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空间和空间现象2、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扩展与应用第二章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1、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2、城镇不同于乡镇的主要特征:1)产业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的人口为主2)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3)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集和建筑密度4)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齐全5)职能上:城镇一般是工、商、交通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文化中心3、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4、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整体基本单元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就在于,有城市的地区,才可能有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以上的城市化地区界定:1)都市区是由中心和外用非农业水平高与中心市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2)实体地域非农业人口20万的地级市可视为中心市,有资格设都市区3)外围地域以县级区域为基本单元5、大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首尾相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6、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热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位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7、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和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8、我国现行设市制度:9、市带县体制:1)我国特定条件的行政地域概率,不是城市地域概率2)至1990年168个城市带了700个县3)不同市带县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4)产生了较多的问题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地理自然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分布而影响城市发展。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动植物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状况,区域劳动数量质量,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特点、未来发展潜力)3、城市地理位置: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4、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5、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形6、转运功能、区级贸易与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转与功能的三类:实体、商业性、政治性转运转运功能为主的城市按照其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分为铁路沿线小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渡口小城镇,河海港边境城市和特区城市,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下,转运功能为主的城市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疏运系统以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经济腹地——基础后方疏运——生命线城市建设条件——保证7、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发展前景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和开采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要8、规模经济:指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生产规模超过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要亏本的地步9、聚集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的四个定义:1)城市对农村影响发展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4)城市人口占人口比例的过程2、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赛达(A.Serda)首先使用了urbannization一词。3、城市化一词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大城市探矿基地加工基地工业城市城市城镇集镇港口城市港埠渡口中心职能地(物质集散和综合服务)交通运输职能(以港口城市为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4、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假城市化)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扩散5、城市化的机制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3)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4)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影响)6、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1)伯格—“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往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李(ESLEE)总结了推—拉假说的四个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和个人因素3)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角度提出两部门模型1)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活的农业部门2)现代城市工业部门7、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要素流动方向)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空间连接于否)3)景观型城市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合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8、复合指标法:是选用多种指标对城市的某项特征予以综合分析,以考虑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9、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10、霍尔的城市模型:(5个时期6个阶段):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流逝中的分散(P76)11、在城市化:大都市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就是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12、郊区化:是城市化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阶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13、边缘城市是中心市外围的写字楼和零售活动新的集中地带,对中心市的职能地位提出挑战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2)中世纪阶段、3)工业化时期4)当代城市化(1950年以来)2、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的三个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称为国家的核心区域3、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近显现5)三大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城市经济活动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以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离心型、向心型)2)以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2、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或宏观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要法3、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城市人口、城市规模、专业程度、城市发展史、收入水平、所在区域的发展水平、年龄构成是4、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5、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区别:职能一般指城市现状,性质一般指规划期的目标和方向职能可能有好几个,性质关注的是最本质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客观合理的,性质是在客观的前提下揉入了主观意识,可能不正确6、城市的职能分类方法:按照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一定区域里许多城市进行的分类就是城市职能分类。1)一般描述方法2)统计描述方法3)统计分析方法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5)多变量分析法6)新的动态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特征1、美国学者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2、城市是各种人类活动的各种网络中的集聚点,或节点。节点仝其吸引区组成节点区域3、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4、空间扩散成功的因素:创新的源地、仔细断定扩散的中心、制定一份周密细致的扩散战略5、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来的,克里斯塔勒在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建立起来了中心地理论6、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7、中心货物和服务分别是指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8、中心性或“中心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9、克里斯特勒认为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10、我国的经济区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的综合体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1、城镇体系也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于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合的集合。2、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系、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3、我国现行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A.综合评级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B.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C.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D.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与城镇分工E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F.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G.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H.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I.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J..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4、城镇体系规划的一般流程明确区域范围——收集基础资料——城镇发展的条件分析——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规划的目标和指导思想——选择合理的模型——模型是否合理——制定规划方案——方案是否合理——提出实施措施——编制报告和图件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城市土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城镇行政区域规划辖区范围内的土地2、城市土地的特征A.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面积局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B.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区域的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C.法律特征3、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4、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大位置)和城址(小位置),所谓相对位置是指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决定了城市个性和城市发展前途,城市选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5、地租是土地商品化和土地利用产权分化的产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范畴6、威廉·配第在其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劳动产品扣除生产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需后的余额,其实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和剩余价值的真正形态。7、马
本文标题:城市地理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9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