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摘要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肩负着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使命,它与所在地区的文化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但是二元结构下的乡村学校中,乡村本土文化不再受到重视,乡村学生们本应熟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远离了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侵略性的排挤,将乡村学生带离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母体而进入他者的世界,乡村文化的根基受到了动摇。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样性文化的社会,学校教育担负着弘扬优秀文化和提高社会群体整体素质的重要使命。随着现代化的进行,乡土社会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城市主流文化的渗入和冲击让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从学校中一步步退让,传统文化的丢失对乡村而言等于-丢失了自己的根基。学校教育是通过文化选择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所以学校教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决定了乡村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是城乡协调、互助、共同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也应当做到缩小差别良性互动。乡村学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完全追随城市文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从乡村的发展实际出发,将乡村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之中来,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让乡村传统文化找到一个稳定、系统的传承模式,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选择。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学校教育;乡土文化;文化选择绪论(-)选题缘由城乡一体化是针对着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发展的新思维,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乡关系的变化的新认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开始于1958年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业和乡村处在一个被剥夺的状态,农民被固定在乡村,之后,在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下,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又产生了进城务工农民权益受损、流动儿童教育等问题,三农问题凸显。具体来说,城乡一体化包含以下内涵:(1)体制的一体:打破城乡市场和空间的体制分治和要素分割的制度障碍。(2)经济的链接:根据城乡特点,在发展农村型产业(农业经营为主)和城市型产业(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关联和链接。(3)社会的趋同:指破除重城市、轻农村、发展城市,掠夺农村的想法,鼓励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公平。(4)空间的融合-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安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基础设施衔接和配置一体化,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合作、有序竞争、共享设施。①长期在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乡村教育表现为一种离农的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非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又表现为一种为农,它强调乡村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要求乡村教育发挥为乡村社会服务的功能。这种为农的教育有时也被狭义地理解为务农的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存在,既来自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由于教育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都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是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②事实上,当乡村在被动地接收由我们设计、他们却并没有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的时候,我们也把城市取向的价值预设渗透其中,并使之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乡村的儿童在教育中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强势的价值预设,他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不得不放弃在原有世界中潜在的价值特质。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在后发展的乡村地区在追求与发达地区一样的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渐渐受到忽视是不争的事实。乡村的传统文化在城市化的冲击下,既有的文化已经退却,优秀的文化又难以进入,这必然导致乡村社会整体文化的虚空。实际上,在乡村地域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对于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生活秩序的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换句话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外来文化与乡村文化相对平衡时,如果两者能够和谐地作用于个体,使其既能成为外来文化的受者,又能成为本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阐扬者,本土的文化价值才能有效地得到活化,并彰显在乡村儿童身上,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当外来文化价值渲染闩渐强势,甚至完全淹没本土文化价值视野时,本土文化价值不再能有效地活化、彰显于乡村儿童身上,而成为排斥的对象,或者在价值甄别的劣势中内化为他们的自卑情结。文化是人类社会按照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化生出在精祌、物质、制度、习惯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结构与秩序,它们被赋予符号意义并获得生命的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中,以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方式发展。①文化的产生与影响是一个逐步深入的互动过程,从人类整体文化到各集团文化再到小群体文化最后到个人具体行为。而作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是文化传递的最直接的方式。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笔者研究城乡一体化中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以下原因:1、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对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前面所讲的,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乡村教育,乡村本身的文化己经受到极大冲击,乡村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在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框架中,乡村社会的文化内涵逐渐式微,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的文化秩序土崩瓦解。乡村社会的独特性正在流失,逐渐沦为城市文明的附属品。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城乡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乡村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意味着乡村教育需要培养出能基本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的人。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消除二元对立思维下乡村教育的离农性和应试性,正是乡村学校教育首先该解决的问题。2、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乡村教育模式看起来对每个乡村儿童都是开放的,每个人升学的机会均等,但由于家庭条件、教育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这种均等其实并非很现实。由此看来,目前乡村教育的问题直接就表现在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衡。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并不是只用提供教育资源配置就够了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建构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如何使他们真实拥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好的教育效用。在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回归乡村独有文化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教育就是要乡村儿童局限于乡村生活,他们应该享有更广阔美丽的生活世界,但我们对乡村教育的预设应在更基本的层面去关照他们的生活境遇之中的生存方式的改善和生活幸福的实现,使他们既可能享有进入更高级教育的机会,又是那些没有这机会的孩子能在他们的人生中享受一段对于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①①陈斐.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9(5).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1。1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第18页.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第37页(二)基本概念1、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②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乡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鱼,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縮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刘维新指出-城乡一体化,其涵义是指在城市化中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经济共同得到发展,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基本在相等线上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从城乡分离到逐步实现城乡结合的设想。③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依托一定的场所,由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个性的活动。④3、文化文化系统是由逻辑与历史交织成的生命系统。⑤在《教育大辞典》中将之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词广义地用来表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也用来说明具体社会、部落、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特点。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文化是个有机系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其基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制度文化体现为一定社会的机构和制度,联结者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是社会现象,具有历史连续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①①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一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第7页.*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一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K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院.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53页.兒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第10页.*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1619页.4、文化选择指对某种文化自动撷取或排斥。②文化的主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在传递已有文化或吸收异质文化时强调或者增加一些东西,贬斥或者舍弃一些东西。③文化选择主要依靠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对文化做出强有力的选择,因此,它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教育中的文化选择具有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④文化选择的内容有两种:①对本民族的文化选择,②对外来文化的选择。⑤(三)文献综述1、国内的相关研究长期以来乡村学校教育就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乡村学校与文化为检索词,在CNKI中搜索后,一共搜到文章13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11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这些文章多半以民族教育或不平衡的教育视角为主。从文化方面来分析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资料很有限,包括优秀硕博学位论文,陈玉伟《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研究》(2010)气付春敏《文化视野中的彝族乡村学校教育研究——羊圈村小和面坝村小之个案比较》(2006)⑦结合了传统文化来研究乡村学校教育,蔡志华《农村教育知识城市化问题探讨》(2006)?、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2002)@通过城乡的比较分析乡村学校的文化传递,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研究》(2006)?用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结合现在乡村教育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袁同凯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过实地调研,探讨土瑶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土瑶儿童血液成就的影响,认为一个族群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学业成就。冯青来的《乡村教育方向之我见》③认为,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乡村教育的萧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构想应成为乡村教育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的发展方向。陶圣琴《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④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万明钢《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⑤回顾了费孝通曾提出的文字下乡现象,结合现在乡村教育的现状,指出了现在的教育布局调整对教育突出问题的不足。蒋纯焦《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⑥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析心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
本文标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