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1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一、家庭的概述(一)家庭的定义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基础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社会学对家庭的定义考虑的是家庭发挥功能的方式。家庭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在不断地演化着、发展着。[1](二)家庭的特点在教育社会学中,普遍的观点是将家庭视为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家庭具有初级群体的所有特点。第一,家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充分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第二,家庭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第四,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第五,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又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三)家庭的功能1.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2.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施与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例如,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所谓先主性,指的是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它使得受教育者继后接受其它影响时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富有人情味。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传输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作为其载体,这样有易于控制子女的行为。另外,未成年教育社会学2子女的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都要通过家庭而获得满足。这种经济纽带关系,也使得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控制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第三,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儿童生子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的各个侧面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都包含着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正规的、有着严密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它与家庭生活各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发展的现状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内容。家庭中教育和生活的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家庭中教育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意识到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家庭的其他因素,如家庭自然结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等,也同样有力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个性、态度和品行。第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观察、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故双亲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最为了解。(四)家庭与学校的关系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因为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他们第一任老师,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家庭中,在父母周围活动,父母的思想风貌、理想信念、道德方式、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影响作用。从他们能够接受客观影响开始就在接受家庭各种影响和教育。先入为主,家庭在最初几年给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说是他们以后发展的基础。其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因为孩子上学以后还要在家庭中生活,孩子有一半时间在家庭中学习,家庭仍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用、对问题的看法、甚至爱好与特长,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二、社区的概述(一)社区的定义及其特征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区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而,变成了社会学的一个专用名词。据有人统计,对社区的各种定义已达到140种以上。比较普遍的是把它作为和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即是说,它是一种区域性或地区性的社会。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或要素):1.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至于人口的多少,并无一定的要求、规定。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其面积的大小,也没有一教育社会学3定的标准。3.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应各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如风俗、规章制度、社区教育委员会等。4.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5.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社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二)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的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但社区教育的实践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早期的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的学校为中心,借助学校和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的物力、人力,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修养的广泛教育活动。同时,强调社区教育为社区的文化、福利建设和社区发展服务。美国现代的社区教育,则由社区中心学校发展为普遍的社区初级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且由大学教授或社区教育专家率领学生,协助居民从事调查、规划及举办社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我国在本世纪20、30年代也曾开展过类似社区教育的乡村教育试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几乎没有再涉足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直到8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社区教育的新形式,形成了一种教育社区化潮流。当时的主要特点是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辅助社区内的青少年学生在德育以及动手能力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后来,社区教育在内容、观念和对象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促进教育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时营造学习型社区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2001年11月教育部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确定了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自此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深入开展。(三)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1.社区以自身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文化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整洁的社区卫生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都将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发挥了作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社区内人群素质的提高又将更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种参与方式有着自发性和隐蔽性特点,如果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营造社区并促进其建设将对学校发展起更为显著的作用。2.社区通过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教育社会学4资源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的发展也必须争取吸引周围的资源。社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社区中的公共图书馆、游乐设施等都可以作为学校资源的有益补充;社区的一些人文景观或历史遗迹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10](四)社区与学校的关系首先,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区而存在,学校本身就存在于社区之中,社区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等都将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脱离了社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其次,社区的发展要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学校作为社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社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三、重叠影响理论(一)产生背景自1950年来,社会学对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关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时的研究好像是把家庭、学校和社区看作是分立的背景或相互竞争的对象。六七十年代末,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究竟是学校还是家庭更重要。大家一致认为家庭是重要的,对于学校的教育成效意见却不统一,至于社区供养学生受教育这一点不过是轻描淡写,但很少有人提出这三者是否可以或者如何能够相互协作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美国将学校教育质量改革作为国家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掀起了巨大的学校改革浪潮。学生素质的提升有赖于他们的家庭的努力,可是,当时美国很多的家庭都面临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使他们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科尔曼等人指出:“成年人有教养且有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离婚、与那些同代的其他成年人交往、只关注自我发展等,使得成年人这个资源不能用来帮助孩子们获得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和教育的发展。”鉴于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必须动员社会支持孩子及其家庭。但是,当与各种政府机构、私人组织以及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计划组织合作时,由于缺乏彼此之间的协调或其他原因排斥着服务,造成一些社会支持机构付出昂贵的重复性代价,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来关心孩子的整体需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家长与社区项目的主持人爱普斯坦在具体深入研究美国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后,提出必须要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因为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和学校的气氛,增强父母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密切父母与学校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爱普斯坦指出,建立伙伴关系的核心理由在于它能够有助于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和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必须研究重新调整学校、家庭与社区关教育社会学5系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新的关系模式。(二)理论基础1.学校与家庭关系的生态理论观点一般地,人们都能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同时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与社区等的影响,认为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但是在美国长期以来的理论研究、政策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三者的伙伴关系的实质性建立却经常被忽视。早期一些关于学校与家庭关系的理论是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该理论模式是基于个体与组织的巢状联系而构建的。家庭、学校、学生个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构成了互相包含的同心圆。在此模式下,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交织在一起且难以区隔的。此模式显然已注意到家庭、学校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交互作用,然而却忽略了家庭、学校独特的影响力,而且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累积与协作。因此,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难以获得整体力量。2.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科尔曼将之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们全部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它们促进了处在该结构内的个体的某些行动”。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科尔曼和贺法在对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效能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天主教学校比公立学校的辍学率低,学术水平也较高,他们认为天主教父母并非全部来自中上阶层,但他们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这有助于增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些父母与其他家长在宗教活动上的联系,也影响了子女的行为规范。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这可以归功于社群归属感,将其视为存在于宗教学校内的一种社会资本。就科尔曼的理论而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由学校和家庭结构形成的社会制度的整合,可以视为有利孩子成长的社会资本。这些为重叠影响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重叠影响理论的内容基于生态学理论阐释的不足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社会组织理论,爱普斯坦认为必须具体研究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所依赖的理论,为此,他们从一个以“关爱”为核心的概念,开始了以学校与家庭、社区伙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跨学科的研究,提出了重叠影响理论,并以此作为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孩子们成长发展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如此,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重要、要努力学习等信息概念,这样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教育社会学6况、关系就发生了重叠的影响。这样教育者将会把学生看作孩子,把家庭和社区看成是学校的伙伴,并且后者可以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样,家庭父母与社区人员都会认识到他们对孩子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责任,积极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创造更好的机会。重叠的影响包括内部与外
本文标题: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