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天津日报2010年1月31日
《天津日报》2010年1月31日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尽快学到新的生存本领、尽快找到新的生活来源?如何搭建一个透明高效的平台来实现农村居民享有养老和医疗的社会保障?这是搞好农村建设、发展区域经济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小小工作站发挥大作用——津南区双港镇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调查本报记者穆秀玲张鸣岐随着本市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尽快学到新的生存本领、尽快找到新的生活来源?如何搭建一个透明高效的平台来实现农村居民享有养老和医疗的社会保障?这是搞好农村建设、发展区域经济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土地整合、百姓生计、现实利益的结合点,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失地农民就业和非农产业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制定了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的3年规划,即2009年建1000家,2010年建2000家,到2011年全市涉农区县的3853个行政村将全部建成劳动保障工作站。截至目前,全市建设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1000家的目标已超额完成,不但实现了量的突破,更有质的提升。村里有了劳动保障工作站,这是亘古未有的新鲜事。一新鲜事——村里有了劳动保障工作站2009年8月4日,双港镇李楼村村委会的大楼前热闹非凡,津南区第一个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李楼村劳动保障工作站挂牌成立了。工作站就设在村委会办公楼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刚刚参加完劳动保障就业协管员培训的潘广禄和徐茄议,担任了这个站的协管员。近日记者走进李楼村工作站,只见这里办公用房宽敞,办公设施齐全,配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通讯设备,墙上挂着《李楼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职责》。协管员潘广禄介绍说:“根据规定,我们村2000多人,所以配了两个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要求岁数在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能熟练掌握电脑操作等基本技能,这些,我们俩都符合。”潘广禄说:“在村里建工作站,非常受农民欢迎。我们协管员熟悉每个村民的情况,谁有工作了,谁还没有工作,谁需要办理社会保险,我们都掌握,对上能为政府决策提供详细可靠的情况和数据,对下可为村民百姓提供细致的服务。”徐茄议打开电脑,调出全村村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表格。(下转第2版)(上接第一版)只见页面上,密密麻麻地登记着每个家庭、每个村民的数据信息。比如,某村民是否就业,在什么企业上班,办没办医疗保险,上没上养老保险等等,信息十分具体。徐茄议说,这是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最基础、最原始的数据,准确无误。在津南区双港镇村村都有像李楼这样的劳动保障工作站,镇党委书记卢伟介绍说;双港镇距市中心城区只有5公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给双港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新家园、外环辅道、柳林风景区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在双港,金地格林、富力桃园、红磡领世郡等一批住宅项目也落户双港,没几年工夫,全镇2万余亩农用地就被征转完毕。然而,土地整理完了,摆在面前的是4000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手中的楼房和土地补偿款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还得找工作,还得看病养老,而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在工作站,我们建立了一个失地农民就业信息库;搭建了一个失地农民就业的平台;制定了一套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扶持奖励政策;建设了一个失地农民转产就业的培训基地;还组建了一个高效的服务管理系统。我们管这叫做‘五个一’工作机制。现在我们镇16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站根据农民特点,立足本村实际,门对门,户对户为农民提供服务,除了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还为农民提供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险服务,很受农民欢迎。二实在事——送岗位送技能送信心以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为依托,去年4月21日双港镇成立了津南区职介中心双港分中心,正式启动劳动力资源市场,为失地农民和镇域企业提供免费职介服务。职介中心一头连着村民,一头链接企业;一面启动日常求职登记,一面举办各类招聘专场,为村民实现转岗就业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事。起初,求职者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不愿或不敢前来,现在由于村镇两级劳动保障机构的大力宣传和推介,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主动参加登记和招聘的络绎不绝。不到一年的时间,双港镇就成功举办了24场招聘会,规模越做越大,出现了“四多”:参加的企业越来越多,从1家到14家;每次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多,从23个到598个;应聘求职者越来越多,从20余人增加到500余人;达成意向的越来越多,从20%增加到79%。为了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劳动技能,转变择业观念,双港镇以驻镇院校现代职业学院和港泰学校为基地,强化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去年以来,累计举办岗前培训7期,培训531人次。举办会计和计算机培训2期,培训124人。举办创业培训3期,培训238人。41岁的刘爱军,是双港镇小辛庄村人,原在毛纺厂工作,由于企业不景气而下岗。丈夫是小辛庄村失地农民,因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没找到稳定的工作。需要赡养的公婆又都有病,长期治疗吃药让这个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刘爱军也曾四处寻找工作,但是,一些企业不是嫌年龄大就是嫌没技术,正当她陷入困境之时,村里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刘爱军通过村工作站联系到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终于找到一个保洁工的岗位。不仅如此,村工作站按照零就业困难家庭的有关政策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还享受到了75%的政策优惠。刘爱军深有感触地说:这份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工作,却能实实在在解决我眼前的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到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困难家庭的关怀,增添了我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三明白事——送理念送政策送温暖2009年9月1日,“天津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正式启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保证适龄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工作落实到位,一时成为双港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村级工作站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这项关系民计民生的惠民政策,开始时,一些村民并不完全理解,甚至还有抵触情绪。那些年龄较轻的人,认为自己岁数不大,又很健康,上医疗保险花钱是多余的,上养老保险更是笑话;而一些身体不太好、性格偏执的老年人却担心交的钱“打了水漂”。凡此种种,都给“两险”的应保尽保工作带来了难度。海河湾村的刘春玉全家有四口人,上学的两个孩子都在学校集体上了保险,他们夫妇二人认为自己身体这么棒,根本没必要上保险,还找到村劳动保障协管员表明了不上保险的态度。另有一些村民反反复复犹豫不决,工作推动得不顺利。村委会认为,问题的出现,主要是道理没有讲明白。为了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村工作站开展了新一轮的宣讲解释工作,一边张贴资料,一边专题培训,针对有思想疙瘩的村民,入户进行面对面的解释。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转变了这些人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理解了党和政府出台这项惠民政策的重大意义,他们不但自己办理了“两险”,还把想明白的道理讲给别人听,从而推动了“两险”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不懈努力,海河湾村的村民全部上了医疗保险,适龄的老年人也上了养老保险。最终将这项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农民参保率的提高首先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其次是劳动保障协管员服务的细致周到。面对面,人对人,点对点,中国农民第一次遇到有专人到家里为他一个人讲解政策,为他谋福利。在采访中,记者越发感觉到,村里小小的劳动保障工作站,就是为农民服务的贴心站,是新农村建设的稳定站。它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李楼村徐福生书记告诉记者:现在,整个村委会最忙的地方就是劳动保障工作站,村民最常去的地方也是工作站。工作站的协管员,每天要面对农民,解答问题,排忧解难,为他们办理各种社会保障业务。建了工作站,农民社保的事就有专人管了。你把农民的事办好了,就没有人上访闹事了,村委会领导从杂事中脱了身,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事了。
本文标题:天津日报2010年1月31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6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