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地理必修3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地理必修3》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为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际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地理3(必修)》编写说明陆军吴海涛一、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以区域研究为基础的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古老且实用性强的研究领域之一。除区域地理外,地理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故可以认为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学习地理环境各要素,而是要落实在区域之上,落实在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不同模式之上,落实在人类对不同地区合理开发利用之上。因此,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必修模块之一,本模块侧重区域地理的研究领域,立足于模块一自然地理、模块二人文地理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与义务教育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的衔接和对现行高中教材的继承正在实验过程中的义教新课标教材(七、八年级共四册),是以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为主体。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差异,接触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高中地理教学显然应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去认识区域。因此,本册教材也着意从纵深加大区域地理信息量的强度、探究的难度和思维的力度。根据2002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作为选修的内容在教材中得以呈现。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无疑为今天区域地理成为高中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作好了铺垫。因此,本册教材也充分继承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许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人教版现行高中教材地理选修第二册与新编实验教材必修地理3的对比相同点不同点●以真实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材●以问题(关注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线索来整合教材内容●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设置“活动”等小栏目活跃教材呈现形式,突出教学的探究性●根据课标要求,在案例的选择上,实验教材不仅仅关注我国的区域发展问题,也选用了部分国外的案例●现行教材重点关注的是我国的国土整治问题和部分区域发展案例,而实验教材完全从区域发展的角度选择典型案例●实验教材在“活动”等栏目的设计上更加突出设问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更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三、框架设计本册教材共5章10节。以区域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全书内容结构示意四、内容编排特色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XX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但是,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为方便教学,基于“进得去,跳得出”的编写思路,还将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适当地体现出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力求“见事见理”。2.在本册教材的案例选择标准上,主要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案例的真实性。为了真正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教材的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有时代感。教材中案例所涉及材料都力求真实、权威、可靠。●案例的典型性。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所选主题的典型性,如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域里,我们选择了荒漠化的防治、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样两个更有世界性意义的主题。其次是所选区域的典型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状况在世界上是较为严重的,我国政府在荒漠化的防治上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因此教材选用我国西北地区作为荒漠化防治的案例。而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开发和保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故教材选做案例。案例选材原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谈荒漠化的防治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荒漠化较为典型和严重的地区;我国政府在荒漠化的治理上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近年来巴西雨林开发和保护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谈能源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消费能源;山西省煤炭储量和产量都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建立能源基地又是全国仅见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谈流域的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是世界上较早以现代综合理念进行流域开发的范例(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的协调下,整套体系运行了大半个世纪,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来谈区域农业发展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东北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经济地域以我国珠江三角洲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近20年以来东亚乃至世界工业化和为例谈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例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水平与资源的赋存条件极度不平衡;跨区域调配资源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中普遍关注的重要事件;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之一以东亚为例谈产业转移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案例的中外兼顾。《课程标准》要求本模块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根据所确定主题的具体情况,教材选用了5个国内案例、2个国外案例、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适当地兼顾到中外不同层次和不同特色的区域。3.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为避免导致学生“以偏盖全”“以点代面”,在每个区域案例具体展开之前,教材都安排了一部分概括性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功能是为了说明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分析某一类区域发展问题的由来和总体表现等。然后再切入某个具体区域,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影响和解决的方案等。4.教材各章内容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教材中内容延伸情况一览主题主要分析区域或事例延伸地区或内容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非洲萨赫勒地区;前苏联垦荒区森林的保护和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能源资源的开发山西省内蒙古东部地区河流的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俄罗斯伏尔加河区域农业发展我国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玉米带;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模式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产业转移东亚地区五、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程标准》中有四条“标准”,教材用一节的篇幅介绍并安排在第一章,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这部分内容单设了一门选修课;(2)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各册教材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本册教材没有必要做过多的介绍;(3)从全书知识结构来看,单列一章不顺,而在别的内容中顺带写出又难以完成“标准”的要求。故而相对集中地单列一节在此呈现。●“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在《课程标准》中安排在第一部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单列一章并安排在最后一章,从加强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使学生的学习视角从区域内扩大到区域间。●为体现大区域的农业发展以及课标中规定的“区域农业布局特点”,教材选择东北地区作为案例,所取的区域范围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被称为生态农业的范例,但是许多专家认为基塘农业不适宜作大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教材考虑到这方面的意见,在“区域农业发展”一节的最后,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基塘生产。●对于“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这条标准,教材以荒漠化和森林为案例作说明。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和荒漠化问题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教材未单讲水土流失问题;湿地的问题教材在第二章后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中予以体现。●由于本册教材全书都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材,故与其他两个必修模块相比,没有专门开辟“案例”这样一个栏目。但在案例的选择原则和以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内容设计的思路上,与全套教材是保持一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册教材贯穿始终的主题和目标。尽管在大的逻辑结构上教材将内容整合为环境、资源、经济、区域间协作等几部分来呈现,但在每部分内容的具体讲述中,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倡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教材一直贯彻的主导思想。如教材在“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节,有“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专题内容;在“河流综合开发”一节,关注流域的综合利用的价值(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的结合);在“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关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选择;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节中,关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解决“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节中,关注“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影响;在“产业转移”一节中,关注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区域环境、劳动力就业等区域社会状况的影响。
本文标题:地理必修3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3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