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研究姓名:陈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解川波20081203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研究作者:陈竞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长征.王红亮.方丰论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及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是,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性将会给金融业带来诸多风险.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的思路.2.学位论文叶文娟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探析2005在20世纪结束前的10年里,金融混业经营浪潮再度掀起,美、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均放弃了对金融分业经营的严格规定,允许金融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实行混业经营。近年来,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我国各金融业态之间相互合作、业务联营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探索能够充分实现金融业务有效融合的过程中,金融控股公司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但是,金融控股公司也蕴含着诸多金融风险,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缺乏对之进行界定和规制的相应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化解其中的金融风险,有效地保障并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安全、健康地发展,就需要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审慎而有效的监管。本文拟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概要介绍及其所蕴含的风险的剖析,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监管立法和实践经验,以期对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适度完善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文运用了理论研究、法律经济学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若干问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金融控股公司概述。本章从描述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和种类出发,以经济学视角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原因。同时介绍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现状:探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动因并介绍我国现存的几种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第二章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剖析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原理的阐述。本章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特殊风险进行剖析,引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之必要性与重要性;接着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理进行较详细的阐述。第三章介绍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实践。本章选取美国、英国和日本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实践作为介绍对象,分别对三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简要介绍,进而将三个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有所侧重地作了论述以期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有所借鉴。第四章探讨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和相应监管对策。首先是概要介绍BIS巴赛尔协议提出的监管原则和监管内容,并将之作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础。其次是通过对金融监管模式的理论分析,提出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思路:在现阶段应以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为主导,建立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协调机制;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应以功能性监管为导向,建立合并的监管体制。最后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规范发展提出监管措施。3.学位论文臧楠试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2005一、选题背景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属于金融机构创新的范畴。这种集团组织形式具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等优势,因此目前国际上许多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都是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其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在控股公司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传统的金融风险,还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特有的风险。金融集团规模庞大,其业务涉及各个领域甚至多个国家。金融集团的危机或倒闭对一国甚至全球金融体系都有负面影响。因此,对金融集团的风险状况的识别,分析和控制一直是金融监管当局和有关国际组织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金融业入世在即,对于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体制,针对金融集团的风险结构和传递机制实施合理的监管内容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二、研究方法与逻辑架构本文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分析法。在理论研究经济现象可能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与验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排篇布局。将金融控股公司特有的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作对比;在理论解释其特有风险的同时,引用国际上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暴露的典型案例;借鉴国际金融集团监管经验和指导原则,分析对比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监管模式与内容。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认识。阐述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背景;参考国际上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明确其基本构成要素和不同类型,并将其与其他的混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对比;最后论述了我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是全文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二章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因素的分析。重点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五种“特有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并得出结论:在由分业向混业经营过渡的阶段,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管是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风险控制的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第三章阐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介绍了现代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变化,对国际上金融集团监管的三种不同模式进行了对比,并对“联合论坛”等国际组织制定的监管原则和基本内容做了分析研究。第四章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有风险”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突出了其“特殊性”;阐述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对如何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三、主要观点及结论1、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机构的创新,是在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金融组织形式。在这个阶段,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与全能银行,分业经营模式相比,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存在与发展具有必然性,也是在由分业向混业过渡过程中的一个理想的模式。2、金融控股公司中除了单一金融机构的一般风险,还存在着由于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带来的“特有风险”。其中,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风险的危害性最大,在国内外发生的案例也最多。3、金融控股公司“特有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清晰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二是市场约束和金融监管的力量薄弱。实践证明,金融机构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够及时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在由分业向混业过渡的阶段,在金融业即将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我们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4、从国外经验来看,金融业混业经营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发展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混业经营的推进与立法、监管模式和监管政策的调整之间。5、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有风险”主要集中在资本不足和高财务杠杆风险、不正当的内部关联交易,以及利益冲突问题。其中,内部交易风险带来的危害最大,往往最终导致整个集团的崩溃。6、在监管思路方面,我认为: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首先应该加快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参考国际经验,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地位和定义和行为规范,为金融监管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其次,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和协调机制,加强人民银行和各监管机构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同时,监管部门应该逐步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思维的转变,在监管与提高金融竞争力之间取得协调。7、在监管的主要内容方面,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市场约束力量和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对集团整体资本充足情况的动态检测机制;“防火墙“制度的建立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建立一套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同时还应促进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四、创新与不足(一)创新之处1、综合“联合论坛”、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法规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提出了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具备的构成要素,明确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涵和外延,并将金融控股公司与其他类型的混业模式及分业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2、从组织经济学角度考察金融控股公司的利益冲突机制与产生条件,并引入了相关的案例分析;对内部交易下的危机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进而提出通过加强外部监管力量来控制上述风险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3、通过研究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推进与立法调整的关系,发现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和金融监管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往往是滞后的。4、提出建立“一行三会”模式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并根据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二)不足之处1、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不足和财务杠杆比率过高的风险没有引入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只是提出了基本的处理原则。2、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数据支持,本文对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特殊性未能作更深入具体的分析,而是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概括分析。对于监管的主要内容,只是提出了大致的思路。在具体的监管体系建设和监管内容的制定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进一步研究。4.期刊论文金海平.JINHai-ping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分析与法律控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但是,金融控股公司会给金融业的运行带来特殊的经营风险,即资本重复计算、不公正内部交易、风险传播、利益冲突和缺乏透明度等.为控制和消解金融控股公司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在私法层次上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组织和行为的规制,并实行加重责任机制是极其必要的.5.学位论文徐仙明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路径选择2002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争议由来已久,实际上,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道路选择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宣布金融机构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并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加以实现.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着各种不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这些金融控股公司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随着中国加WTO,国内金融业的竞争将更激烈,金融开放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因此,提出研究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路径选择问题,是迎接国际金融业竞争的需要;是加快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是防范和化解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该文通过国内外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研究,把握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以及从中国金融业现状出发,进行理论分析,阐释了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需求性问题.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选择和目标选择,即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为现实选择,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为目标选择.该文在着重叙述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金融监管等问题之后,提出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将来金融业将向自由化、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将会向经营性控股公司发展.最后对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可能产生的体制风险和内部交易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该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对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制度创新进行了研究,以国有银行为例,设计了国内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制度;第二,对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创新进行了研究,即进行功能性监管;第三,以中国国有银行为例,对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产权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6.学位论文徐祖英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问题2009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金融创新活动的日益活跃,全球的金融风险也在逐渐升级。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实现混业经营的一种组织创新模式。金融控股公司运用规模经济优势,通过对内部资源的分类、整合、策划和调配,节约了交易成本,实现了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然而,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具有相对复杂的法人结构、业务活动结构以及管理结构,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特殊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益冲突风险、内部关联交易风险、资本安全的风险、高财务杠杆比率的风险、不透明结构风险、监管真空风险和垄断风险等。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而金融控股公司则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其经营业
本文标题: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