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摘要: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城市化成为大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经途径,世界各国都走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习世界的各个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进步。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世界城市化的各种模式,比较研究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探寻其共性和个性,获得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选择适合我国走城市化道路的模式,达到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更快更强的目的。关键词:城市化;现状;模式;比较引言:本论文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国内外城市化比较。正文:城市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是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8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也将达到56%,但是关于城市化的定义,由于各个学科对其理解不一,目前仍旧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现代城市化的内涵是指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地域景观发生改变,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最终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等发生改变。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展开,并且随经济发展而逐渐加快。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后,城市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流向城市,城镇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第一,城市化总体水平低。虽然近几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大幅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整体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均GDP约为10000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城市人均GDP在20000—50000美元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差距。2012年,我国排名前三的城市上海、北京、天津三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0%左右,而纽约占85%,汉城占81%。第二,城市化质量差。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和乡村分工较为明确,工业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城市,乡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城市和农村之间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互补或相互发展联动关系,使城市产业结构极不合理,限制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主要表现为:(1)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差,尤其是乡村基础设施,不能很好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2)由于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各行业的综合效益差,城市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不高,缺乏发展后劲。(3)城市规划不合理,预留绿地面积少,出现了如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问题。(4)城市管理水平差,城管人员临时工较多,素质不高,分工不明确,缺少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水平低下。第三,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规模分布在较高水平上且达到均衡。中部地区缺少大型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分布勉强在低水平上达到了均衡。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整体数量偏少,城市规模结构在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之间出现了“断层”,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人口规模差距较大,城市体系不发达。第四,城镇化水平低。目前,中国教育落后、人口整体素质差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2012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其中有文盲约5500万人,文盲率为4.08%。因文化水平较低,虽然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但很难与享受较高教育的城市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只是季节性的到城市从事最为简单的劳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不能尽快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就不能顺利向非农产业转移,势必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其主要成因有:首先,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削弱了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等数量的资本投入,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重工业的三倍。尽管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加速,但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20个百分点。其次,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偏差。高度城市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一般要经历消费工业阶段、资本工业阶段和第三产业阶段,每个阶段特点不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选择消费品工业作为工业化的突破口,并由此启动中国城市化的基础。然而中国工业化进程却采取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但提供的就业机会只相当于同等资本投入下轻工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的1/3。同时,我国本身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重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资本,排斥了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中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再次,中国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我国每年投入在教育事业中的资金占GDP的比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民接受教育需要个人投入大量资金,受教育者个人收入与其教育投资的预期收入不成比例,导致教育危机的出现,尤其在农村,农民不愿意支付高额的教育成本,造成大量失学儿童的存在。二、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发展模式是指在社会、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其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虽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并非完全相同,但有共同性,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世界城市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因此,分析和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合理选择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有现实意义。1.同步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货币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2.超前城市化。这种城市化模式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忽略了农业的同步协调发展,可能会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无序流向城市,但却不能适应城市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这种城市化模式下,城市化水平过快,超过了工业化水平,是一种畸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3.滞后城市化。与超前城市化模式相反,这种城市化模式下,过度提高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却相对滞后。滞后城市化模式忽略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及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未能处理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违背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城市化模式。4.逆城市化。这种城市化模式的主导思想是逐步将城郊划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区面积。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将城市人口变为农村人口,更不是只注重农业现代化,而忽略了城市文明的发展,而是指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是城市化不同类型的转换。正确合理的城市化,必须适应工业化的要求,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避免或消除“城市病”。三、国内外城市化比较1、速度比较世界城市化是伴随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的爆发而开始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以10%作为城市化的临界起点,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3%,经过一个世纪,到2000年达到50%。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基本与整个世界城市化是同步的,历史较长。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农村,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之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很快也掀起了工业化的浪潮,工业化的带动下,城市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因此,英国城市化的率先实现具有了世界意义,1850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为11.4%。如果以我国从1949年建国时城市化仅为10.6%,经过50年的时间城市化达到31%作为参照系,发达国家在起步经过50年之后,1900年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6.1%;发展中国家在1930年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10.3%,到1980年时提高到29.3%。发达国家在1950年以后城市化速度放慢,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起步晚,大多在二战结束相继获得解放和独立后,开始工业化进程,城市化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一场迅速的乡村→城市转型过程。2、发展趋势比较上述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看出,整个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呈上升趋势。(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和地区继续处于世界城市化的领先地位。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处于城市化的自我完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不再以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镇集中为主,随着第二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取而代之的是人口在城市内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流动,城市化仍呈上升趋势,只是速度大大减缓,城市人口继续增加,但人口增长率下降。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生,连片带动形成都市圈或都市带,大的中心城市逐渐向服务化转型,而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卫星城发挥主要的生产职能。城市化朝着以质量提高为主的纵深方向发展。(2)发展中国家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继续推进,将使其城市化速度不仅快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明显超过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步伐,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世界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将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大规模的由乡村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幅度大,还要经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集中型城市化形态,大城市仍然是人口和生产集聚的主要场所。就中国而言,据预测,2010年后,城市化的发展每年会以1%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大约将达到60%的水平。3、起步背景条件比较城市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其兴起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今天,城市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的时空差异,与各个国家在城市化起步时的国际国内背景条件是密不可分的。(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多数是在政治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产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开始的。原有城市的存在促进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同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又使城市的集聚功能增强,强有力的集中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城市化进程。②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发育了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城市化的运行创造了要素自由流动的宽松环境。城市化的发展完全依赖市场的调节,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从而全方位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③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靠疯狂的殖民掠夺和海外扩张以及血腥的战争,通过战争直接获得巨额赔款,殖民地完全成为其附庸,为其初始资本积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发展中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的时候,发展中国家还被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材料、农产品、广阔的市场以及初始积累所需的资金,并且吸纳宗主国的过剩人口。②在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基本实现城市化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才刚刚开始,但是此时发达国家已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机械、技术,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远远优越于当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起步时期就获得了先进的动力,同时可以以史为鉴,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③发展中国家在获得解放初期,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制约了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的贫困地区,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给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⑤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并非是工业化的结果,而是畸形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和不菲的经济收入,对落后的农村劳动力产生的诱惑力使人口迁移到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缺乏经济的支撑,形成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双膨胀”的过度城市化现象。(3)中国中国从0.6%的数量水平起步时,正值国内新政权建立、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经济基础极其薄弱。长期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历史以及封建官僚主义的剥削,商品经济发育不充分,原有的城市都带有殖民地特征,多数分布在沿海地区,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体系不合理。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短期内实现经济超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不仅使原有城市获
本文标题:城市环境生态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0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