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Ⅰ项目介绍(一)项目背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该项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二)技术介绍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孔尧其主任医师为组长的针灸科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而总结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能提高偏瘫患肢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的能力的有效方法。课题组成员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头皮针抽提法”(将头皮针扎进帽状腱膜下层,当指下有一种不紧不松的吸针感的时候,行抽提操作,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至今已在临床运用20余年,总例数达2000多例,并与头皮针捻转法(将头皮针扎进帽状腱膜后,施捻转法得气,静留针20小时)作对照,系统观察180例,结果表明,头皮针抽提法的总有效率为98.33%,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愈显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5%比较,差异更大。1.定义头皮针抽提法是用头皮针在头部针灸腧穴和某些区域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方法。因其施术部位在头部,而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诸经皆归于脑”,因此,头皮针抽提法被认为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2.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者,也可扩大至脑出血和脑梗塞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偏瘫后遗症患者。禁忌症:⑴神志昏迷或生命指征不稳定者,禁用;⑵头皮有瘢痕、肿瘤、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禁用;⑶施术部位为头颅手术部位或未植入颅骨者,禁用;⑷妊娠者,忌用。3.治疗原理为什么头皮针抽提法能有效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的肌力呢?因为本技术选取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为治疗穴位。顶中线属督脉,顶颞前斜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都有疏通全身经络和升阳益气、平肝息风的作用。同时,解剖生理学也认为,神经系统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功能定位,顶颞前斜线对应于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中枢,因此,针刺顶颞前斜线,能达到治疗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的目的。此外,根据生物全息律的原理,头部存在有一个与人体相对应的缩影,通过头部穴位的刺激,可以治疗身体对应部位的疾病。4.临床技术操作(1)器械准备:采用32~30号(直径0.25mm~0.30mm)、1寸~1.5寸(25mm~4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镊子、75%的酒精棉球、消毒棉签和干棉球等。(2)体位:坐位。(3)取穴:取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在头部病灶侧,即瘫痪肢体对侧的侧面,起于前顶穴,止于悬厘穴,取上2/3节段。(4)消毒: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针刺部位的皮肤,以及常规消毒医者的双手。(5)进针:采用快速进针法。顶中线:由前顶穴刺向百会穴,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与头皮呈15~30度角,针尖对准进针点(前顶穴),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使针尖快速到达帽状腱膜下层,然后将针卧倒,再缓缓插入皮肤1寸左右。顶颞前斜线:由前顶穴刺向悬厘穴,用两根毫针接力刺法,即在前顶穴进针1寸,然后在第一针的针尖部位再沿同一方向进第二针。(6)行针:当指下有一种不紧不松的吸针感的时候,再进行运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出1分(2.5mm)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7)留针: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5遍(约2分30秒)。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8)出针: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拿镊子夹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并以干棉球压迫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该方法隔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5.技术要领这项技术的技术要领:一是力度,必须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手指,然后形成爆发力向外抽提;二是速度,即瞬间速度要快,但针体又最好不动,每次至多抽出1分(2.5mm)许,不能将针体大幅度抽出。6.注意事项这项技术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出现头皮板紧、不适、疼痛,甚而牵连到面部、牙关,可将针体适当调整,稍稍提出一点即可解除;如果出现晕针,则让患者平卧,把针退出少许,或饮少量热开水即可恢复。头皮针抽提法安全可靠、施术简便、易于学习,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肢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的能力,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Ⅱ参考资料(一)脑血栓形成简介脑血栓形成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在脑动脉内发生凝固,或血液的某些成分发生了聚集,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死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学“中风”或“脑卒中”范畴,是心脑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常常后遗“偏瘫”等症,肢体致残率极高,给广大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直是中西医学界高度重视的难题之一。据国内部分资料统计,脑动脉血栓形成占同期急性脑血管病的20.1%~62.7%。近几年的研究资料证明,随着儿童肥胖症和早发性动脉硬化的增多,脑血栓形成正趋向年轻化,发病率有增无减。且目前我国中风发病率为80~120万人/10万人,已跃居我国疾病谱的第二位。而据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指出:脑内疾病所引起的肢体残疾约118万人,占全体残疾患者的15.63%,我国幸存者中的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中、老年人以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为主,而青、少年则以凝血功能障碍为多见。目前,血栓形成的机理仍沿用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于1856年提出的三角原则:①血管壁的损伤;②血流变化;③血液成分的改变。患者脑血栓形成后,病灶对侧上、下肢会出现瘫痪,肌力可下降至0级,并容易并发肺炎、褥疮、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症状。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肌力,然后通过生活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是该病康复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应标准。⑴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⑵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⑶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⑷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⑸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⑹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⑺CT检查发现脑梗塞部位。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和《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⑴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⑵急性起病。⑶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⑷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2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标准:⑴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⑵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⑶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⑷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⑸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3.鉴别诊断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和脑出血的鉴别鉴别点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发病年龄60岁以上青壮年50~60岁发病形式较慢(数小时至数日)最急(数秒至数分)急(数分至数小时)发病情况多在安静、睡眠血压下降和血流缓慢的情况下发病常在心内膜炎、心房颤动的情况下发病多在情绪激动、用力、血压突升等情况下发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有可有多无头痛可有可有常有起病时呕吐无常有有昏迷常无可有有颈项强直无无可有脑脊液压力正常正常增高脑脊液颜色正常正常含血3.鉴别诊断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和脑出血的鉴别鉴别点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和狭窄处斑块溃疡栓塞血管不充盈造影剂血肿压迫出现血管移位,小血管可因出血破坏或附近血块压迫而不显影CT扫描显示大小不等、外形不一的低密度区,于发病12h后出现,24h至1周边缘清楚,12至24h内阳性率为62%,7~10d内为64%出现低密度区起病3d血肿区显示高密度阴影,3~7d内阳性率为100%,一个月后消失(三)其他疗法1.改善脑的血循环:恢复血运,一般采用扩容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可以改善脑的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范围。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烟酸、罂粟碱、维脑路通、654-2、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抗栓丸、已酮可可碱、培他定、西比灵等。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扩充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防止红细胞凝聚作用。每日静滴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人采用脱水与扩容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率90%。具体方法:发病后即用20%甘露醇25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入,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每日2次。3~5天后,再用脑血管扩张剂,如维脑路通或罂粟碱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7~l0次为l疗程。2.抗凝疗法:适应于存在高凝状态的病人,目的是为防止血栓扩延加重病情。用抗凝疗法前,通常应该行脑CT检查,证明为缺血性病变。有出血倾向者,如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疾病及感染性血管栓塞忌用。每日应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常用肝素、香豆素类。肝素12500~25000单位,溶于5%葡萄糖液500~l000毫升,缓慢静滴,通常每分钟15~20滴。24~36小时达到应起的作用后,视病情掌握使用。香豆素类同时口服,第1日200~300毫克,以后每日维持50~100毫克,治疗天数依病情而定。近几年有人以血液稀释疗法(即放出适量静脉血)治疗脑血栓形成,有—定效果。根据病人体重、血压、红细胞压积,确定释出血量,一般在200~400毫升,输入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3.溶血栓疗法:常用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每分钟50滴,每日1次,l0天为l疗程。曾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有一定疗效。—般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应用,取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l00毫升中,颈动脉加压滴入,每分钟15~2O滴,1~3次治疗即可。还有用蝮蛇抗栓酶颈动脉内给药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溶栓疗法,无论是静脉给药还是动脉给药,都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时机。一般认为,溶栓药物应早期使用(脑血栓发病l天内,血栓富含水分,易溶解),见效快、疗程短。溶栓和抗凝疗法一样,要密切注意出血倾向,需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4.防治脑水肿:临床上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有三大类,即高渗液、利尿剂及自由基清除剂。高渗液能起到高渗利尿脱水作用,常用甘露醇和甘油。①20%甘露醇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方面作用快,效果显著,且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如毒性最强的(OH)自由基,从而保护脑细胞。有人认为,甘露醇能降低全血粘度,减少血管阻力,提高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②甘油的优点是:作用持续时间长,反跳作
本文标题: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8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