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金融监管理论一、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二、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1.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2.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三、注重效用的金融监管理论(一)利益集团理论1、监管供求理论2、监管俘获理论3、监管寻租理论4、监管税收论5、社会契约论四、金融管制的辩证法理论一、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16世纪后半期,随着西欧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货币需求与日俱增,大量金银源源不断流入西欧,部分解决了货币流通的需要。同时,对于新的融资工具需求愈加迫切,近代货币信用制度应运而生,集中表现在商业银行的兴起,信用工具的快速推广,清算制度与中央银行的建立。18世纪初,频繁经济危机的爆发,打破了对自由经济“看不见的手”的狂热膜拜,监管概念走进经济视线。早期的金融危机主要起因于证券过度投机,如1711年英国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为了规范证券市场,英国议会先后于1720年通过了《泡沫法案》,1733年颁布了《禁止无耻买卖股票恶习条例》,从发行主体与交易主体两方面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随之,对于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悄然而至。一、关于信用管理的主要监管理论内容金融监管理论最早散见于金融问题的争论,表现在两个方面:货币发行管理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建立。(一)货币发行的管理AdamSmith(1776)的“真实票据”理论认为,只要银行贷款用于生产流通的短期商业票据,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银行应该自由竞争,没有必要施加约束。Sandon(1802)在《纸币信用》中进行了反驳,强调实施货币信用管制有必要。指出,真实票据原则并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或货币供给弹性,从而避免银行遭到挤提。因此,以真实票据原则发行银行券存在发行过度的危险,应该受到集中监管。这两种思路后来分别被“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继承和发展,并在1825-1865年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的最后,“通货学派”取得了胜利,中央银行开始建立。(二)最后贷款人制度最后贷款人本质上算不上金融监管,但为中央银行监管奠定了基础.Hayek的“自由银行制度”理论,认为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不必要,主张取消中央银行。“自由银行制度学派”的理论依据,是私人银行可以通过“选择性条款”、“分支银行”和“指数化存款”等方式降低和分散风险,这些方式都必须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条件下才能实现。但是,“选择性条款”忽略了“逆向选择”问题,“分支银行”也因信息的不完备而不能完全分散风险,至于“指数化存款”,因为用于编制指数的组合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化的风险不可避免,也不能消除社会公众因通货膨胀挤提银行的风险。简要评述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理论,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较为狭隘,讨论焦点在于是推行“自由”还是实行“监管”,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信用和防止银行挤提两方面。另外,研究方法单一,仅仅通过逻辑推理说明“自由”与“监管”孰优孰劣,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当然,这种状况与当时自由资本主义处于鼎盛时期和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坚持“看不见的手”的信条不无关系。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市场的不完全性愈加凸现。二、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混乱和萧条,接连不断的经济金融危机向自由经济发起了猛烈攻击,理论界开始认识到,“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能不过是一个神话。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被察觉,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政府监管成为经济运行的伴生现象。金融领域的监管成为关注焦点之一,以强调金融监管为基石的理论不断涌现,金融监管理论逐步形成。一、关于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的形成起源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视角:市场不完全性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此形成两大理论体系: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和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一)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指出管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外部效应(Externality)、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不完全竞争或自然垄断(NaturalMonopoly)等,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能够降低或消除市场失灵的手段。相应地,形成了负外部性监管理论、公共产品监管理论、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和自然垄断监管理论。1、金融机构自由竞争悖论1、自由竞争悖论(dilemma)效率的提高需要竞争,而竞争:1)“优胜劣汰”机制产生的金融机构倒闭风险,将加强金融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2)“优胜劣汰将最终导致垄断,最终使效率损失。因此,为了维护稳定、保持效率需导入金融监管2、金融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效应1、关于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如果:1)生产者不能独占全部收益,即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时,则存在正外部性;2)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时,则存在负外部性现象.亦可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大小对比中说明外部性的存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由于市场机制体现的是市场主体效用最大化而非社会效用最大化,因此,这时确定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就不是一个均衡的数量和价格——一个非优结果。例如:(1)高污染企业的生产(2)发明创造(无专利保护制度的条件下)3、金融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集中地体现在:一家银行倒闭时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要远远地大于该银行倒闭所带来的私人成本(可能会导致恐慌和挤兑)。因此,单个银行在经营决策时并不会将类似的潜在社会成本考虑进去,也就是说银行的产品定价、经营活动不会将所有的风险均加以考虑。4、金融经营负外部性的解决:引入金融监管政府制定规则、标准、实行市场准入审批、建立审慎性的金融监管制度,使经营者将对他人造成的外部效应的成本考虑在内,从而影响供给和需求,使之达到正常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如严格的市场准入、存款保险制度等等监管措施3、金融体系的准公共产品特性1、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公共产品(publicgoods)在于其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稳定、有效金融体系的提供,可以被近似看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2、这一特性决定了金融交易中的搭便车行(freeriding)为无法避免,因此,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这一公共产品供应必然不足。3、问题的解决:金融监管的引入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alinformation),交易双方有关交易的信息掌握不均衡.“无知”完全有可能导致信息弱势的一方利益受损.以至于其最终会退出市场进行无声抗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关于“次品车市场”的例子__“柠朦市场”在分析信息不对称及其导致的问题时,很多时候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框架中进行分析.4、金融信息不对称1、委托——代理(principlal-agent)关系中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及其“恶果”.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多个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一种契约关系。”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则是---委托人。(以股东——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例分析)2、信息不对称的可能后果: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道德风险(moralhazard)会产生损人利已的机会主义行为3、具体分析: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着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股民投资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二、强调对金融脆弱监管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相伴而生,形成了“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的思维定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开始呈现出独立性,有些金融危机甚至完全脱离实体经济。为此,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开始吸引金融监管研究的视线,形成了金融监管理论的另一分支——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金融不稳定假说银行挤提理论(D-D模型)金融脆弱性与金融监管金融脆弱性(financialfragility)指金融业(或单个主体)趋于高风险的行业固有状态.其理论解释有:信息不对称角度、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存款人挤提行为和经济周期性角度。金融业特有的脆弱性是导致金融监的一种原因解释.主要以明斯基的理论和Diamond—Dybvig模型阐述银行脆弱性。明斯基(Minsky)银行脆弱性及危机理论1、主要观点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人的内在特性使得它们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即银行危机。分析思路:首先、为解释周期性危机是如何形成的,明斯克对银行借款者进行了创新性的分类,即:抵补借款人、投机性借款人和庞氏借款人。这三类借款人的风险依次加大。然后、分析了在一个经济周期中,随着经济的回升,银行借款人中的高风险者会不断地增多,银行脆弱性不断积累,当经济逆转时,危机爆发。三类借款人:其未来业务收入与偿债的匹配格局的数学表示:∑Y∑PYiPi(i=1,…n)这里,Yi是第i期的预期业务收入Pi第i期的偿债数额(假定是分期还本付息)如负债率低时的周转性贷款,应属此类抵补性企业(hedge-financedfirm)预期收入不仅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而且在每一时期内,其预期的收入流也大于到期债务本息。投机性企业(speculative-financedfirm),总量上预期收入大于借款本息偿付额,但借款后起初的一段时间内收入不足以偿还到期本金(比如说m期以前),但能偿还利息,以后则能“收支”平衡.此类企业在m期以前风险较大,需变现资产还债.其财务状况的数学达:∑Y∑P(i=1,2,…m+1,…n)YiPi(i=1,2,…m)YiPi(i=m+1,…n)Yi是第i期的预期业务收入Pi第i期的偿债数额如“边生产,边改造”类的贷款庞氏借款者(ponzifirm),它们借款用于投资回收期很长的项目,它们在短期内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应付的利息(本金则不用说了),而必须通过滚动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且不断地增加借款金额。而且它们的长期收入也是建立在假想的基础上的,它们预期在未来临近期末的某一天,会有好的回报来弥补过去积累的负债,并能获得可观的利润.财务状况的数学表达:∑Y∑P(i=n)YiPi(i=1,2,…n-1)较长期“只投入,不产出”的基本建设贷款,“发起人性质的创业投资贷款”危机的形成:在一个新周期开始时,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抵补性企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市场显现出一派利好气氛,企业预期收益上升,纷纷扩大借款,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迅速增多。这样,在借款人中高风险的后两类借款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安全的第一类借款人所占比重却越来越小于是金融脆弱性愈来愈严重。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必然迎来滑坡,任何打断(如宏观政策紧缩/存货上升等)信贷资金流入生产部门的事件都将引起违约和破产,而这又进一步反馈影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破产迅速扩散,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也迅速的破灭,金融危机就爆发了。银行信贷为何会随经济扩张而趋高风险:代际遗忘,即今天的贷款人忘记了过去痛苦的经历,表现在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上的对证券资产追捧和信贷资产的扩张。竞争压力,即贷款人出于竞争压力为了赢得客户和市场而做出许多不谨慎的决策。市场主体的非理性假说。明斯基理论的政策含义加强对银行审慎的监督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归纳1、金融机构及其活动本身的特征1)经营对象的特殊性:货币信用,2)高负债经营很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3)资产负债约束不对称硬负债软资产4)短借长贷使银行天然具有流动性风险。5)部分准备金制度限制了银行的支付能力6)“先到先提”排队提存的原则,强化存款人的挤兑选择欲望。2、不同的经济金融活动主体非理性行为3、信息不对称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4、宏观经济冲击经济周期、宏观政策调整5、国际资本流动6、差别性监管的缺陷1)根据“木桶原理”,木桶装水的多少,决定于最短的那快木板。2)差别性监管就象由一系列长短不一的木条所组成的木桶,监管体系的总体有效监管程度与最短的木条相当,相对严厉的监管政策如同较长的孤立木条总结:脆弱性
本文标题:金融监管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