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化》专题复习要点归纳一、城市化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如下: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城市化既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也包括地域的城市化,这是城市化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2、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时的人口的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3、逆城市化: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处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高收入较多者)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注:这里的农村和小村镇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除了看城市人口外迁远近外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过分强调城市内部环境恶化这一原因不妥当。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4、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有三个标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扩大。其中城市人口比重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能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三、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既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也有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1)城市化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工业革命以前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城市数目少,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小,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地区。工业革命以后,科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有明显发展。二战后,生产力水平一日千里,新城市纷纷涌现,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大城市相继出现,甚至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2)发展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历史早(英国最早)晚目前水平高(60%—80%)低(30%左右)发展趋势(速度)城市化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快,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以往最快速度还要快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增长快,城市经济畸型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四、深入分析城市化规律:1、阶段性规律:初期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低于30%)以简单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为主,市场刚刚起步。中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以资源型工业发展为主要特征。后期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工业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2、集聚扩散规律:城市的比较优势导致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产生了显著的规模效益,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化的集聚过程,除了二、三产业在城市的不断集中和发展之外,还包括人口的集聚和增加,进而导致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城市经济的集中就会创造出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带来辐射扩散的外部效应。3、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首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市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图:城市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规律在城市化进程的第二阶段作用较为明显。4、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城市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出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的进程是受经济因素制约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化是工业化伴生的必然现象,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发展经济,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水平才可能扎实地提高,但并非城镇化水平越高越好。因此,城市发展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五、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改造的环境。城市环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效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易被破坏,且城市功能起复杂,环节越多,越易产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拜谢的烟气;交通工具排出的尾气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甚至损害人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建立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时间和能源的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六、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1)城市化的进展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2)大、中、小城市都有发展。(3)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2、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重大课题。据国家计委规划司提出的有关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的建议,从2001年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建设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不包括城市人口自然增加的4000万),将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样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可达到45—50%。减少农民——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现代化步伐加快,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中国曲线”。经济增长、科技水平、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都与这条“曲线”的趋势密切相关。中国的城市化要提速,已经成为共识。而要中国的城市化提速,就不得不闯三道关隘,大规模转移农民关,小城镇发展质量关,大城市如何扩张关。3、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1)控制大城市规模:大城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支柱,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走郊区城市化的道路。(2)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中等城市是重要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城市是大中城市与乡镇间联系的纽带。应因地制宜地在现有的基础上,使其充分合理地得到发展,但一般不发展成为大城市。(3)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就近吸收农村劳动力,要注意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科教中心。目前,有些乡镇已经在向城市发展。总之,中国要走出一条符全我国,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标题:城市化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