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府之国的重生摘要: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此次移民浪潮赋予了战后经济萧条的四川地区新的活力,给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移民浪潮及移民迁入四川后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作了介绍和分析,希望借此文章让世人对四川地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影响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在现如今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们祖籍,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若继续追问:你知道为什么你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吗?往往还是会得到一致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数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地区迁来的。而迁入的原因是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后不久自称八大王)剿四川。这种说法影响很深远。本人也是四川人,小时候身边的老一辈一直都存在这样的观念。这种民间传说较之真实的历史有明显的的扩大和渲染,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历史上的所谓的“湖广填四川”其实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地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和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一直到了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浩劫。在此区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义入川,1644年二次入蜀后建立了大西政权,地主、清军、南明军联手攻向起义军,次年11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造成四川人死亡人数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纷飞;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起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史七年总。①计这些战争持续近四十年,军官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汉两族相互残杀,使得四川人口剧减。此外,瘟疫、灾害接踵而至。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的互相残杀,到处都是死尸,瘟疫随战乱接踵而来,“大头瘟”、“马蹄瘟”等和天灾不断,致使川内人口急剧锐减,耕地荒芜。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60万人。《四川通志》载:“蜀汉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②于是清朝在平息战乱后,开始调任新官员入川。他们到达之后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么的残破荒凉、千疮百孔。到了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无奈向康熙帝上了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的任命为四川的最好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策。”③此后又接二连三的收到四川官员的奏折,于是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三年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招民填川召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二、移民入川大浪潮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九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中,其中湖广行省人口最多,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④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占5%,陕西10%,江苏、浙江占10%,安徽占5%,云南、贵州占15%,福建、山西和甘肃占5%,广东、广西占10%。移民入川形式主要分为四种:一是奉旨入川。就拿四川省南川县来说,移民大多来自湖广行省,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就是来自湖北省,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至此后,改地的小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二是为求生存而入川。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也是湖北省的,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无法维持生计,在康熙中叶“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趋势下只有到四川求的生存,于是携带妻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定居,以务农为生。三是经商入川。因为清代前期湖北与四川是邻省,商业贸易往来便利,有很多商人就在四川定居下来。例如原籍湖北省从事贸易的刘廷奇携家人沿途贸易到了四川省内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三、移民入川对巴蜀地区的影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给四川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不仅复兴了四川的繁荣,而且为四川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对近代巴蜀新面貌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对农业的影响最甚。移民数量的增加,迫切的需要粮食来维持人口的生产生活。四川的地形众所周知,周围被群山围绕,区内以山地地形为主,而四川本地的稻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对土壤肥力、水分、光照以及气候条件要求比较高这就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单产量,而且大部分农作物根本不适宜在山地种植。因此,外来移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玉米和番薯等。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玉米原产自美国,于明朝传入中国的广西,到了康熙时期才传入了四川,并逐渐成为了当地人民的重要粮食之一;而被引进的番薯,其原产美洲,后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于明朝传入福建,雍正时期传入了四川,其不仅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食,还成为了饲养生猪的重要饲料。这些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低,耐旱耐贫瘠而且产量高。它们的种植和推广,极大的提高了巴蜀地区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扩大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土地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这为巴蜀地区的农业经济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移民促进了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在入川的大量移民中,本身就有许多人以前从事手工业这一行业,他们带着技术入川,在四川直接作为技术工匠进行手工业生产。如铸鼓工匠等,他们的到来为四川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川地区盛产糖、麻、丝织品、桐、茶、盐等经济作物。所以养蚕制丝成了川民的主要副业之一,四川盆地内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其中以三台、乐山最为甚;桐树的分布地域更为广泛,沿着长江溯江而上,贯穿整个西南角,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手工业的恢复尤以盐业的发展为典型,众所周知,巴蜀地区自古以来盐资源就十分丰富,再加上明末清初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对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从而引起了从事盐场工作的手工业者也随之增加,这就使得了盐行业的产量和销量直线上升,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的“川盐济楚(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兴起以后,由于淮盐不能运到湖北而采用的一项政策。川盐所要“济”的主要是宜昌府、施南府和鹤峰厅)”达到兴盛顶峰。移民入川还促进了巴蜀地区商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有着及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古往今来与外省的商业贸易都比较频繁,随着移民的到来,商业联系也更加紧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移民为了经商而移居四川,就像我前文中提到的刘廷奇,本来是湖北人,因为经商才带着家眷来到四川定居,因为他们有经验,大量的商机吸引着许多外来经商人员,商业由此而繁荣;二是在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入川人员为了发家致富转而从事商业;其三是外来经商者带动了本地人经商。据《犍为县志》记载:“犍为玉律之间,地广人稀,民良而俗朴,男事农桑,女勤纺织,杂处居民多务煮海,土著者男女内外之别甚严。”⑤由此可知,在移民入川之前,川地人只从事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商业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正是由于外来移民商业活动的介入,四川地区逐渐开始从事大量商业活动。移民入川还促进了巴蜀新文化的形成。巴蜀地区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艰难险阻之地,统治者一味地把改地区列入偏远荒凉之地,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了著名的《蜀道难》一文来记述巴蜀地区的崎岖地貌,他在文中这样写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⑥由此不难想象这个地方的地形是有多么的险要。但也是这种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而“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巴蜀文化受到了冲击,使它与其他地区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吸收了诸多新鲜的灵气和血液,文化由最初的封闭性走向了包容性和开放性。就拿饮食来说,移民入川,各个地区的人带来了各种地方饮食,让巴蜀饮食文化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与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川菜体系的演变,就是吸收了各个地方的精华加之自身的特色而来的,这正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巴蜀饮食新文化。综上所述,“湖广填四川”是清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四川地区,让我们看到了巴蜀地区是如何从残破不堪中走向了重生!参考文献:《成都晚报》(肖平)(湖广填四川)《重庆日报》“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2011年12月15日①《中国古代史》第5版下册,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②(清)《四川通志》张晋生,卷十三下③《明清史料户部题本》④成都通览》傅崇矩著成都之成都人天地出版社2014.3⑤嘉庆《犍为县志》卷2《方舆》⑥《李白诗全集》李白著卷二*乐府三十首之(蜀道难)
本文标题:天府之国的重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5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