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与发展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与发展姓名(学校,贵州贵阳,邮编)摘要:大豆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大豆和大豆制品中含量丰富。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生理功能及常用提取工艺,分析了大豆异黄酮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我国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前景。关键词:大豆异黄酮化学结构生理功能提取工艺医药应用研究前景0引言大豆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由于是从植物中提取,与雌激素有相似结构,因此称为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影响到激素分泌、代谢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合成、生长因子活性,是天然的癌症化学预防剂。(查阅参考文献,可以多写一些)1大豆异黄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国内研究现状1.2国外研究现状2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及物理性质2.1化学结构大豆中天然存在的大豆异黄酮约有12种,可以分为3类,即染料木素(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大豆黄素(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以游离型、葡萄糖苷型、乙酰基葡萄糖苷型、丙二酰基葡萄糖苷型等4种形式存在(其结构式见图1和图2)。图1大豆异黄酮苷元结构式图2大豆异黄酮葡萄糖苷结构式2.2物理性质大豆异黄酮要求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状,通常情况下为固体,熔点大都在100以上,无毒、有轻微苦涩味,在醇类酯类和酮类溶剂中有一定溶解度,不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难溶于石油醚正己烷等。无异味,无肉眼可见及检出杂质,所含水分小于3.5%,大豆异黄酮含量大于60%,含砷小于0.5mg/kg,霉菌数小于20g-1,酵母菌小于25g-1,大肠菌群须呈阴性,致病菌不得检出(国内尚无国家、行业标准,此标准参照企业标准,数值差异变化不大)。3大豆异黄酮常用提取工艺3.1有机溶剂莘取法此法是国内外提取异黄酮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常用的有机溶剂主要有: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以及它们的水溶液。本法主要用于提取脂溶性基团占优势的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异黄酮特殊分子结构,决定了其较大的分子极性,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该物质可以被这些极性溶剂溶出,进入溶液相,为下一步的纯化处理提供了条件。在有机溶剂萃取法中最常用的溶剂是乙醇,即醇提法。提取过程中,乙醇的浓度对提取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认为,乙醇浓度的提高有利于异黄酮的提取,但这还跟异黄酮物质的某一特定结构有关,高浓度适用于提取游离型的甙元形式,低浓度的乙醇适用于提取葡萄糖苷形式的异黄酮。(可另外补充)3.2超声波法超声波提取异黄酮类物质的原理是其空化作用对细胞膜的破坏有助于异黄酮类化合物的释放与溶出,超声波使提取液不断振荡,有助于溶质扩散,同时超声波的热效应使水温基本维持在一定温度,对原料有水浴作用。因此超声波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原料的利用率。(可另外补充)3.3酸解法大豆中异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产品中异黄酮的存在形式是糖苷结合的形式。但是这种极性溶剂提取法存在着提取专一性不强、提取物中杂质含量高、产品成分复杂等诸多缺点,导致异黄酮产品分离纯化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酸水解法提取异黄酮的新工艺。该方法利用异黄酮甙和异黄酮甙元在分子极性上的明显差异,采取非极性溶剂提取和酸水解结合的方法,选择性地提取出低分子极性的大豆异黄酮甙元成分。(可另外补充)4大豆异黄酮在医药领域的应用4.1防癌和抗癌作用(具体查阅相关文献)4.2预防心血管疾病(具体查阅相关文献)4.3预防老年性痴呆(具体查阅相关文献)4.4其他作用5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应用前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保健。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生理代谢有益的调节功能,为其开发利用展示了广阔前景。它对于低激素水平者可起到雌激素样功能,预防妇女更年期后激素消退产生的疾病,如骨质疏松,血脂升高等;对于高激素水平者可产生抗激素功能。大豆异黄酮有利于预防肿瘤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豆生产国(产量仅居美国、巴西之后)。具有丰富的大豆资源,我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应加紧开发含有大豆异黄酮的各种新产品,这不仅可提高大豆的附加值,还可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经调查,市场对大豆异黄酮的年需求量在1500吨,而目前的年生产量为500吨,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要解决大豆异黄酮的生产成本较高,工艺复杂投资大等问题。我国的研究开发人员还应深入进行研究,降低成本,使大豆异黄酮各种新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参考文献[1]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2]郑国伟.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及其相关政策[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2,(9).
本文标题:大豆异黄酮的应用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4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