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资料
1小麦优良品种选择技术一、优良品种的概念和类型所谓优良品种,一是优质高产,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较高的优质高产品种。二是适应性广,适应于当地生态条件种植的品种。三是抗逆性强,抗倒伏、抗病、综合抗性好。四是早熟性好,株型紧凑、光合能力强、落黄早熟性好。五是高产稳产,选用分蘖成穗率高的高产潜力大的高产稳产品种。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二、小麦优良品种选择优良品种是获得小麦优质高产的内在因素和基础,也是小麦增产的根本。选择品种对策:一是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选用良种时,一定要注意它的丰产性及适应性,考虑当地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应着重选用耐肥水、抗倒伏、抗病、增产潜力大的多穗型品种,如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22、温麦19等;一般肥水条件的中产田,应着重选用适应性强、稳产性好、丰产性好的品种,如偃高1号、漯麦4-168、焦麦668、豫农4023等;旱地麦田,应选用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品种,如洛旱6号、洛旱8号、西农928等。二是根据不同的耕作制度选用良种。在一年两熟的地区应选用中、早熟品种。另外,不同的茬口对品种也有不同的要求,一2般早茬应选用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种,晚茬应选用发育快的弱春性品种。三是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选用良种。在小麦生育期间,会遇到寒、旱、涝、病虫和干热风等自然性灾害,为此,在选用小麦良种时,应注意分析当地自然灾害特点,根据其特点选用相应的抗性品种。如播种早,易受冻害的地区,应选择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种;无水利条件的旱地,应选用耐旱性好的品种;病虫害多发区,应选用抗病虫的品种等。三、主要品种介绍1.豫麦49-198(1)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227天。幼苗生长健壮,叶色深绿,分蘖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株高75厘米左右;旗叶半直立,稍卷曲,根系活力强,耐旱;穗层整齐,通风透光好,灌浆速度快;籽粒饱满,半角质,容重高,黑胚率低。成产三要素为:亩成穗数45万,穗粒数34.3粒,千粒重40.9克。容重822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4.03%,降落值367秒,湿面筋含量31.2%,吸水率55.0%,形成时间2.6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高抗叶枯病,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纹枯、叶锈和赤霉病。(2)产量表现:2002年15个品种(系)试验,单产595.2公斤,较豫麦49增产6.3%,居参试品种首位。2003年参试15个品种(系)对照试验,单产551.3公斤,较对照豫麦49增产37.2%。2006年国家粮丰工程15亩豫麦49-198超高产攻关田经国家科技部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17.2公斤,创我国三大主产冬麦区单产之最。(3)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在400-600公斤中高水肥地种植。播期10月5日-12日,高水肥地亩播量6-7公斤,中水肥地亩播量7-8公斤。10月15日以后每晚播2天加大0.5公斤播量。施底肥氮、磷、钾应合理配比,追肥在两极分化后期根据苗情进行追施并结合浇水。纹枯病防控应在11月下旬和返青期用粉锈宁和井岗霉素混合喷打基部,一喷三防应在扬花初期进行,灌浆初期重复防治。2.偃高1号(1)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中筋品种,全生育期227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冬前生长较慢,返青后拔节快,抽穗后叶色转深绿。株型紧凑,叶片小而上冲,长相较清秀,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层整齐,穗长方,结实性好。活秆成熟,抗干热风,落黄好。籽粒偏小,黑胚率低,综合性状好,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平均亩成穗数40.6万,穗粒数39粒,千粒重38.8克。中抗叶锈病和条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容重823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5.83%,沉淀值37.4毫升,湿面筋含量36.6%,吸水率59.6%,形成时间3.5分钟,稳定时间3.2分钟。4(2)产量表现:1999~2000年度参加河南省超高产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64.1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0.41%,2000~2001年度继试,平均亩产606.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4.41%,2001~2002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9.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5.86%。(3)栽培技术要点:播期:10月15~11月上旬,最佳播期10月15~25日。播量:高水肥地6~7公斤/亩,中水肥地7~9公斤/亩,播期推迟可适当加大播量。氮、磷、钾配比为2.6∶1∶3,注意浇好越冬、孕穗水,后期搞好“一喷三防”。适宜河南省中北部中上等肥力中晚茬地块种植。3.焦麦668(1)特征特性: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穗长方型,成穗率高,穗层整齐,千粒重46-49克,颖壳紧,不易落粒;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叶色黄绿,茎秆蜡质,根系活力强,抗早耐涝,高抗倒伏;成熟落黄好,抗干热风,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商品性好;抗病性强,中抗条锈、叶枯病,中感纹枯、白粉和叶锈病等。丰产性优,产量三要素协调互补性强,高产稳产,年际间稳产,地域间广适。(2)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省高肥冬水组区域,8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亩产560.9kg,2005-2006年度省高肥5冬水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比对照豫麦49增产6.0%。4.周麦22(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比对照豫麦49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长卷、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小上举,植株蜡质厚,株行间透光较好,长相清秀,灌浆较快。穗近长方型,穗较大,均匀,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6.5万穗,穗粒数36.0粒,千粒重45.4克。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抽穗迟。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秆锈病。区试田间表现:轻感叶枯病,旗叶略干尖。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7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2%、14.26%,湿面筋含量34.3%、32.3%,沉降值29.6毫升、29.6毫升,吸水率57%、66%,稳定时间2.6分钟、3.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9E.U、198E.U,延伸性16.5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37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2)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6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3.3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4.4%,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4.9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7%。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6.8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3)栽培要点:周麦22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注意防治赤霉病。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5.温麦19(1)品种来源:温县农科所,兰考4号/温2540(2)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大穗型品种。幼苗健壮,浅绿色,大分孽多,返青起身快,拔节利索;旗叶宽大上举,有干尖,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穗层整齐,顶部有不育小穗,穗近方形,小穗排列密,穗粒数较多,后期灌浆快,籽粒饱满,白色,偏粉质;亩成穗36-40万,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7克;丰产、稳产性好,落黄好。中抗条锈、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容重780g/L,粗蛋白14.96%,湿面筋31.8%,降落数值358s,沉降值28.2mL,吸水率58.8%,形成时间2.9min,稳定时间2.2min。7(3)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试,7点汇总,平均亩产533.0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38%,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3-2004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区试,9点汇总,平均亩产572.6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4.52%,达显著水平,居13个品种第2位。2003-2004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I组生试,7点汇总,平均亩产497.5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3%,居6个参试品种第4位。(4)栽培要点:播期:10月5-15日。播量:9-10kg,基本苗15万/亩为宜。田间管理:冬前与拔节末期,加强肥水管理,促多穗大穗。起身拔节期用井冈霉素、三唑酮防治纹枯病、白粉病。种植区域:适宜河南中北部及东南部高肥水早中茬地种植。6.豫农4023(1)品种来源:本品种是河南农业大学小麦专家程西永老师采用高产矮杆的周麦16与新旱1号进行培育而成。(2)特征特性:本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成熟期比矮抗58早熟两天,幼苗匍匐,苗期长势壮,分蘖力较强,冬季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快,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株型紧凑、茎杆蜡质厚,叶窄上冲,通风透光好,株高70公分左右,茎杆弹性好,抗倒性强,穗形整齐,大穗、活杆成熟落黄好、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千粒重45克。8(3)产量表现:具有超高产水平,一般亩产550-600公斤。高产可达720公斤,该品种连续三年示范,都表现出稳定的超高产的特征,平均亩产648.6公斤,由河南农业厅组织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业技推广总站8名专家,对焦作市修武县种植的豫麦4023田进行现场考察验收,并实地测产,平均亩穗数41.3万头,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7.5克,八五折后平均亩产达658.8公斤。5亩攻关田亩产突破700公斤,达到715公斤。(4)栽培要点:适宜播期10月5日—10月30日,本品种在2010年经河南农科院植保所成株期综合抗病鉴定和接种实验,中抗条锈,叶枯病、白粉病、绞枯病、对赤霉病抗性良好。(5)审定意见编辑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各地早中茬种植、安徽、湖北北部、山东等地均可种植。7.洛麦21(1)品种来源:洛麦1号x周麦13(2)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叶片宽大,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抗冻性好;株型紧凑,株高中(85cm左右),茎杆弹性好。抽穗期中,穗长方形,穗长(10-12cm),长芒。护颖白色、无茸毛,肩斜,嘴锐,脊不明显。全穗小穗数多(249个左右),小穗着生密度中。籽粒白色,椭圆形,腹沟浅,半硬质,千粒重高(46-50g左右),容重831g/L。(3)产量表现:2004-2006年度连续两年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小麦区试,平均亩产510.1公斤,较对照豫麦49号平均增产7.14%,位居第一,且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并多次出现亩产650公斤的试点;2005-2006年度河南省高肥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95.3公斤,较对照豫麦49号平均增产8.7%,仍然位居第一。生产上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500-600公斤,高产潜力可达600公斤以上。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冬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37.3kg,比对照增产3.4%,居参试品种第6位,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4.2kg,比对照增产7.5%,居参试品种第1位。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8kg,比对照增产5.5%,居参试品种第2位。适宜地区:适宜黄淮流域广大种植田种植。8.洛麦24(1)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7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叶片小直,苗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亩成穗数多,春季起身拔节晚,抽穗迟;株高83cm,抗倒性一般;株型偏松散,旗叶卷曲上举,茎秆蜡质重,穗层较厚,株行间透光性好,长相清秀;耐后期高10温,成熟落黄好;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受倒春寒的影响,穗上部有缺粒现象;纺锤型大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平均亩成穗40.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8.5g。(2)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感白粉、条锈、叶锈、纹枯病,中抗
本文标题: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1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