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④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城市地理研究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等。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口、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交通、内城贫困等问题。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⑥城市政策研究城市地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①城市化研究②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③城市体系研究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城镇)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城市划分的标准:①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②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③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④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⑤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⑥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⑦取以上两个指标作标准⑧其它标准:相当多的国家没有明确的城镇划分标准三种城市地域类型: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城市的行政地域(administrativearea),即城市政府管辖的地域。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市和乡村。实体地域存在两种情况: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的实体地域比行政管辖范围大。历史分析: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A、古代筑有城墙的城市,城圈以内尽管也常常有大片农田,但城墙毕竟还可以作为城乡的明显界线。B、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突破城圈膨胀起来,城墙一类的明显界线不复存在,但每个城市毕竟还是相对集中,象大饼似的一块。C、进入现代,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城市效区化的结果,城市变成了中心城市和包括外围若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基本上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它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需满足以下条件:①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相当于每平方千米386人)以上的普查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域必须相连;若不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之间的公路距离不得超过1.5英里(2.4km),且与隔断它们的这一不符合条件的地域一起,其总体人口密度必须在每平方英里500人以上;若隔离部分是水体或其它难开发地域,则公路距离可放宽到5英里;②一个“地方”若包含有满足条件(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则将该“地方”全部划入城市化地区;如果该“地方’’没有包含满足条件(1)的地域,或者即使满足条件(1)但该地域的人口不足该“地方”的50%,则该“地方”全部排除在城市化地区之外;③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并人城市化地区;当城市化地区边界上有锯齿形缺口,缺口两侧地域满足人口密度标准,若缺口的开口端不超过1英里,深度至少2倍于开口端宽度,整个缺口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将缺口划入城市化地区。扩展城市概念:如果乡村部门的面积合计起来占该市行政辖区面积的25%以上,或至少25平方英里,这样的城市称为“扩展城市”。扩展城市无论在城市化地区以内或以外,在城乡划分和计算城镇人口时,都要剔除其中的乡村部分。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2、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都市区A、概念: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假设把都市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实体来计算,全世界前100个经济体中有47个是美国都市区。Eg纽约市)B、美国早在1910年就提出都市区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都市区(简称SMA),1959年改称标准都市统计区(SMSA),一直沿用到1980年,以后又改称都市统计区(MSA)。C、都市统计区(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中心县: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外围县:必须满足某些都市特点(如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和与中心县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如通勤)等特别的标准。)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D、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的异同:①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②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都市区的核心,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续建城区边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不包括乡村地域的。③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随时间而有变化,而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实体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职能地域(功能地域)出发,美国可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E、美国都市区面临的主要问题:①都市区内行政分割和政治上的“巴尔干化”②区域规划方案难以实施③公共设施项目选址困难④工商业布局不合理⑤城市用地蔓延无法控制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F、美国都市区协调管理的做法和经验:1、市县合并。二战以来仅有20个合并议案并通过,被否决的占绝大多数。2、建立有权威的都市区政府。例如:波特兰大都市区政府:会同地方政府制定区域规划、保护环境、建设公共设施。3、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自愿联合、松散型。南加州政府协会,包括6个县,188个城市中的135个,约9.8万平方公里,1600万人。成立董事会。主要工作是编制区域交通规划。1961年,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4、设立功能单一的特别区及其专门机构。5、政府间签订合作协议。G、周一星关于我国都市区的界定方案①都市区由中心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②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业人口超过20万的地级市可视为中心市,有资格设立都市区。③都市区的外围地域以县级区域为基本单元,外围地区原则上需满足5个条件。大都市带(megalopolisA、概念:由连成一体的许多大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提出来的B、大都市带特点:①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戈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②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③密集的交互作用。④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人口密度不小于250人/平方公里⑤国家的核心区域。C、世界主要的大都市带:①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纽约、费城、华盛顿等②五大湖沿岸都市带:芝加哥、波斯顿等③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东京、大阪、神户等④英格兰大都市带:伯明翰、伦敦、利物浦等⑤西北欧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巴黎、布鲁塞尔、鲁尔等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带⑦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都市带⑧意大利都市带:都灵、米兰、热那亚⑨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市带:洛杉矶、旧金山等D、观点:1)、麦吉(T.Mcgee):DesakotaArea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台湾西海岸、印度尼西亚等地也出现了类似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带的城市地域。(1)城乡交汇,人口密集(2)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十足(3)景观杂乱(4)基础设施不完善(5)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产业迅速增长(2)其他观点:杜克西亚迪斯(Doxiadis):世界性大都市带(ecumenopolis都市连绵区A、概念: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其相当于国外普遍使用的“大都市带”B、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有五个必要条件:①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②有对外口岸③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④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中小城市⑤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C、都市连绵区成型有五个指标:①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特征;②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和空港;③区域内拥有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各级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陆上交通;④区域内有较多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达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达700人/平方公里。⑤组成连绵区的各个都市区之间、都市区中心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城市群A、概念:姚士谋: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B、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划定城市群范围的任意性太大,空间尺度的概念不明确;二是其英文名为“urbanagglomerations”,在国际上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镇集聚体。都市圈日本江苏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①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②地理区位: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③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间关系。④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市的空间关系。⑤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纬度:世界的主要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向低纬度移动。2)降水:降水适度。3)地形:中国城市按所在区域的地形,可分为十类。1、滨海城市(大连、青岛)2、三角洲平原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3、山前洪
本文标题: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9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