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城市水源地建设与现状
城市水源地建设与现状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城市水源地的选择原则、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并对城市水源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介绍了当前改善城市水源的主要措施。关键词:水源地;选择;管理;污染;保护。1.城市水源地的选择原则1.1城市水源选择原则(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发展的需要;(2)水源具有较好的水质;(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协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的安全和经济来考虑;(5)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6)保证安全供水。1.2水厂厂址选择原则(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选在地下水位低,承载力较大,湿陷性等级不高,岩石较少的地层,以降低工程造价和便于施工。(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较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出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置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5)水厂选址要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时,水厂一般设置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远时,厂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水厂设在取水设施近旁;二是将水厂设在离用水区较近的地方。2.城市水源地的管理办法2.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防止污染饮用水水源。2.2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染治理、建设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并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相关规划协调。2.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改善饮用水水源水环境质量为重点,重点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及整治、二级保护区整治、准保护区污染控制、监测体系完善及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2.4创新机制,加强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协调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机制。2.5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明确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3.城市水源地的保护措施3.1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在部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设施。隔离防护类型主要包括采用围栏或围网进行保护的物理隔离和选择适宜树木种类建设防护林的生物隔离两种形式。包括隔离防护围栏、围网、生态防护林和水源地标志建设,取水口污染防护等工程。3.2一级保护区整治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针对直接影响水质的污染源,采用清拆、关闭、搬迁等措施解决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物清拆、排污口关闭、人口搬迁、规模化养殖场及垃圾堆放场搬迁等。3.3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整治主要针对二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采用排污口关闭、迁出和企业搬迁等措施,解决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二级保护区内点源整治(排污口关闭、迁出)及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等。3.4二级保护区非点源整治主要针对保护区内的农业、生活、畜禽(水产)养殖及水上运输等非点源污染,采用控制用量、废物资源化、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取缔养殖和水上运输等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保护区内的生态农业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农田径流控制、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流动线源整治等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3.5水源生态修复与建设包括为降低非点源对湖库型水源地的影响,减少湖库型水源地周围水土流失,在湖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及利用湖库周边自然滩地和湿地,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进行养殖或种植,为水生和两栖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湖库周边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在湖库内布设生态浮床、放置生物净化装置、除藻曝气装置等,促进水体生态健康、水质改善的湖库水域生态建设等工程措施。4.城市水源地的现状4.1城市水源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水源不足和水源污染。相比水源不足的问题,近年来,饮用水水源污染显得更加突出。从水源地的角度来说,有五分之一的水是不达标的。作为水源地的水体形态,最常见的包括江河、湖库和地下水。1989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199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升高到83.31%和27.71%。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的研究结果是:湖南和安徽省的河流最为堪忧(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分别为71.40%和3.07%),安徽和江苏省的湖库水源水质最差(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分别是60.28%和46.7%),地下水水源最差的,是山西省(地下水水源达标率为54.16%)。4.2水源污染的原因分析对中国城市饮用水水源造成严重威胁的主要是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各种有机物污染。仅就2010年而言,8月4日,环保部和地方省市环保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广东汕尾陆丰大安镇进行水质抽检调查。一个小镇水厂管道里流出的自来水,锰含量竟然超出国标12倍。7月,松花江经受数千只化工原料桶的挑战,身受外洪和内涝双重夹击的永吉县,正是吉林市的水源所在地。也是这个7月,丹东饮用水净化处理工作遭遇了1995年以来最严峻考验,由于上游普降大到暴雨,鸭绿江水浊度成倍上升,水源区域取到的水满是泥沙。正常情况下10-15度的浊度,7月29日达到300度左右。8月15日,特大暴雨泥石流侵袭后的九寨沟县城,水源受到重大污染,全城停水,恢复供水时间还不能确定。而在甘肃舟曲,暴雨导致供水瘫痪。应急的办法是另辟取水口。相比自然灾害频繁威胁水源地,中国水源地更是受到多种有机物的污染。近几年来,频发的公共环境事件、生态灾难开始危及饮用水水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中检出数十种有机污染物,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人体健康存在长期潜在危害。”2005年,环保局对全国56个城市20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显示:水源地受到132种有机污染物污染,其中103种属于国内或国外优先控制的污染物。环保部污染物控制司饮用水处处长石效卷表示,2005年到2008年,全国大约65%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均发生过重大事故或两次以上的一般事故,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仅2008年一年时间,环保部直接调度处理的135起事件中,就有46起涉及饮用水源环境安全。4.3当前改善城市水源的主要措施环保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656个城市和1675个县城所在镇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4002个,不达标水源占19.74%。2009年,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共监测39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水量为73%。数据反映了水源改善的速度,实际上不是污染减少了,只是水源地改变了。过去十余年间,诸多省会城市的原有水源地因供水不足或遭污染被迫废弃,纷纷开辟新水源地。合肥市历来靠巢湖滋养,因为巢湖严重污染,不得不基本废弃这一水源地,2004年转向大房郢水库;历来喝渭河水的西安市,也因为渭河重度污染,不能饮用,转向李家河水库取水,并且实施了黑河饮水工程、引乾济石及引汉济渭工程。北京市2007年实施了引温入潮跨流域调水工程;上海市由于上游太湖和本地污染、需水量过大、咸潮入侵等现实因素,正在开辟新的青草沙水源地。广州市则实施了西江引水工程。长春、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城市则实施了“引松入长”、“引黄入呼”、“引汉济渭”、“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新水源地的开辟正成为各省市避免水源污染的关键举措。环保部一直强调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备用水源地,比如说无锡,在2007年前都是用太湖水,2007年之后就以长江作为备用水源地。
本文标题:城市水源地建设与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9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