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说课稿
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说课稿一、课程地位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课程的名称是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意思是家庭与社会中学前儿童的教育。开设本门课程源于学前儿童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三条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部分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问题的重视。早在1927年,幼教之父陈鹤琴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讲:人类生态学理论提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都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微观环境。三者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才能促进幼儿和谐健康的发展。从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也越来越重视家庭和社会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角色,例如瑞吉欧教育重视家庭和社区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早期开端计划重视社会对早期处于不利环境中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鉴于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了解学前专门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的同时,还需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才能更好的实现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最终促进学前儿童的和谐发展。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模块,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形成家园社区合作共育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课程;后续课程:无。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观,能够以动态的、实践的、开放的视野来思考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掌握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懂得如何来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掌握各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征及教育对策。能力目标:通过对学前儿童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合作共育的研究,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学前儿童合作共育的实践,提高幼儿教师指导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能力。同时把握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关注和思考当前社会的学前阶段教育问题。素质方面: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园教师沟通与合作方面的专业能力。当拥有丰富的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知识和能力时,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她们将能够更好的“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三、课程内容设计本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依据为:本课程主要是研究出生至6岁儿童的家庭与社会教育活动,揭示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规律,以提高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水平的一门学科。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将共同来探讨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揭示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总结古今中外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实践经验,把握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教学模块的分配为: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学时)作业题数理论实践小计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2021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20213学前儿童良好家庭氛围的创设20214亲子关系20215亲子互动20216爱的教育022170岁前的教育112180-1岁的教育112191-2岁的教育1121102-3岁的教育112111亲子游戏112112特殊儿童的教育——以自闭症为例202113隔代教育20211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112115学前儿童家园、社区合作共育112116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热点0221合计21113216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内容要点:本课程教学组织及学习情境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作业、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营造具体的教育情境,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描述性讲解、要点抽象式讲解及观点演绎式讲解多种方式,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及逻辑性问题。学生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与读书交流。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实践、师生课堂上的充分交流和互动逐渐提高学生对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教学资源使用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的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教材+自编讲义;数字化教辅资源建设情况:完整齐全的教学课件,配上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面的精选电子绘本和家庭教育相关的视频资源以及家庭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实践教学条件:拥有丰富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训场所;师资队伍情况:以研究生学历、教育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五、考核方法该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考查。成绩采用百分制,由平时考核和期考考核共同组成。平时考核内容为课堂表现(出勤率、听课状态、课堂讨论和发言、课前演讲等)和平时作业,包括读书笔记(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书籍和杂志、网站的阅读与记录)和随想感悟(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期末考核以论文的方式进行。通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学习,最后每个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形成一个调查报告。六、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均有较好的的实现。同行评价:王方副教授的评价:导入请一学生做分享手指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专业特色。教学过程以案例入手,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判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教师收集多种理论学说,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表达逐步推进。教学活动中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讲解生动,准备的案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教学效果很好。周宁副教授的评价:教师教态端庄,语言表达流畅,言辞准确简洁、精炼。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内容饱满,时间分配合理,能注意新知旧知的关联性,注意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件制作精心,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较频繁,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佳。杨光副教授的评价: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从教学过程推进过程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很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安排合理。层次、脉络清晰,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与教学目标和要求一致。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全面:板书设计科学,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有艺术性;教态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热爱学生,课堂情感交融。语言准确清晰,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效果甚佳: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受益面广。督导的评价:在教学信息反馈中多次指出韩波老师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效果好。学生的评价:韩波老师上课很好,很有责任感的一位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技巧,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是一个好老师;举办的模拟教育教育教学活动对我们实践很有帮助,很好;老师上课很好,可以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认真、积极;您是个有责任心,爱护学生,认真的好老师。我们都喜欢与您一起上课;讲课生动有趣,继续保持;上课新颖,认真负责,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很少能碰到这么负责的老师,韩波老师一直在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很喜欢她;老师很负责任,教学很认真。希望学弟学妹们遇到老师要好好学习;老师的专业素养很高,字里行间都能表露出来,普通话功底很扎实,语言、动作很流畅。老师教学真的很认真,非常的负责,经常对我们进行提问,每次上课前都会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还会启发我们对问题深入的了解,非常好,老师辛苦了。……学生学习本课程取得的成绩基本在良好以上,本课程没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七、课程特色本课程原名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为适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各项专业政策文件要求,特改为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增加了原来所没有关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部分内容,但是由于社会教育概念太大,不具有操作性,所以中国学者认为该课程实质为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我国社区发展缓慢,所以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方面研究成果有限,为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教材中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最近进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在资源建设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建共享资源,师生共同广泛搜集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解决学前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中问题来筛选资源,然后上传于网络的讨论群中实现共享。八、改革思路为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热点,积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改革。一是以教研促进课程改革1、积极申请并完成相关的教研项目,以研促教未来三年里准备申请和完成的教研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研究;行动导向法在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新媒体时代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基于CIPP模式的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评价研究等。2、主动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听取同行建议为更好的与同行进行教学交流,我将积极准备并开展多级别多内容的公开教学活动。以公开教学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研讨。公开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公开课后领到同事的点评让我从中受益颇多,从而教学技能不断娴熟,教学状态更加自如。3、采取同课异构方式,与同事合作改进教学主动与担任同一门课程的其他老师交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运用。一起研讨以更好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一起讨论革新教学方法,使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4、听课评课研讨,汲取他人的教学优点利用自己无课的时间去听教学前辈的课程和同教研室其他教师的课程,从她们的教学中汲取营养。我也欢迎她们来听我的课,认真听取她们所给给予我的宝贵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他人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加精当、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使教学互动更加深入到位。二是以学习促进课程改革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促进专业成长,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1、向教育家学习教育家通过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丰富的教育经验,通过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汲取这些精神食粮。“工作着、学习着、快乐着”、“让读书、研究、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积极阅读教育经典,翻阅专业杂志,做读书笔记,浏览教学网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经典的教育名著如《爱弥儿》《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给养。这些经典的书籍在我们之间传阅,思想也在不断交融。在阅读中我们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2、向身边的名师学习走近名家、感受名家,拓宽视野,激发教师们争做名家的奋斗激情。把自己身边的优秀教师奉为名师典型,业务精湛、勇于奉献的一批一线教师作为我们的榜样。一方面,我们积极向本校内的优秀名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会积极向幼儿园一线的名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从学前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有趣并且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我们将把向名师们学到的方法与自身实际结合,然后创造性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三是以竞赛促进课程改革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信息化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国家和省里以及学校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赛。这些竞赛是挑战也是机会,是对自己现有教学水平的挑战,也是向其他参赛者学习的机会。深刻认识到竞赛的价值,我将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竞赛,认真准
本文标题:学前家庭与社会教育课程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0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