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安徽省潜山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1日)(2012年1月13日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县长石力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十四届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四届县人民政府工作回顾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共潜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受多重自然灾害考验,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奋力拼搏,奋发作为,圆满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出追赶跨越、加速崛起的崭新篇章。五年来,我们始终紧抓第一要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加60.5亿元、19.6亿元、4.2亿元,年均增长13.6%、21%、27.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2.5︰43.1︰34.4优化为16.7︰55.2︰28.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建立粮油核心示范区15万亩,迈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投入1.56亿元,支持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茶园、桑园、油茶、瓜蒌分别发展到9.65万亩、6.8万亩、5.4万亩、5万亩,食用菌发展到1000万棒,新建标准化畜禽舍19.5万平方米。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5家、3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9家。新增有机和绿色食品8个,天柱山瓜蒌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县被列为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6.16亿元提高到31.57亿元,工业化率由34.7%提高到46.9%。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发展到126家,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由11家增加到51家。机械机电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制刷、农产品及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五大产业蓬勃发展,产值分别达到27.5亿元、35.59亿元、19.58亿元、11.58亿元、18.79亿元。累计建成工业项目350个,发展省产学研示范企业1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高新技术企业8家,获省质量管理奖企业5家,16家企业进入市民营企业百强、5家进入省200强。开发新产品、新品种500余项。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3项、著名商标12个。华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完成股份制改造。源潭镇被冠名为中国刷业基地、命名为产业集群专业镇。旅游发展实现突破。山谷流泉文化园、天柱山主峰景区和炼丹湖综合整治等项目顺利实施,总关寨、迎真峰、莲花峰等新景点、新游线建成开放。天柱山风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成功举办登山节、网球节、泼水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建成水吼生态农业观光园、九曲河漂流、天柱大峡谷等乡村旅游景点,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4个。新增星级农家乐11家、旅行社7家。按星级标准新建酒店13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获批设立,古塔路、皖山路、1号路竣工通车,皖镇、天柱第一城等旅游综合体全面建成,雨润国际商务旅游度假中心项目正式签约。我县获“中国生态旅游文化名县”、“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名县”称号。城乡市场丰富繁荣。新发展私营企业339家、个体工商户3425户。世纪华联、苏宁电器、新百百货、华润苏果等大型连锁超市相继入驻,天柱第一城旅游购物广场投入运营,秀狮、善士坊步行街建成开放。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总量和规模日益扩大,邮政通信、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8600万元。五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夯实基础,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园区建设扩模升级。投入10.2亿元,建成县开发区“六纵六横”主干路网,建成区面积净增5.9平方公里。入区企业净增94家,入库税金由2200万元增加到1.39亿元,新增就业1.1万人。跨河扩区报批工作取得新进展。投入1.68亿元,建设乡镇工业聚集区,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入区企业192家。省级源潭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招商引资强势推进。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37个,其中华茂纺织、中合机械产业园、优丽斯新型建材等亿元以上项目38个;实际利用县外境内资金177亿元、境外资金3694万美元。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由3家发展到54家,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06亿美元。项目建设成果丰硕。争取政策性项目256个、资金10.8亿元,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54个,六潜高速潜山段、雷公井二级水电站、九井岗水电站、长春水库和红旗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顺利建成,望东高速长江大桥北岸连接线、105国道和209省道改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我县被列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和水土保持重点县。要素保障持续加强。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江淮村镇银行挂牌营业。县内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9.29亿元、50.33亿元,比年初增加24.9亿元、11.31亿元,是2006年末的3.2倍、2.3倍,县外金融机构在潜年末贷款余额达13.7亿元,存贷比、贷款增量均居全市前列。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7家,汇丰担保在保余额8.05亿元、列全市第二。县投资公司帮助企业解决应急资金委托贷款12.84亿元。我县被评为第五届中国金融生态县。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流转农村土地20.58万亩。完成开发区、黄铺、王河、余井、源潭变电站主变增容,建成利民35千伏和天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五年来,我们始终突出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城乡规划实现广覆盖。高标准修编城市总规,编制了县城防洪、绿地、环卫、给排水等专项规划,老城区、开发区、度假区控制性详规逐步完善;完成14个乡镇总体规划、135个省划定区域村庄建设规划、1449个村庄布点规划、49个村庄整治点规划编制。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投入35.5亿元,建成近50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净增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6.9个百分点。黄铺垃圾处理场、城区污水处理厂、5万吨水厂一期等工程竣工使用,城东入口综合建设工程基本建成,城南至黄铺快速通道大桥、桃园南路棚户区改造、北门河地块综合改造等项目启动实施。新建和改建城区主次干道15条、38公里。东环南路建成通车,南外环Ⅰ、Ⅱ标段基本贯通,南外环Ⅲ标段、度假区至潘铺工业聚集区道路、皖国东路正在建设,近25公里的县城大外环初现雏形。铺设城区给排水、天燃气等市政设施管网145公里,完成4条道路景观整治、5条河道疏浚治理,建成20个便民公厕、4个城区垃圾中转站、东关河公园和潜水滨河景观带。城市管理跃上新台阶。理顺路灯管理体制,完成城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亮化工程,实现城区主次干道楼体及行道树亮化美化。组建新的公交、出租车公司,开通县城至余井、天柱山等乡镇公交线路。城区环卫实行市场化作业,市容市貌实现持久化管理,户外广告、车辆停放、摊点经营等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门前三包”责任制有效落实,城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我县连续两届获省文明创建先进县城,源潭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农村面貌实现大变样。拓改痘青路、梅油路、黄龙复线及黄柏至塔畈道路,建成农村公路“村村通”679.6公里。改善防洪灌溉面积30.1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6.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解决2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除险加固48座病险水库,乌石堰、大沙河、五丰河拦河堰建成使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省“江淮杯”竞赛中连年获奖。完成4个国家和省投资的土地整理、740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两次上调村级转移支付,增幅近80%。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级服务得到加强。投入农村清洁工程、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资金近1.7亿元,改造农村危房7731户,建成燕窝、山包新村、余花屋、白水湾、染坊老屋等49个村庄整治示范点,“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统一处置体系初步建立,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现场会在我县召开,300余批、2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小城镇建设在“宜城杯”竞赛中连创佳绩,黄铺、天柱山、水吼、官庄、槎水等集镇建设快速推进。源潭进入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行列。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打卡发放各类涉农财政补贴资金6.3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加18173元。建成县老年公寓和16所乡镇敬老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8766万元、城镇低保资金3544万元。建成4066套保障性住房,发放租赁补贴652万元。完成82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4.54万人。建成5个农民工创业园,源潭、黄铺、黄柏创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园。新增城镇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2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9%以内,我县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县。依法引导和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参保47.9万人次。对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实行适度财政补贴,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全覆盖。教科文卫体事业全面进步。投入1.65亿元,重建加固校舍22.39万平方米。建成160个留守儿童之家、11个留守儿童活动室,新增省示范高中2所,县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高考本科达线率稳居全市前列。累计取得科技成果215项、授予专利164件。建成薛家岗遗址一期保护工程,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6项;村级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2202个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县医院、中医院门急诊大楼建设强力推进,住院大楼建成使用;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付新农合补偿金2.26亿元,我县被评为省新农合工作先进县。建成5个城区广场、33个农民体育健身广场,覆盖城乡的小广场成为群众活动的大舞台。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正式启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高质量完成。石材开采加工整治初见成效,砂石管理秩序日趋规范。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建立,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价格监测和调控监管得到加强。灾害防御和防震减灾工作扎实开展。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潜山县志(1978-2002)》出版发行。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评价试点和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档案、烟草、盐务和老龄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我们始终做到依法行政,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项改革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部署的改革扎实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全面完成,公务员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进行,以政府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支付为重点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集体林权制度等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事业性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改革均取得新的突破。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在政府系统全面推行例会制度,对政府实事、民生工程、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实行月督查、月通报、月调度,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在全市率先实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朝九晚五”工作制;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3项、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65.2万件。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32件、政协提案540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平台基本建成。坚持机关效能半年民主评议、季度明查暗访,审计监督、效能监察力度不断加大,政风行风持续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施法律援助1672件,“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启动实施,依法治县深
本文标题:安徽省潜山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7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