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从点的角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从面的角度研究—城市中的区域从点面结合研究—城市化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2)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地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3)功能地域: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3、都市区的概念: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4、大都市带的概念: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5、世界早期城市发展的标志:一是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二是在中国产生了春秋战国及秦汉文化。以上两点就是早期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6、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是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600年前。7、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P42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属于有利的中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与中心位置相对的是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8、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就城市建筑工程经济角度来看,影响最广的是地面坡度。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但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0.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建筑物对坡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坡度可以适应不同的活动、不同建设,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9、城市化的概念及动力机制(1)概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城镇化作为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市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2)动力机制:①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劳动力、市场、城市化的基地,因此,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②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集聚效应→空间极化,50年代以来,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第三产业的特点决定它在城市中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④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进步,提高了城市化地域推进的自由度,尤其是公路普及、高速公路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消除了城市发展的局限,诸如能源不足、市场不大、工人上下班远等。更重要的是,交通的发展,把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整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系统,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10、伯格的“推—拉”假说:推拉说是50-6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理论。该理论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所谓推拉说: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拉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由于农村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力,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城市移动。城市化过程就是在这推、拉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发育、运行、发展的,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侧重而已。(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11、城市化(城镇化)的概念、含义、类型(1)概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城镇化作为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市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2)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3)类型:①从城市化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情况出发划分:典型的城市化、非典型的城市化、分散的城市化;②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类型:向心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③按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城市化、飞地城市化;④据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景观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⑤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出发:积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⑥从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出发: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12、过度城市化的概念:是指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13、郊区城市化的概念:是大城市人口剧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通讯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导致城市中上阶层人口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过程。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郊区城市化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过程:一是人口的外迁;二是工业的外迁;三是零售业的外迁;四是办公郊区化。14、逆城市化的概念:7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都发现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净迁出大于净迁入的现象,迁出的人口主要来自规模庞大的大都市区,特别是它们的中心城市。而迁出的人口主要流向较小的都市区和非都市地区。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种过程就称为逆城市化。15、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主要有两个:①人口比例指标;②土地利用状况: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如农业、草原、山地、森林、海滩等)转变为城市用地(如工厂、商业、住宅、文教等)的比率。这个指标因为统计困难,使用不广泛。随着今后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这个测度指标将会显示出一些新的前景。(2)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优点: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缺点:通用性差。所以,复合指标法多半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作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16、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局限性:(1)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17、中间市区、外围市区的城市化(1)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是指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城市化在该地区的表现形式是“填充”,即见缝插针地建起公寓、住宅、小型工厂等,常常挤掉城市应有的绿地。(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市部分职能外移到城乡结合部。①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交通工具的变革:出行范围的扩大;高速公路、小汽车: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对外交通设施:城市空间生长)②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第一,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向明显。第二,外迁往往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第三,现代大型专业化企业。③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在城市向外围扩展中住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兴建,最终使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18、B/N比率: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B/N比率的求取办法:一个部门的B/N比求取办法:①可按该部门产品在外地和本地消费的比例来求取。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比是1:0.25,就是100:25。②按该部门产品从外地和从本地获得的收入求取B/N比率。③折合成劳动力来表示B/N。如果城市各经济部门把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一般把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把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19、英国奥隆索有关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一般描述方法:基本方法: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然后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优点: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为分类依据具有一定意义。弱点: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分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研究者对每个城市职能特点的了解深度。分类体系的逻辑性尚有不强之处。如交通城市中包含了矿业、捕渔业、森林、集市、城镇不太合理。而文化职能城市中也有不必要的重复类型如大教堂城镇、朝圣中心、宗教中心。这种方法难的是要使大量的城镇在分类表中都各得其所。这种方法,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只反映一个主导职能,对于综合性城市来说,职能是多样的,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19、城市职能分类三要素:(1)专业化部门,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几个部门具有为区外服务的作用。(2)职能强度,反映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若专业化程度很高,则该部门产品或服务输出的比重也高,职能强度则高。(3)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模却不一定大;相反,一些大城市对外服务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高,但绝对量可能很大,影响很广。21、城市性质的概念: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2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2)区别: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说明城市性质指的是未来城市的地位、作用,未来城市的发展的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④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23、城市首位率的概念、城市指数的应用及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各省区首位度分布差异表(1)城市首位率的概念: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在1939年提出的对国
本文标题: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9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