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绪论定义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构造、形态及其变化和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变化历史。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3、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第一章矿物1、矿物: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2、原生矿物: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也称岩浆矿物或内生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类矿物。也称表生矿物或外生矿物。如粘土矿物、岩盐、石膏等。4、变质矿物:已经形成的矿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如红柱石,蛇纹石,硅灰石等。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6、粘土矿物:是次生矿物,是蚀变岩石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在地表经风化淋滤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7、类质同象: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格类型,只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也称同晶置换。8、岩石圈:由地壳及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9、软流圈:又称低速带,地下60-250km之间,此带内,地震波速比其上覆和下伏层都低,物质是液态和固态混合物,由于混有液态物质,所以这一带物质比较“软”,易于发生塑性流动。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百分数称为克拉克值。矿物肉眼鉴定特性1、形态:单体形态、双晶、集合体形态;2、颜色:矿物吸收可见光后呈现的色调;3、条痕色:矿物粉末的颜色;4、透明度:可见光透过矿物的程度;5、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波的能力;6、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7、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还有相对密度,磁性等。石英的鉴定特征:贝壳状断口,断口油脂光泽,硬度较大为7。硅酸盐矿物的结构类型:(1)岛状构造硅酸盐骨架:橄榄石(2)环状构造硅酸盐骨架:绿柱石(3)链状构造硅酸盐骨架:辉石、角闪石(4)层状构造硅酸骨架:如滑石、云母(5)架状构造硅酸盐骨架:如长石最主要的7类硅酸盐:(1)石英(2)钾长石系列(3)斜长石系列(4)云母(5)角闪石(6)辉石(7)橄榄石按晶体化学分类法,矿物分为:(1)自然元素(2)硫化物(3)卤化物(4)氧化物及氢化物(5)含氧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是O、Si、Al、Fe、Ca、Na、K、Mg、Ti、H第二章岩石1、岩石: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2、岩性:由于岩石形成环境和过程不同,所表现出它们在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征。3、岩浆:是形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组分的熔融体。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岩浆作用包括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5、喷出作用:是岩浆顺着地壳脆弱地带冲破上覆岩层溢出或喷出地表,甚至喷向空中的作用。又称火山作用。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侵入过程中发生主要发生同化作用、混染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7、同化作用: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8、混染作用:岩浆因为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同化作用和混染作用是相伴而生的。9、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岩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10、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变质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1)温度;(2)压力;(3)化学活动性流体;(4)时间。11、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根据岩浆岩中的SiO2的百分含量把岩浆岩分为4个基本亚类:(1)酸性岩类SiO265%;(2)中性岩类SiO252-65%;(3)基性岩类SiO245-52%;(4)超基性岩类SiO245%。12、固结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固结成岩作用的基本方式:(1)压固作用,形成粘土岩类的主要方式;(2)胶结作用,为形成碎屑岩类的主要方式;(3)重结晶作用,形成化学沉积岩和生物化学沉积岩的主要方式;(4)新矿物的生长13、层理:层理是沉积岩的成层性,层理是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和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是沉积岩最特征、最基本的构造,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14、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为分选良好;大小混杂者为分选差15、磨圆度: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16、片理: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不甚平坦的纹理,沿片理方向岩石易于劈开。简述陆源碎屑岩磨圆度、分选性与形成过程的关系: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影响磨圆度和分选性的主要是风化剥蚀产物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搬运距离近的磨圆度差,而经过长期搬运的,反复磨蚀,磨圆度好;分选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沉淀条件的快慢,一般迅速沉淀的分选性差,而缓慢的搬运,会使粒径不同的岩屑逐步沉淀,因此,分选性好。问题一、鲍文反应系列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说明鲍文反应系列与岩浆岩分类的关系。答:鲍文反应原理是:早期析出的晶体与岩浆反应可形成新的晶体。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两个系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反应系列(浅色矿物);另一个是不连续反应系列(深色矿物)。在浅色矿物的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基性斜长石含钙长石较多,需用SiO2的比例较少,温度逐渐下降时,结晶析出的是SiO2含量较多的酸性斜长石,其含有SiO2比例较高的钠长石。在深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当岩浆中的SiO2含量较低时,只是铁镁成分与之组成SiO2比例较小的橄榄石;如果岩浆中有足够的SiO2,则铁镁成分就可继续和SiO2反应转变为辉石,辉石还会变成角闪石。最后上述两个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橄榄石的出现是SiO2不饱和的表现,当SiO2含量很高时,除反应生成各种硅酸盐矿物外,剩余的SiO2随着温度下降游离出来结晶成石英。可见,富含橄榄石成分的玄武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首先形成由橄榄石组成的超基性岩,继而形成由辉石与基性斜长石组成的基性岩――辉长岩(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玄武岩),随后形成由角闪石与中性斜长石组成的中性岩――闪长岩(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安山岩),最后形成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与酸性斜长石组成的酸性岩――花岗岩(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流纹岩)。二、岩浆岩是如何分类的?试述各类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及代表岩石的岩性特点(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答:按SiO2含量,可把岩浆岩分为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基性岩四类。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产状将每类岩石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酸性岩浆岩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其中石英含量较多(大于20%),次要矿物中黑云母为主,次为角闪石;中性岩浆岩的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及角闪石(中性岩类)和钾长石及角闪石(中碱性岩类),次要矿物中黑云母和石英,其中石英含量较少(小于5%);基性岩浆岩矿物成分主要为:基性斜长石、辉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几乎无石英;超基性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橄榄石和辉石,无石英。深成岩多为块状构造,中、粗粒等粒似斑状结构,浅成岩为气孔或块状构造,伟晶、细晶、细晶斑状等结构,喷出岩常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玻璃质或隐晶质、斑状结构。花岗岩(酸性深成岩),主要矿物是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玄武岩(基性喷出岩),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和基性斜长岩,次要矿物为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细粒至隐晶质结构,块状、杏仁、气孔构造。安山岩(中性喷出岩),矿物主要成分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其次为辉石和黑云母,斑状结构,有气孔、杏仁、流纹构造。三、沉积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试述各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代表岩石的岩性特点(页岩、砂岩、石灰岩)。第三章地质年代1、地质年代:(地球发展过程中)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2、绝对年代:(某一)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百万年Ma)。3、相对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4、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5、标准化石:具有演化快速、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的化石。6、地层:具有一定年代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7、地层层序律:底老上新8、地层切割律: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9、国际性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时间带。10、国际性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宇、代、纪、世、期、时。11、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12、地质年代表先后顺序:见附件(最后一面)问题简述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条件。第四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的使岩石圈内岩石体发生位移的作用。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新第三纪到现在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2、地质构造:岩石/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形迹。3、构造运动期:发生大节奏构造运动的时期。4、构造旋回:从一个构造运动期到下一构造运动期期间。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旋回叫燕山旋回,该旋回末期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发生在第三纪的旋回称为喜马拉雅旋回,其末期出现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5、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这是受水平力的结果,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6、断层构造: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发生明显的位移的断裂构造。7、节理:岩石中的裂隙,是两侧岩块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8、向斜:向下的弯曲,中心新两侧老。9、背斜:向上拱起的弯曲,中心老两侧新。10、地槽: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11、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活动性较弱,平面上等轴不规则。具有双层结构:下层为基底,是褶皱带残留的部分;上层为盖层,由稳定的碳酸盐岩、砂页岩组成。两层之间呈显著角度不整合接触。12、大地构造:大范围以至全球范围内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及其导致的地壳构造或形态。13、板块:刚性的岩石圈裂成许多巨大的块体。14、岩层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15、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16、新构造运动的常见识别标志:沉积物上的反映:(1)岩相的变化(2)岩层的厚度(3)古土壤和埋藏的风化壳;地貌上的反映:(1)山势(2)河谷(3)阶地(4)夷平面和溶洞(5)水系(6)冲积扇叠置(7)海岸;c地震、火山活动与温泉。17、地层接触的关系类型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3种。18、节理按成因可分为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原生节理。19、断层的识别标志:擦痕及镜面、断层泥、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三角面山及其它地貌标志。第五章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温度的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2、剥蚀作用:在流水、冰川、风、海流等外力作用下,岩石因机械作用、化学作用遭受破坏。3、物理风化: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用,又称机械风化。作用方式有(1)矿物的差异性胀缩(2)冰劈作用(3)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4)层裂或卸荷作用。4、化学风化:地表岩石H2O、CO2及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作用方式有(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
本文标题:地质地貌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