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概论授课教师:王培茗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的发展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第四章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第五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第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规划第七章城市基础设施及防灾规划第八章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第九章城市规划的新技术运用第十章大城市与小城镇规划的问题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城市的概念、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了解中国及世界古代、近代及现代的一些典型城市的格局,为进一步学习《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课程打下基础。城市的产生1.固定居民点的形成、商品交换的出现及城市的产生人类最早过着自然的采集生活,采取穴居、巢居的群居形式。在长期与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氏族社会,继捕鱼、狩猎之后,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原始人类在其聚居形成的居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筑墙及栅栏,这些防御性的构筑物与其中的居民点,就是“城”的雏形。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后,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交换,交换的场所逐渐固定,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些具有防御功能并以商业及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居民点,这就是城市。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的。城市的产生2.“城”和“市”及城市城市的产生是人类居住形式由简单的聚居到内容多样、结构复杂的聚居地发展的过程。就中国早期的城市来说,可以借助其文字的含义来说明。起初“城”和“市”是不同的概念,“城”是防御功能的概念,“市”是贸易、交换功能的概念,因而“城”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性质和结构并不相同。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商品交换职能的固定居民点的出现及其对防御功能的要求,形成了新的、多功能的聚居形式——城市。城市的产生3.现代城市的含义人们通常认为:城市是规模大于乡村的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可以说,城市就是大量的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的地域空间的聚集,构成一个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现代城市是由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科教卫生、公用设施、居民生活、园林绿化、行政管理等多种体系组成的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的有机体。城市的产生3.现代城市的含义很多国家从人口规模入手,将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或具有某一特定最小人口密度的地方界定为城市。如:1887年国际统计大会建议,人口2000人以上为市,2000人以下为镇,结果未被采用。联合国则以2万人作为城市人口规模的下限,乌干达和丹麦规定100人的聚居地都可以称为城市,加拿大规定1000人,美国规定2500人,日本则规定10万人称为城市。且日本规定4000人/km2方可为城市、澳大利亚则提出500人/km2就可设市。也有一些国家从职能构成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一个地方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数占到一定比例,就可以称为城市,或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地方政府所在地作为城市。如:前苏联规定非农业人口比重在70%以上的居民点方可设市。在地域特征方面,将具有某些城市特征(如建筑景观、市政设施、公用设施等)的地方称为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定义,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城市的产生3.现代城市的含义我国设立地级市的标准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五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万以上;工农业总产值三十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二十五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二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城市的产生3.现代城市的含义设立县级市的标准①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②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至四百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③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④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⑤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五百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人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⑥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⑦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⑧县级市不设区和区公所,设市撤县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①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十二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十五万。②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十五亿元(经济指标均以一九九O年不变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十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一百元,总收入不少于六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③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①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六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十万。②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八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六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六十元,总收入不少于四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③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①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业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七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于十二万。②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十二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八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八十元,总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③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①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②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四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二十五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一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③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④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六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业的人口不低于四万。城市的产生3.现代城市的含义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城市的发展人们在聚居过程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要求,城市则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城市发展是人们利用文化及技术手段,根据变化中的社会经济等要求,不断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能动地或者被动地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建设活动是永不休止的,城市的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世界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大致经过了古代奴隶社会城市和封建社会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四个阶段。城市的发展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早在5000年以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就已经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城市。以后,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先后也诞生了城市,但在其后的5000年中,由于生产力发展长期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城市的发展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外国古代城市①古埃及的卡洪城:卡洪城是古埃及有名的城市,于公元前2500年建成。城市平面为长方形,长380m,宽260m,有砖城围着。城市又用厚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住区,区内挤满了250个由棕榈枝、芦苇和粘土建造的棚屋,这个区内只有一条8~9m的南北向道路通向城门。墙的东部被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分为南北两部分,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东西大路的北部为贵族区,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寺庙,城东南角有大型坟墓。整个城市的结构分区表现了强烈的阶级差别与对立。城市的发展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外国古代城市③古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公元前689年巴比伦城为亚述国王所毁。公元前650年亚述国灭亡后,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重建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城为西亚贸易和文化中心。巴比伦城略近于长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周围城墙为两层,有九个城门。通向城门的大道均匀地划分城市,道路几乎是垂直的。沿大道布置宫殿、山岳台及神庙。大道北部是皇帝的宫殿,围有坚固的宫墙。神庙位于大道中部西侧,内有一个八层高的山岳台正对着大门。城中的小巷曲折而狭窄。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建在20多米高的台地上,引幼发拉底河水浇灌高处的植物。城市的发展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外国古代城市⑤古希腊的米利都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聚集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规划的米利都城得到完整的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中心有多个广场。城市的发展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外国古代城市④古罗马城当希腊人形成雅典城邦时期,地中海中部亚宁半岛上的古代意大利人也在拉丁平原形成另一个城邦,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罗马。古罗马城的建城奠基日是公元前753年,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以外,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古罗马城是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城市的发展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外国古代城市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解体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不少城市都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盛圾一时的罗马城,人口从接近百万降到6世纪的4万人。公元9~10世纪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出现重新复苏
本文标题:城市概论-0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9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