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2-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知识梳理考点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标导向:能够判读区域城市化过程图,判断城市化所处阶段及城市化特征。-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一、城市化的概念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表现。(1)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地域的转换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3)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1)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明显。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一、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析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国家类型比较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小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三、如何区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图解-1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B)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D)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1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考法分析:本题以我国安徽省城市化过程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阶段和城市化的表现,主要考查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推理分析:1.信息提取(1)题干信息:“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之中的“就业结构”可以反映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的分配情况,“城镇人口比重”可以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和速度快慢状况。-1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图表信息:-1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迁移应用第(1)题,运用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析。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且达到了35%以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的特征。第(2)题,图示分析法。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迅速,同时也说明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增加超过第二产业;图中不能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迁移现象。-1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2015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人口数(百万)1338115582307比重(%)17138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由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和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可知,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答案解析关闭D-1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城市化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对外联系;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能够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可以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是联系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和人民生活的纽带,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通条件的改善还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答案解析关闭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19-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知识梳理考点二城市化的影响目标导向:1.能够判读城市发展示意图,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2.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2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2)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3)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发达国家:表现为市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4)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2.解决措施:主要有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2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2.对城市的影响。(1)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2)实例分析——以城市建筑为例①建筑布局: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欧洲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②建筑风格中国:宫廷中多楼、台、亭、阁,民居有四合院。西方:宫廷中有喷泉、雕塑,民居中有花园、洋房、绿篱、草地。-2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一、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二、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2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各题。-2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D)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C)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2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考法分析:本题以城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统计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2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推理分析:1.信息提取(1)题干信息:“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城市环境的变化情况。-2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图表信息:-2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迁移应用第(1)题,排除法。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先增后减,变化不大,而不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运用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并且会破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3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015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第1~2题。-3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B.12:00C.14:00D.18:00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正确获取关于交通状况的信息。据图知,拥挤路段主要是城市外围通向城市中心区的路段,其主要是早上上班所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A项正确。第2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钟摆”交通现象的含义,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D选项正确。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选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选项错误,故选D项。答案解析关闭1.A2.D-3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3.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4.图示现象可能导致()A.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B.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质量下降,将使一部分人口和企业迁离城市。第4题,卫星城可以分散一部分大城市职能,对大城市起到减轻人地矛盾、改善环境的作用。答案解析关闭3.B4
本文标题: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2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