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2.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发展阶段:地理教学方法阶段(1904-1949年)、地理教学过程阶段(1950-1977年)、地理教学系统阶段(1978年以来)。3.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基本要素分析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系统。(八要素)(1)学生—地理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主体,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地理教学目的—地理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基本因素。(3)地理课程—地理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4)地理教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5)地理教学方法—活跃因素,通过教与学互动,帮助学生达到地理知识海洋彼岸的桥梁。(6)地理教学评价—不可缺少因素,具有反馈、调控以及改进教学的功能。(7)地理教学环境—重要却易被忽视因素。(8)地理教学管理—保障因素。4.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发展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新课程地理教学论的总任务。(1)研究地理课程改革;(2)研究地理教学过程;(3)研究地理教学方法;(4研究教学评价;(5)研究地理课程资源。5.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1)理论学科;(2)应用学科;(3)应用理论学科。6.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2)系统科学基础;(3)教育学基础;(4)心理学基础;(5)地理学基础。7.国外地理教育改革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1)适当增加地理课程的课时;(2)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3)突出学生发展和地理教育需求,打破地理学科式的课程内容体系;(4)课程标准知识要点粗化,说明及教学要求细化;(5)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增加单元教学时间;(6)开展研究性学校和实践活动,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7)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多元化评价机制。8.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公元前300多年,世界上最早的山岳地理专著《山海经》,区域地理专著《禹贡》;公元前2C,《史记·货殖列传》,我国第一部经济地理专著;公元前1世纪,《汉书·地理志》,最早以“地理”命名的全国性区域地理志。9.新中国成立后的地理教育阶段(1)过渡阶段(1949-1957年);(2)停滞、破坏阶段(1958-1976年);(3)恢复、振兴阶段(1977-199年);(4)反思、改革阶段(1993年以来)。10.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1)地理学科的知识价值: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衡量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程度,这反映了地理知识在一个人知识体系的地位和社会对地理知识价值的认同。(2)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价值: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地理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3)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价值:中学地理介绍和分析了我国的国情乃至区情、市情、县情,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这些都是中学所以课程中最全面、最现实的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教育等的重要内容,体现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4)地理科学的社会实践价值: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地理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发展观。11.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问题(1)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传统性;(2)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学科倾向性;(3)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的落后性;(4)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性。12.了解未来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教师教学活动有何知指导意义?发展趋势:(1)地理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时代化、系统化;(2)地理教育目标的全面化、综合化;(3)地理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和教材结构新颖化;(4)教学内容不断更新;(5)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策略:(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2)创设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3)吸收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4)广泛开展地理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理素质。13.地理课程改革目标(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的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应用,生存和做事转变;(2)课程结构的改革:从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向以学生为主转变,体现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内容的改革:改变“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生长发展的需求;(4)课程实施的改革:由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转变;(5)课程评价的改革:转变课程评价功能由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转变;(6)课程管理的改革:改变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14.地理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的新变化(1)由社会本位向强调个人本位转变;(2)由知识本位向知识有用转变;(3)由民族视角转向全球观念。15.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16.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差异(1)课程观上:课标是“融合”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大纲以“学科中心课程观”为指导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2)课程目标上:课标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全面培养;大纲关注学生在学科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3)课程内容上:A.表达方式:课标体现指导性、启发性、弹性;大纲体现原则性、指令性、刚性。B.内容的选择和要求:a.“基础知识”价值取向:课标要求“有用”,培养素质;大纲追求系统、全面。b.选择知识的角度:课标从培养公民的地理素养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知识;大纲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知识,c.“要求”的重心:课标“是什么”、“为什么”,知识怎么用;大纲“是什么”“为什么”。(4)文本结构上:课标: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内容标准(必修、选修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大纲: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内容标准(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施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试与评估、教学设备和设施)。(5)在课程评价上:课标强调与过程评价结合,强调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17.中学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初中地理:(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高中地理:(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亮点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是以激励为价值取向,提倡评价多元化。18.课程目标解析(1)“知识与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2)“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的关键目标;(3)“情感态度以价值观”是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19.中学地理新教材的主要功能(1)目标功能:以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呈现,使用便于理解、操作和评价行为动词来表达,地理新教材在编排过程中,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体现教材的目标功能。(2)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自主学习功能:能够引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态度”的基本功能。(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功能:具有探究性、启智性、创造性的地理问题,在探究和体验中发现问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中学地理新教材编写指导思想(1)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南:正确处理科学、社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2)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重视对未来公民必备的基础的地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培养公民的地理教材,必须体现时代性;(3)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注意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照顾学生学习倾向的差异,调动学习兴趣。21.中学地理新教材的特点(1)遵从研究性学校的思想与方法:以逐步探究代替传统的叙述,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能力提高。(2)教材内容能够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富有时代感。(3)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教材鼓励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4)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5)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以实现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公民必备的素质;(6)呈现形式活泼多样: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22.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特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3.地理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在地理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地理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动态表现。主要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4.地理学习方式(1)地理自主学习方式:个体独立进行,自立调控学习。特征(a.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步,参与设计评价指标;b.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d.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试。)方式:明确地地理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地理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地理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强调合作,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分组合作学习步骤:科学分组;充分准备;明确规则;讨论与交流;反馈和评价。(3)地理探究学习方式:带着问题出发,侧重探究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发性。教师应注意:a.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习发现和提出问题;b.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c.预留时间,方便学生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d.培养研究意识,指导学生做出解释和预测;e.创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交流和评价。25.地理教学过程:是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贯彻地理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地理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过程。26.地理教学过程的实质(1)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的人人认知水平与客观存在的知识和技能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按认知规律,才能正确学习。(2)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的认知对象包括主观世界,尤其是自我。(3)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受时空局限的社会实践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实现“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从而逐步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教师加以引导、暗示、示范和矫正。(4)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26.论述:如何实现地理教学过程最优化?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最重要标准是解决教学和教育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师生在解决这些任务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涉及效果、时间两方面。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步骤:(1)确定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在全面研究学生实际可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教学任务具体化;(2)选择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的最优标准;(3)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制定一整套在可能条件下的最优方案和手段;(4)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制定的教学方案;(5)实施教学方案;(6)根据选定的最优标准,评价制定的教学方案。基本途径:(1)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2)地理教学技术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电话教学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应注意①让某些教学环节相互交叉、重复出现②实现教学环节功能的多样化③进一步划分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27.地理教学准备的内容(1)备地理课
本文标题: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3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