面发育255简述海岸带均衡剖面的塑造过程:海岸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坡上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将形成这种情况:当通过一个波后,水下岸坡剖面上的任一点上的泥沙等物质,正向(向岸)和反向(向海)移动的距离相等,达到动态平衡;每一泥沙质点在剖面上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振荡运动,而不产生位移;此时的水下岸坡为一条缓和曲线,这个剖面就称为该粒径泥沙的均衡剖面。影响和破坏海岸达到均衡剖面的因素很多,从其中最主要的是海底坡度、波力的大小和泥沙的粗细等,只要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将破坏海岸的均衡剖面。因此,海岸均衡剖面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的存在是相对的和暂时的。29.植被类型与空间分布/气候类型一起记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草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
本文标题:大学自然地理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0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