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主题一:三种农村模式1、城市快速扩张下来不及转变的农村——城中村指在城市用地范围内,依然保留着农村的土地管理方式,从事非农业劳动,开展着大量的自建和加建活动,并通过房屋租赁维持丧失农田后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区域。多位于城市中心区范围内,建设密集,环境恶劣,是城市低收入阶层及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域。城中村的形成是城市快速扩张初期,没有能力进行农村住宅地收购及进行村民安置而暂时保留下来的农村居民聚集点。这里的土地使用权限没有改变,结构形态没能进入城市规划的流程进行统一改造,给城市整体的发展及形象带来很大的破坏,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2、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半城市化的近郊农村是城市扩张最先波及的地区,涉及这些区域农业用地的征用和农村居民的城市化。农村建设的混乱,人口的城市迁移,外来人口的居住,促使这一区域农业发展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混乱,农村空间建设无序。农村发展依赖城市化后的全面更新,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城市周边农村的消极发展助长了城市对外扩张的规模化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3、远离城市的农村——作为小城镇发展附属用地的远郊农村多比较接近小城镇。受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影响,小城镇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拓展为目标,加大了对周边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农村成为小城镇新一轮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村庄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以农村管理和运营的形式进行着城市建设的行为,以非正常的形式转化为城市,出现了“城村同貌”、“城城连绵”的现象。4、快速城市化地区的遗珍——古村落古村落多分布在地形较为偏僻和特殊的地区,由于受城市影响较小,古村落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村落空间格局及优秀的古建筑民宅。然而随着古村落的开放,在旅游经济和古村落保护经济收支不平衡、旅游产业空间要求与古村落空间保护矛盾的冲击下,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主题二:城乡一体化规划概念: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县市域城乡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上位规划,突出城乡统筹理念和“三规合一”的做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导下,做到城乡空间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协调一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力求在城镇用地增长边界、用地空间布局、用地分类、空间数据等方面做到“两规”协调一致。具体作用:一是指导城市和乡镇总体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等下位规划的编制;二是统筹城乡发展中人口、用地、产业、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系列要素,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对现有的各级各类规划进行整合、反馈与调整完善。规划内容:规划主要内容及深度在评价城乡发展现状、确立城乡发展目标与战略的基础上,城乡一体化规划主要包括城乡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每部分内容都应明确本要素的城乡体系及城、镇、村规划思路,并在空间上落实。城乡一体化规划是能最全面体现《城乡规划法》提出的城乡统筹原则的规划,根据地域特点各省都在探索和明确该类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该类规划应定位为市县域“最高最大”的规划,是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上位规划,“三规合一”中的城乡规划应指城乡一体化规划而不是城市总体规划。主题三:城乡统筹1、城乡统筹概念:城乡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乡村的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框架之下统筹安排,建立城市与乡村之间开发融合的发展机制,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区域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其核心任务是解决双重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系统方法的集合,是城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但其实施办法和路径不至于农村,而是要建立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2.对象与核心核心是解决城乡经济的断裂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解决经济的连接,实现经济统筹与均衡发展。核心目标两方面:一是城乡居民共享政策,城乡同步发展;二是城乡功能配套互补,功能上使城乡融为一体。包括:1、城市空间统筹:城乡空间的统筹发展,包括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内部空间功能组织,乡村聚落组织。2、城乡产业统筹:城乡之间形成和谐互动的产业结构,以城带乡,以乡服务城,明确城乡产业的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3、城乡生态协调:城乡共建生态空间,保护生态安全,明确相关保护措施。4、城乡用地指标统筹: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乡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聚目标。5、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乡村集聚发展,追求城乡发展的整体搞笑,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优质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结合起来,并逐步将城市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居民开放,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逐步以优质公共服务引导居民迁居到公共服务设施更佳的城镇,促进城市化进程。6、城乡制度统筹:建构灵活务实的制度创新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策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的城乡统筹一、重视教育培训解决农民问题1.通过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引导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强化农民职业和素质培训提升农村地区现代化水平;二、通过城乡资源互动发展现代化农业城乡产业的协调、城市作为服务的节点、城市生活对农村的需求。突出城乡各自特色,以互相的需求确定发展重点。三、强化农村的自主发展与特色农村空间营造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特色的文化、社会和空间的营造;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四、构件城乡通开的空间发展框架①农村特色空间的保护;②农村空间的管制——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③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五、城市统筹规划,需要制度的保障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六、要创新资金多元的筹措机制,尽量满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需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在资金缺口很大,要解决这些资金问题需要政府推动,需要社会参与,也需要进城的农业人口个人努力,通过这三方共同筹措资金。与城镇化的区别★★★从利益关系上讲,两者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利益导向,城乡统筹是基于城镇化的对立面。城镇化:只关注城镇人口比重,忽视农村和农业人口的关注。城乡统筹: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利益实现。城乡统筹不仅仅是统筹农村,很大程度上也是统筹城市。与现有规划关系目前,在规划统计口径和研究深度等方面,现有的规划手段无法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城乡统筹需要解决与国土部门统计口径统一的问题。城乡统筹中,农民与地区、区位相关,需要制定不同的政策。城乡应不断提高城乡规划水平,从制度管理、制度建设上获得支持。制度障碍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基层规划管理薄弱阻碍了城乡统筹规划的推进。在国家层面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协调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促进统筹规划。在城乡统筹的问题上应当是“三规合一”,即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的统一,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上抓紧完善相应的机制,为城乡统筹提供统一的支持平台。我国乡镇建设管理主体存在缺位、管理职能弱化、人才短缺现象,乡镇改革未能凸显该问题,应加强乡村管理机构建设。清华顾朝林认识的观点: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面临着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国家的转型。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这一城市化进程,需要“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统筹的内涵转向“以农为本”、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城市问题的根源是农村问题城市首位度引起的大量人口过度集中①农村发展被长期忽略。农村贫困、农业收入过低、小农在全球化市场中破产。发展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②农民无准备进入城市。快速大量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没有进入城市的思想准备、就业培训、物质基础,则最终成为城市化的社会包袱,大量贫民窟形成并造成城市贫困。拉美模式的城市化我国推进城市化的问题第一阶段:1978年——1990年中期的“防止大城市膨胀”策略,严格的户籍限制人口流动。第二阶段:1990年中期之后,对大城市的严格控制有所放松。通过两种方式:①大城市主要希望通过新城建设来去城市中心化②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开发结果:对农村的长期忽视造成了严重的农民工浪潮,城市的压力变大。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的发展阶段和形势对以往关注数量指标上的经济和城镇人口增长的城镇化提出了挑战,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l多元推动:城镇化进程受区域政策、调节机制、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注意不同区域发展模式差异,强调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产业共同拉动l城乡协调:统筹城、乡两种聚落形态健康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提升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共同协调发展l社会和谐: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维护居民各种正当权益,保护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公正、安全、宜居的和谐型城镇l注重质量: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突出城市特色,包括城市文化、建筑风格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延续城市文化l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产业结构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降低生产、生活能耗。新型城镇化的意义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胡锦涛)城乡统筹战略作为新型城镇的重要举措(成渝地区写入十二五规划)俞孔坚关于城市雨灾问题的阐述:灰色”市政排水工程这样的工程方法会带来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水资源浪费。将雨水排掉,不能补充地下水,是地下水位年年下降的主要原因。雨水是宝,不可排而须留。中国古代人民基于长期的灾害经验,发展了丰富的雨水收集利用智慧,所谓“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从单体的四合院建筑设计,到城市内的蓄水坑塘系统,到郊区农田上的陂塘系统,都是蓄水智慧的结晶。而当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却片面依赖地下水管排水,片面依赖大功率的水泵排水。上天所赐的免费雨水,被我们用昂贵的代价排掉了!第二,是经济上负担巨大。由于中国城市普遍受到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极端,降雨量集中,有时,一天的降雨量可以占全年降雨量的40%,甚至更高。因此,要建造足够大容量的地下管道系统来排泄极端暴雨,既昂贵又浪费;而且,这些设施必须常年维持良好的状态,否则便失去意义。而要维持这套“灰色基础设施”,其代价是巨大的,会给未来的城市管理带来巨大负担,最终要由每个纳税人买单。第三,是水系统生态服务能力的全面丧失。“灰色”工程排雨系统的广泛使用,造成地表水体消失,水生生境消失。同时,雨水被排走后,城市里的绿地又需更多的灌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方面,雨水被迅速排掉;而另一方面,雨过天晴后,城市绿地在用“最先进”的自动喷灌系统,准时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开启,喷洒“甘霖”,这是何等的浪费!城市雨洪管理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是将雨水就地消纳,让雨水在一定范围内滞留,就地资源化。对待中国的城市雨洪,正确、简单、高效而经济的做法是建立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利用绿地滞留和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滋润干渴已久的土地和地表生命植被。具体做法包括:①恢复河漫滩,让那些被水泥固化了的水系河道重归自然,并给水流让出足够的空间,任其水涨水落;②建立雨洪公园和绿色水库,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等;③利用大多数城市都有的众多河流湖塘,承担雨涝调蓄的功能。适度
本文标题: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