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天津大学管理概论复习提纲(标注要点及页码)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管理(P5)(理解)▲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简答题】1、简述管理的含义(P5-6)(掌握)(可以把管理的定义也写进去)(1)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活动(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实现预期的目标(3)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他们是管理的基本职能。(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5)管理者是实施管理职能的主体(6)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2、简述管理者的基本技能(P14-15)(掌握)(1)技术技能:指使用技术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即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激励和指导组织中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3)概念技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思考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简述管理的基本职能(P8-9)(掌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他知识点】1、管理的性质(P7-8)(领会)科学性与艺术性。▲2、管理者的分类(P11-12)(明确)按层次划分: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按从事的工作领域划分:一般管理者、职能管理者。3、管理对象及其构成(P7)(了解)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时间资源。第二章、管理基本原理【名词解释】1、系统(P20)(理解)系统就是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机构和功能,并处在一定环境下的有机整体。要素、结构、联系、功能和环境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条件。2、要素(P20)(理解)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基本部件或成分。3、结构(P20)(理解)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4、联系(P20)(理解)联系是指系统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5、功能(P20)(理解)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6、环境(P20)(理解)环境是指系统与边界之外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客观事物或其总和。【简答题】1、何谓管理二重性原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注意P19案例分析)(掌握)一方面,管理与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组织技术属性(自然属性),是生产过程中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管理与生产关系、企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经济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相联系,体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相联系,体现为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富士康跳楼事件)2、何谓系统原理?(P22)(掌握)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要运用系统的思维与观点看问题,将管理对象看做一个系统,深入系统分析每一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系统的特征及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优化,进而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系统原理强调的是整体性,强调“一加一大于二”的思想。3、何谓动力原理?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如何灵活运用动力原理?(P26-27)(掌握)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必然有系统动力问题。管理的动力原理认为,管理必须具有动力,并且管理者必须会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管理的基本动力有三种: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管理者要学会科学地、灵活地运用物质动力,掌握好物质刺激的“度”;通过精神刺激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信息动力的作用,建立合理的信息交流网络,确保信息的通畅性与及时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做贡献。(随意拼凑)4、管理活动为什么要遵循弹性原理?(P25)(掌握)弹性原理是指现代高效的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留有缓冲余地。管理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灵活管理。管理活动要遵循弹性原理的原因:管理是一门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管理中考察的问题是多样的,信息不能穷尽(多因素性);社会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管理对象主要是人,需要考虑行为问题。5、对人本原理的看法?(P27)(掌握)人本原理认为,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人本原理不是把人看成是脱离其他管理对象而孤立存在的人,而是强调作为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中的人。管理活动必须以人以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来展开,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就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他知识点】1、整分合原理(P23)(了解)(1)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组合;(2)整体的观点是这个原理的大前提;(3)分工是关键;(4)分工有可能在相互联系方面产生脱节,因此必须对分工以后的各种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和协调。2、能级原理(P24)(了解)(1)量才分工,各负其责,产生最佳效果。(2)能力是做工的本领,不同能力的人按照一定规范和标准分成的类可称为能级。(3)为了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3、系统的特征(P21)(理解)集合性、整体性、层次性、有一定的周界、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第三章、管理发展史【名词解释】1、例外管理(P40)(掌握)是指企业的上级主管要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或重要问题的决策与监督。2、动作研究(P41)(掌握)就是研究工人干活的合理性,研究工人干活时其各部位的动作是否合理,有无浪费。【简答题】1、简述传统管理阶段与科学管理阶段的产生背景(掌握)传统管理阶段:(P34-35)(1)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为传统管理阶段。18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其特征是以蒸汽机取代生物能源。由于机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筹集大量资本,雇佣大量工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一新矛盾开始显现。此时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处理好劳资关系。(3)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工业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企业中人的管理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生产控制、财务控制等管理职能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管理日趋复杂。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P37)生产力方面:(1)1870年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被广泛应用。(2)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企业生产成本下降。需求的增加使企业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复杂程度提高。这就要求人们把过去在企业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加以标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3)规模的扩大使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本,雇佣更多的工人。股东的增加使得企业所有者职能与管理职能需要分开。需要建立某种法定的组织形式。生产关系方面:(1)由于传统管理方法的局限,资本家与工人矛盾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工会组织。经验式的管理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必须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来解决劳资关系。2、简述传统管理阶段与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掌握)传统管理阶段的特点:(P37)(1)企业成分主要为私人企业、合伙性企业、家族性企业。(2)没有摆脱小生产的经营方式的影响。(3)多数企业所有者职能与管理职责没有分开。管理的依据是个人的经验。(4)员工被认为是经济人,激励方式为“胡萝卜加大棒”。(5)主要解决分工和协作问题。计划职能、控制职能受到人们重视。(6)理论上尚未出现专门论述管理原理的著作。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P46)(1)科学管理阶段提出了理想的组织理论体系,以及以提高效率为主的科学管理方法(2)泰勒等人开创的科学管理方法,第一次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使管理从经验升为科学,为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3)法约尔、韦伯等人建立的古典组织理论,设想了理想的组织结构框架,提出了保证组织有效运作中的许多重要原则,为后来组织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理论基础并不扎实,机械模式及经济人假设使劳资关系不能长久。▲3、科学管理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谁?他们对管理的重要贡献是什么?(P38-45)(掌握)科学管理理论思想:泰勒:科学管理之父。(1)提出了“泰勒制”。(2)提出标准化管理思想(磨洋工)。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实验”和“铁锹实验”。(3)进行了时间研究。(4)进行了动作研究,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5)提出了例外管理。吉尔布雷斯:动作研究之父。(1)进行了著名的动作研究。即把作业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然后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动作。(对砖瓦匠的活动进行了分析)(2)提出了动素的概念。哈林顿·埃默森:(1)对“科学管理”进行推广。(2)出版了《十二个效率原则》,积极宣传效率观念。亨利·劳伦斯·甘特(1)发明了甘特图。古典组织理论:亨利·法约尔:(1)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2)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3)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5大职能。(4)提出管理活动应遵循的14条管理原则。马克思·韦伯:组织理论之父。(1)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其他知识点】1、古典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P31-34)(了解)(1)18世纪80年代以前(管理思想萌芽阶段)(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以民为本、正人必先正己、对立转化之辩证思想、经世实用之战略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之思想。(3)国外古代(4)特点:生产职能和管理职能没有公开,真正意义的管理职能没有出现,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2、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不同的管理学派(现代管理理论丛林)(P47-48)(知道)(1)决策理论学派(2)管理科学学派(3)管理过程学派(4)行为科学学派(5)系统管理学派(6)经验学派第四章、行为科学【名词解释】▲1、激励(P55)(掌握)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过程。【简答题】1、简述行为科学的概念(P50-51)(掌握)行为科学是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把一切与行为有关的研究甚至动物的行为研究都列入行为科学的范畴。狭义的行为科学主要是对工作环境中个体、群体、领导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说。▲2、简述霍桑实验的内容与结论(P51-53)(掌握)(1)照明实验:研究照明强度对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2)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寻找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3)访谈实验:研究倾听员工诉说对解决问题的帮助,进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4)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结论:(1)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不是引起生产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2)工作中职工除了考虑金钱因素外还考虑许多其他因素,如领导的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等。(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的利益群体。3、概括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P55-59)(掌握)▲(1)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将人的需要划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人要先满足低级需求再满足高级需求。(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与主体目标、行为结果以及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将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四个类型。▲(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的动机有两个: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与职工工作的客观情况有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安全和生活条件、工资福利等。激励因素是与人的工作有内在联系的一些因素,如工作是否具有成就感和挑战性、工作成绩能否得到认可、职业上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未来能否受到重用和被提拔、专业是否对口等。(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力量,等于效价与期望值的成绩。即人的积极性被激发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目标价至估计的大小和判断实现此目标概率大小的成绩。有:激励水平=目标效价*期望值(5)亚
本文标题:天津大学管理概论复习提纲(标注要点及页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6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