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5*4’=20’)1、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相对应,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下,行使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地域性政府。2、地方公共产品: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只能满足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居民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3、社会保障:指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专门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残、丧失劳动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4、社会救济:指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要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福利:(广义)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狭义)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6、税源专业化管理:指税务部门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按照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划分税源,优化资源配置,善用科技手段,优化纳税服务,规避执法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强化征收管理。7、地方税:税收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由地方政府决定开征,税基由地方政府定义,税率由地方政府决定,由地方政府管理,则是纯粹的地方税;由中央政府决定开征并定义税基,地方政府拥有该项收入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决定税率的税种,也是地方税。8、地方政府债务:(狭义)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取得资金所形成的债务。(广义)指最终由政府财政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除了直接的债务和显性的债务之外还有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9、地方政府收费:地方政府部门及其授权单位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依照有关规定收取的费用。10、民族地区财政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基本财政体制及统一的财政方针、政策原则指导下,根据宪法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依照自治条例的规定及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需要,制定财政自治条例或有关法律的变通及补充规定等,组织财政收入,统筹分配财政资金,自主管理本地区财政事务的活动。11、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指一国国内地方政府间为了增强本辖区的经济实力、提高本辖区内的社会经济福利,以财政手段进行的各种争夺经济资源的活动。二、简答题(5*10’=50’)、论述题(30’)一、市场化改革与我国地方财政问题的凸显(一)市场化改革没有消除原先就存在的地区间差异性实证研究市场化改革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拉大各地区之间差距。差距存在,为我国地方财政问题凸显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二)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各地间流动性越来越强1、户籍制度改革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3、就业制度改革(三)市场化改革使地方政府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相对独立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增强,是导致我国地方财政为题凸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二、地方政府财政职能(一)地方政府资源配置职能1、体现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2、由地方政府提供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3、地方公共产品及其有效供给(1)地方政府更了解偏好,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和量更能符合当地居民的需要。(2)如果由中央政府按统一标准为各地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话,将会造成效率损失。(二)地方政府收入分配职能:1、收入分配职能的两个层面:(1)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地方财政不能实现因为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会导致富人的流失和穷人的涌入。(2)地区间的收入再分配地方政府也不能实现因为各个地区之间关系是平等的2、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如果由地方财政实施收入再分配,会损失资源的配置效率因为,各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政策的差异,会改变相对价格,从而影响人们对生产和居住地的选择。3、在商品、资本和人员等要素的地区间流动受到限制时,地方财政的再分配功能还是很强的(1)要素自由流动存在障碍,导致各地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不一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保障线等(三)地方政府经济稳定职能:1、地方政府无法实现经济稳定职能。因为:(1)会改变贸易条件,从而对其他地方的经济产生外部效应,导致政策无效。(2)稳定经济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结论:1、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2、这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方面完全没有作为。地方政府应该尽量配合中央政府来实现上述职能。三、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一)地方公共产品有效提供主体确立1、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提供以适度的生产成本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目标:增强效率、满足偏好2、主体应为地方政府(二)地方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最优辖区规模:布坎南“俱乐部”理论的运用1、理论前提(1)成员偏好相同(2)俱乐部成员可以实施排他(3)俱乐部成员可以自由退出(4)俱乐部成员正确表达偏好2、规模影响因素(1)地方公共产品提供中的规模经济程度辖区规模变大,分担既定数量地方公共产品成本纳税人增多,人均成本下降;地方公共产品规模经济程度越高,人均成本下降越明显,辖区有效规模越大。(2)地方公共产品提供中的拥挤效应辖区规模变大,就出现拥挤,利益下降;在既定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地方公共产品提供中拥挤效应存在使辖区规模变小(3)消费者对地方公共产品偏好的多样性辖区规模变大,消费者偏好差异扩大,多样性越明显,而每位居民对地方公共产品选择结果影响力下降;所以消费者偏好多样性,降低辖区有效规模如果具有相似偏好居民更多集中居住,降低辖区内居民偏好多样性和差异性,将提高有效规模。例:民族自治地区。3、最优规模的决定(1)地方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更有效率,则地方辖区的规模多大才是最佳呢?(2)这实际上是一个俱乐部问题:人数过多会产生拥挤成本,而人数太少又会使每个人分担过重的公共产品成本。(3)地方辖区的规模和该地的居民数是互相决定的。这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1)既定公共产品水平下最佳居民规模的决定;象限ⅠB系列的曲线代表居民的人均拥挤成本,A系列曲线则代表人均分担成本。A,B的交点是确定最佳居民人数。形成了最佳居民人数曲线(NOPT)。2)既定居民规模下最佳公共产品的决定;象限ⅡD是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M系列曲线是人均边际成本曲线D和M的交点确定公共产品的最佳数量。形成了公共产品的最佳产量曲线(QOPT)。3)最佳组合的决定。象限Ⅳ:确定最佳组合(通过象限Ⅰ和Ⅱ的信息)。QOPT是指在任何居民人数下公共产品的最佳产量;NOPT是指在任何既定公共产品的产量下的最佳居民人数。QOPT和NOPT的交点意味着公共产品的最佳产量和居民人数的最佳规模同时确定。在本例中,最佳产量为q2,最佳人数为N2。说明:该模型假定地方公共产品没有外部性。而各地区间通常存在外部效应问题。我们假定辖区内的全体居民都具有相同的偏好,事实上偏好是不同的。地方辖区的最佳规模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种类。模型中假定随着公共产品产量的增加,其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这就忽视了规模经济。四、地方政府怎样有效提供(蒂布特模型:以足投票)(一)理论前提(6个假设)1、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个人能够选择到那些提供公共产品和征收税收的组合最适合其偏好的辖区去居住;2、人们对各辖区的税收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完全的信息;3、存在足够多的能提供各种不同类型公共产品组合的现存的或潜在的辖区;4、消费者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5、公共产品和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6、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生产公共产品。(二)理论核心1、如果流动性成本为零,每个人就像“选购”商品一样挑选所愿意居住的辖区。而且所挑选的辖区将是最能提供符合他们意愿的公共服务—税收组合的辖区。2、通过这种“以足投票”的居住地选择过程,消费者自然而然显示了他们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3、由于每个人都选择了最符合其意愿的辖区居住,因此,各成员在各辖区中的分布达到了均衡,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三)评价1、蒂布特模型为我们分析地方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2、蒂布特模型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事实上,上面的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成立的。3、蒂布特模型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人们对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的显示提供了一种“以足投票”的准市场办法。当存在“以足投票”时,地方政府必须尽可能合理界定自身的活动范围,规范公共财政的收支行为。收入方面:地方税种在税源上的地域性,税基上的非流动性。所以应以财产税为代表。五、政府间税收收入划分的方式(一)划分税额“先税后分”:某一级政府统一征税,然后将税收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在各级政府间划分。(二)划分税率“同源课征,分率计征”两种具体做法1、税收附加上下级政府对同一税基按照各自所确立的税率,分别征收本级收入。下级政府征税时采用的却是由上级政府确立的税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级政府,也可被视为“税收附加”。2、税收寄征上级政府在对某一税基按照自己确立的税率征收本级政府所有的税收收入时,还按照下级政府确立的税率,代替下级政府对同一税基进行课征,然后再将这一级税收收入拨付给下级政府。上级政府确立的税率通常称为基础税率下级政府确立的税率低于基础税率。(三)划分税种在税收立法权、税率调整权、税目减增权以及税种的开征停征权等税收权限都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的前提下,针对各级政府行使职能需要,根据各个税种自身特征和收入数量,把各个不同税种分别划分给不同级次政府。与1不同:划分税种是确立某些税种的收入归属关系,也就是将某些税种收入固定划归某级政府,但地方政府并不享有等同于中央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四)划分税制分别设立中央税、地方税两套相互独立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体系。分别享有相应的税收立法权、税率决定权、税目调整权和税种开征停征权,并有权管理和运用归属于本级政府的税种和税收收入。4种方式,现实中往往相互交叉,很难完全区分,各国通常采用混合型的分税方式。六、营改增(一)试点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试点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纳税人自新旧税制转换之日起,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2、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3、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适用6%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二)试点城市1、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宁波、厦门、深圳等省市陆续开展了营改增试点。2、2013年8月1日起扩大试点(1)扩大地区试点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2)扩大行业试点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目的1、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2、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3、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4、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四)营改增对企业税负潜在影响1、利润角度(1)企业会计核算方式发生改变(2)收入由价内税形式调整为价外税形式(3)在原有定价体系没改变情况下,开票方收入降低,利润减少,受票方成本降低,利润增加。2、成本结构可抵扣进项税的支出占取得收入比重,纳税人若存在大量无法抵扣进项税的支出,则有可能在改革后税负增加。3、可以抵扣进项税的支出关键要看是否能够从供应商处取得合法的抵扣凭证,若对方无法提供相应凭证,可能导致税负增加。4、供应商对税负影响(1)营业税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2)若供应商大部分为营业税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可能造成抵扣困难,从而税负增加。5、客户角度(1)如果客户大部分为增值税纳税人,改革后对方购买的应税服务可以抵扣进项税。(2)在客户增值税税负降低情况下,将可以扩大纳税人经营空间。反之,会间接导致需求量减少。(五)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税负增加1、试点前已经集中购置设备,近期又没有新购设备,使得
本文标题:地方财政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