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1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和创新型地方高校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我校及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教育理念,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基本原则1.明确目标、深化改革各专业应根据学校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框架,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规格要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可实施、可评测的系统化描述。同时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目标的贡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2.转变理念、优化体系通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内涵的理解,逐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核心课程建设,调整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3.大类培养、加强合作全面实施按大类招生、一年级大类培养基础上进行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调整学科大类划分,拓展专业内涵,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的培养。充实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地方高校的服务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校际合作与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实施第二校园计划,推进适应地方需求的“双证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4.重视创新、加强实践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积极增设项目,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改革试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科教学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知识宽厚扎实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我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有效运用表达工具;2、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批判与2质疑能力、一般的数量统计分析能力;3、具有合格的道德水准,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回馈社会;4、拥有均衡的知识结构,兼备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通识性知识;5、通过专业训练、职业证书培训、创新创业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在学校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趋向。并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框架(见附件1)下,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规格要求)。四、课程结构体系及课程设置201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继续保持“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每个专业的课程由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构成,各部分内容及学分要求如表1。表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及其要求课程结构体系学分要求内容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共48学分,其中必修32学分,选修(包括限修与任选)16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5个板块的课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综合。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约27学分划分12个学科大类:经济与管理类、法政文史类、外语类、基础教育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生物与化学类、艺术类、建筑规划类、医学类、航海类、体育类。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一般控制在37学分之内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必要的实践环节。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一般控制在40学分之内原则上每个专业设置3个及以上专业方向模块,每个专业方向模块包括专业课及毕业环节。任意选修课程不低于8学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至少4学分。该学分为免费修读。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方面的项目。(备注:以上课程学分划分以4年制本科为例,5年制本科可以适当调整)1.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各学院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暂时不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具体方案另行发文。大学英语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每学期同时开设各级别的课程,新生可以根据高考成绩修读3相应级别课程。学生应修读至少8学分的外语课程。非艺术体育类学生第一学期直接修读《大学英语四》和《大学英语口语四》,课程考试合格且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仍须修读至少4个学分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艺术体育类学生第一学期直接修读《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口语3》,课程考试合格且通过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仍须修读至少4个学分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实行分类教学,根据不同学科或专业修读相应模块教学内容与实验,学分为2学分。计算机二级课程归入各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中的本学科大类课程,为必修课,其教学内容根据各学科大类的要求设置,学分为2-3学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修读较高层次的语言程序设计创新班,并与第二学期开设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打通,共5学分。《军事理论》课程开课学期调整至第一学期。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旨在实现我校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修读要求将根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整,具体方案另行发文。各专业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无需另行制订修读要求。2.学科大类教育平台学校以学科相近、基础融通为原则,已对部分学科大类做出适度调整,整体方案详见《关于调整现行培养方案学科大类划分的通知》(宁大政〔2010〕30号)。调整后的学科大类包括经济与管理类、法政文史类、外语类、基础教育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生物与化学类、艺术类、建筑规划类、医学类、航海类、体育类等12类。部分学科大类课程调整方案见附件2。航海类、体育类、按照专业招生的专业及其他采取特殊方式培养的专业的学科大类课程设置,由相关学院在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框架下自行制定。3.专业教育平台与专业方向模块专业主要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专业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参照相关专业的评估与认证指标体系。有行业准入要求的专业,可以结合社会与行业需要,适当设置一些与行业要求相关的课程。参与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的相关专业应按照《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甬教高〔2009〕222号)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执业)资格培训内容相衔接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以必修课为主,4年制本科专业学分数一般控制在37学分之内,一般在第3-5学期进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选修课为主,4年制本科专业学分数一般控制在40学分之内,原则上从第5学期开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做出调整,但总学分不能超过77学分。5年制本科专业可以参照上述规定适当调整学分要求。原则上每个专业设置3个及以上专业方向模块,原则上每个模块学分数应一致。各专业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适时对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做出必要调整,调整方案应报教务处同意。各专业应保证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且不应变相将选修课变为必修课。44.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上机)、实习、综合设计与论文等。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应占总学分(总学时)比例为:经济与管理类、法政文史类、体育类、艺术类、外语类专业不少于20%;自然科学类、建筑规划类、航海类、工程技术类、生物与化学类不少于25%,其中偏重应用型的专业不少于30%;医学类专业不少于30%。各专业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逐步扩大综合设计性与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比例,减少验证或操作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鼓励各学院积极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展“顶岗实习”或“校企合作实习”等实习模式的试点,并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与方案。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改革方案,学校另行发文。最后一学期原则上不设置理论教学课程,如确需安排课程教学,建议采取“自学+辅导”的课程形式。五、课程设置的其他要求1.各平台、模块的课程根据修读要求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原则上,每个专业总学分中的必修课程与选修(包括限修)课程比例控制在6:4左右。2.每个专业须设置4个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学分,构成学生毕业学分的必要组成部分。3.鼓励课程小型化、多品种,课程学分一般不超过3学分。鼓励开设1.5学分及以下的课程,并可以根据需要集中在半学期或几周内完成教学任务。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提倡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课程内容的交叉化与现代化。5.为保证学位质量,要求每个专业在主要课程中选择3-4门(共9-12个学分)的课程作为学位课程(在课程名称前标注“★”)。学位课程应考虑与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础课或专业课的一致性,原则上安排在专业教育平台与专业方向模块中。6.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各专业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及往年的实施效果自行选定参加自主学习的课程,课程教学规范具体参照《宁波大学自主学习学分课程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宁大政〔2004〕112号)的规定执行。7.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师资情况自行选定双语教学课程,课程教学规范具体参照《宁波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管理办法(试行)》(宁大政〔2009〕15号)的规定执行。8.为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原则上各专业每周学时数控制在28学时以下。学院应加强学业指导,学生每学期修读学分数一般以25学分为宜。9.学校实行课程归口管理,所有必修课程根据性质实行学院归口管理。课程按新的课程编号规则(见附件3)重新编制课号。六、学习年限和学分设置1.学习年限和毕业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制和5年制,可提前1年毕业,也可以延期1-2年毕业。5毕业以获取的学分来衡量,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164。5年制本科专业毕业的最低总学分由相关学院自行决定。2.学分计算学分是表征课程的计量单位,它反映了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时间。学分按以下原则计算:(1)课堂讲授课程:1周学时(或17学时)计1学分。(2)大学英语听说、大学体育、实验、实训、上机等课程:2周学时(或34学时)计1学分。(3)实习环节:如集中进行,1周计1学分;如分散进行,34学时计1学分。(4)综合设计与论文环节:学年论文每次计1学分;课程设计一般1周计1学分;毕业设计(论文)8-10学分。(5)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可获得创新学分、技能学分或素质学分。学分计算规则和方法按照《关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决定》(宁大政〔2007〕99号)执行。3.学期安排实行三学期制,即春季、秋季、短学期。春秋季每学期19周,其中授课17周,期末考试2周;短学期3周。各学院应充分利用好短学期,根据专业培养要求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并安排教师带队辅导或开展社会调研。七、辅修课程、专业、双专业、双学位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各专业应在制订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制订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双专业课程等方案。辅修课程由学院围绕某一技能或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设置,约10学分。辅修专业的课程按照专业教育平台的课程和相应的先修课程设置,约20-25学分。双专业课程为辅修专业课程+某专业方向模块主干课程(含毕业实习,不含毕业论文或设计)+其他的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和相应的先修课程(必须包括所有的专业学位课程),约40-45学分
本文标题: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3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