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学生用第1章自由贸易理论
第1章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18-19世纪),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现代的自由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里昂惕夫反论;战后的自由贸易理论(20世纪40年代),主要如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规模理论等。§1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1.1亚当·斯密的绝优势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苏格兰人,政治经济学家。它生活在英国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代。其代表作是《国富论》,作发表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发表于同一年,被认为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一本经济学著作。斯密一生在政治经济学上建树颇多,在经济理论和政策方面,他反对重商主义关于政府控制经济的主张,提出了自由放任经济的思想和“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的著名理论;在国际贸易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绝对优势论”;他还创建了一个英国经济思想的新学派——古典学派,李嘉图、穆勒、马尔萨斯等都是这个学派的成员。一、绝对优势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又称为“绝对成本说”。该理论的大意可以从斯密下面的两段话看出,他说,“如果某个外国供应我们某种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这种商品更便宜,那就不如把我们自己的劳动用于某种我们有优势的部门,而用我们自己的劳动的一部分产品向这个国家购买这种商品。”“在气候寒冷的苏格兰的温室里也能长出非常好的葡萄,酿出非常好的酒,但是成本是进口同质葡萄酒的30倍。因此在苏格兰种植葡萄就不如从葡萄牙这样的原产地进口了。”他还举出具体的数字做了分析:表1绝对优势论分析(分工前的情况)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毛呢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英国1120170葡萄牙1801110表2绝对优势论分析(分工后的情况)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毛呢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英国2.7190葡萄牙2.375190表3绝对优势论分析(国际贸易的结果)国家酒产量(单位)毛呢产量(单位)英国11.7葡萄牙1.3751根据斯密的这些论述和分析,可以将“绝对优势论”概括为:不同的国家,由于先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生产条件不同,在生产同一种产品时,一个国家会比另一个国家占有优势。如果世界各国都按照自己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来生产,进行专门的生产,然后通过自由贸易来交换,可以极大地增加各国的物质财富。1.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人,经济学家。他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期,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比较优势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论”又称“比较成本说”(theoryofcomparativecost)。斯密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国家各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优势的基础上的。如果两个国家,一国在所有的产品生产商都处于优势,另一国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能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来取得好处,对于这个问题,斯密的理论没有回答。而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是很多的,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问答了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他的分析:表1比较优势论分析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年)毛呢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年)英国葡萄牙分工前11201100180190合计22002190英国葡萄牙分工后2.22202.125170合计2.1251702.2220英国葡萄牙国际交换11.21.1251据此,可以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意概括为:两个国家,一国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另一国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只要按照“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择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仍然可以使各国得到好处。二、比较优势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修订了“谷物法”,限制谷物的自由贸易。该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上涨,严重损害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粮价的上涨增加了英国各阶层吃粮的开支,减少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工人的货币工资不得不提高,增加了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力;另外,限制外国谷物的进口还招致国外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在这种背景下,英国资产阶级在全国组织了“反谷物发同盟”宣传谷物法的害处,自由贸易的好处。李嘉图的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土地贵族认为,英国自己能够生产粮食,根本不用从外国进口,反对谷物的自由贸易。李嘉图认为,英国不仅应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应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的生产上占的优势比粮食生产上的占的优势大,因此应大力发展纺织业,以纺织品换取粮食,这样才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三、对比较优势论的评价李嘉图的理论和斯密的理论一样,也是主张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但比斯密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更深入地阐述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论证了即使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得到好处。这一论述对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有指导意义。§2现代的自由贸易理论2.1赫俄的“要素禀赋说”赫克歇尔(EilFilipHeckcher1879-1952)是瑞典商业学校的教师。1919年提出了一个假设:“自由贸易可以使要素收入均等化”。所谓要素,指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研究的要素主要是“土地、资本、劳动”,今天要素的范围要宽得多,技术、管理等都可以看成生产要素。俄林(BeltilGotthardOhlin1889-1979)是赫克歇尔的学生。他对老师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于1933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套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说”或“赫-俄模式”或“H-O原理”,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俄林因此于197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他的代表作是《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要素禀赋说大意要素禀赋说的内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国际贸易的起因赫俄认为,国际贸易首先起源于商品价格的差异,例如,一个上商品在甲国便宜,在乙国贵,就会发生贸易。但他们没有止于这一步分析,而是继续追索下去,发现: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差异决定的,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又是由生产要素的禀赋决定的。通过这一连串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国际贸易最终起源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价格差异图:国际贸易的起源赫俄这一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优势劣势的决定因素,这就是要素的禀赋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原理。今天,我们用来分析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的方法,就是从赫俄的上述理论来的。例如,我们说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有比较优势,就是运用的赫俄理论。所谓动密集型产品,是说在生产这种产品所需的各种要素中劳动这种要素所占的比重最大。由于我国人口多,工人工资不高,因此劳动的禀赋很好,所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玩具、鞋帽等上很有竞争力。(二)国际贸易的影响赫俄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要素报酬均等化”。也就是说,可以使土地得到同样的地租,资本得到同样的利息,劳动得到同样的工资。在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要素的报酬是不均等的。例如,美国工人的工资比我国高。但如果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从理论上来说,报酬就会最终均等化。但在实际中,由于有国家的限制,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但赫俄认为,如果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同样可以使要素报酬均等化。例如,如果我国的服装可以完全自由地出口到美国,美国服装的供给就会增多,价格就会降低。服装价格的降低,就会引起生产服装的工人(要素)的工资降低。而我国服装出口美国后,国内的服装的供给相对减少,价格相对上升,服装生产工人的工资相对提高。这样一来,从理论上来说,最后美国服装生产工人的工资会变得与我国服装生产工人的工资一致。这就是“自由贸易可以使要素报酬均等化”的含义。赫俄这认识的重要价值在于:更深入地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它可以达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世界范围内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分配不均。二、要素禀赋的评价要素禀赋说仍然未离开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的要素分析,但比这两个理论对国际贸易认识更加升入了。斯密和李嘉图认为优势、劣势是劳动成本决定的,赫俄认为最终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斯密和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生成率,生产处更多的财富;赫俄认为,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最终可以使要素收入均等化,从而达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分配不均等。西方经济学界对赫俄理论极高的评价,认为赫俄是现代宏观国际经济学的开拓者,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我们认为,赫俄离开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代替了劳动价值论。2.2里昂惕夫反论里昂惕夫(VassilyW.Leontief)美国经济学家,因发明“投入——产出分析法”1973年获得诺贝尔奖金。代表作《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按照H-O原理,美国应该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氏用他发明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此进行了验证。他选择了200种商品,对每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含的劳动、资本量进行比较,发现47年美国的出口商品生产部门,每人使用的资本量比进口替代商品生产部门所用的少30%。由此得出:美国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与H-O的理论正好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反论”,theleontiefparadox里氏的这一发现又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迷”,它引发了许多猜测,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国际贸易的学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3战后的自由贸易理论3.1劳动熟练说劳动熟练说skilledlabortheory又称为“人类技能说”(humanskilltheory)。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在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优势。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出口的之所以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高,是外国工人的3倍。这样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的工人就可以多产出3倍的东西。所以产出100万美元的东西美国只要用很少的资本就可以了。这样美国的出口产品就成了劳动密集型。他还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力高是因为美国的管理水平高,工人所受的培训好,进取精神强。(一些经济学家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力没有那么高。美国另一个经济学家雷宁(Krelnin)还对此进行了验证,指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力顶多比欧洲工人高1.2-1.5倍。)基辛将劳动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对美国和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进行了研究,发现美国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多,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少;印度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多,熟练劳动密集型型产品最少。由此得出结论:发达国家,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优势,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优势。3.2人力资本说美经济学家凯南(P.B.Kenen)提出。可概括为: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型的。凯南认为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是因为美国熟练劳动多,熟练劳动多,又是教育的结果(包括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而教育也需要资本的投入,这种资本叫人力资本。他把资本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两种类型,人力资本属无形资本。他人为,美国出口商品之所以是劳动密集型的,是因为没有把人力资本计算进去。如果计算进去,美国的出口仍然是资本密集型的。计算的方法是:熟练劳动的收入减去简单劳动的收入,加有形资本。这样一来,美国的出口商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形的,符合H—O原理。人力资本说实际上是对劳动熟练说的补充。3.3技术差距说该理论可概括为: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也是资本密集型的。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
本文标题:学生用第1章自由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2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