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A4)
1《城市与城市化》复习学案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掌握(1).自然因素:①地形: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此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分布理想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输和供水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河流的交汇处(武汉)或河流入海(上海)口,过河点(伦敦、南京)。④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地方易形成工矿业城市;矿产资源枯竭或利用发生结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2).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沿江(河)、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促进城市发展②政治: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首都只作为政治中心,如美国的华盛顿、巴西的巴西利亚、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③宗教:如世界三大宗教都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麦加、天主教中心梵蒂冈、藏传佛教中心拉萨等。④军事:如甘肃的嘉峪关市等。⑤科技:如日本的筑波、北京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⑥旅游:如湖南的张家界市、海南的三亚市、安徽的黄山市等。在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因素中,①因素一直都很重要,而③、④两个因素的影响在减弱,⑤、⑥两个因素属于新兴因素。2一个城市区位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往往有一到两个主导因素。2.城市主要外部形态(1)概念: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2)类型及特征①团块状(集中式)影响因素:地形。一般分布在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特征:城市各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主要特点(分为优点和缺点)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城市管理;节省建筑投资。缺点: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典型城市: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②组团式影响因素:地形、河流和交通。特征: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外围各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不相连属,而且有一定的距离。主要特点:优点: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便于城市扩大规模。缺点: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较高。典型城市:重庆、浦东新区等。③条带状或放射式影响因素:地形、河流和交通。特征: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成。主要特点:优点: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缺点: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且运距较长。典型城市:兰州、宜昌、延安等。3.城市功能分区:(1).城市三个基本的功能区:3①住宅区:此功能区在城市中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在建筑质量上有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之分,且两类住宅区呈背向发展。②工业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此功能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③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2).中心商务区特征: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密集。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在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在垂直方向上,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底层,而办公室多在高层。(3).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有可能兼有其它功能。(4).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1).历史文化因素一方面,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如上海外滩)。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导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面。在下图中的ABC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与市中心的距离地租水平商业工业住宅ABC4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地势高、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上风向与文化区相连)和低级住宅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是背向发展的。4).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河流等因素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三种主要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5.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的关系在理想的平原上,城市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城市为核心的正六边形;城市等级高,职能种类多,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城市数目少;城市等级低,职能种类少年来,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少,城市数目多。等级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等级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相同级别的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等条件是城市等级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的基本条件。巩固练习:1.河流之所以对城市的城址选择具有深远影响,是因其具有(A)A.供水和运输功能B.人口聚居的地带C.提供灌溉水源的能力D.风景优美的特点2.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B)A工业用地B住宅用地C商业用地D交通道路用地3.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是(D)A.建立城市应该建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B.建立城市应考虑当地的交通,以便发展工业C.城市选址应考虑资源的丰富程度D.城市应避免建立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4.右图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城市中心商务区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是(D)5.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合理的有(C)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B.城市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大5C.城市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一般越大D.城市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少、平均距离越近6.右图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种模式,对该模式及其内容的正确论述是(D)A.该图为同心圆模式B.该图为多核心模式C.1为住宅区,3为商务区,4为工业区D.1为商务区,3为低级住宅区,5为高级住宅区7.下列有关住宅区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①低级住宅区面积大、拥挤、密集②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③高级住宅区与高坡、工业区相联系④低级住宅区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重庆市地域形态图,完成8~10题。8.重庆市的地域形态属于(B)A.集中式B.组团式C.条带式D.放射式9.以下四种城市地域形态类型中,市政建设投资相对最高的是(B)A.集中式B.组团式C.条带式D.放射式10.影响重庆形成这种城市地域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A.地形崎岖不平和河流的影响B.气候温暖湿润C.工业集中分布D.交通干道向东西延伸读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1~12题。11.该地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D)A.团状,河流因素B.团状,地形因素C.带状,气候因素D.带状,河流因素12.最易发展成城市的聚落是(A)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等值线数据分别为100、75、50、25、5元/米)图,回答13-15题613.由市中心向南,地租的变化符号图中哪条曲线(B)A.AB.BC.CD.D14.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土地租金的因素,不仅有距离市中心的距离,还有(D)A城市历史B城市人口数量C城市占地面积D交通运输的通达度15.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超市,最好选(A)A.①B.②C.③D.④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废气和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回答16-17。16.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B)A、气温高,气压高B、气温高,气压低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低,气压高17.如果要在图中布局火电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C)A、甲B、乙C、丙D、丁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分析回答18~19题18.该城区(D)A.可能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B.气候类型可能为温带海洋气候C.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南流向西北D.地势西北高向东南低19.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g最有可能的是(C)A.住宅区B.文化区C.工业区D.中心商务区20.读某地工业区、商业文化住宅区分布示意图,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钢铁、化肥等产品,住宅区的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白天比夜间严重,主要原因是:(D)7A.城郊间的热力环流B.逆温层的出现C.海陆风的影D.山谷风的影响21.若该图表示地租等值线,O点表示城市中心,则造成该城市东南部和西北部地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B)A.东南部交通通达度高B.西北部环境优美C.东南部知名度高D.西北部以农业为主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22.早期该城市选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C)A.地形平坦B.矿产丰富C.靠近河流D.气候适宜23.该城市对石油化工厂、高级住宅区的建设规划,合理的是(D)A.M——高级住宅区,N——石油化工厂B.P——高级住宅区,Q——石油化工厂C.M——高级住宅区,Q——石油化工厂D.P——高级住宅区,N——石油化工厂24.读“我国A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城市为重庆,其优势区位是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沿河设城。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宜宾、武汉等城市。(3)水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址的选择影响很大。(4)该城市的外部形态属于组团状。8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掌握1、城市化: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2、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3、城市化的标志(1)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4)城市数目增多,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城市群(带)。4、世界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2)城市化的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英国也是)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掌握南美洲国家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其社会经济水平低(高或低)于城市化水平;亚洲部分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国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其经济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中国属于滞后城市化。6、逆城市化——掌握(1)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市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衰落,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2)原因:①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②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后期(成熟)早慢高相适应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初期、加速晚快低不相适应郊区城市化9③高速公路和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的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的往返。(3)、逆城市化目前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景观变化的影响(1)不利影响水文、生物:生态环境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河流排水不畅涝灾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加重滑坡、泥石流气候变化,影响日照、风向、风速。城市内涝人文: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产业活动,信息交通,文化观念等改变。(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①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有利对农业的影响:②有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①占用了大量耕地不利②污染农业生态环境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4.城市环境问题——掌握10(1)、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2、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度膨胀和工业过分集中。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针对原因和表现1)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生态城市;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4)扩大绿地面积,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巩固练习:甲、乙图分别是某市城
本文标题: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A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