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城市绿地规划-8风景名胜区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洪波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风景名胜区规划PlanningofNationalPark洪波第8讲风景名胜区规划第一章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一、风景名胜资源的相关概念•(一)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物和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可以将资源归纳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二)自然资源•《辞海》: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海洋资源。•《大英百科全书》: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等,后者如太阳能、气象、海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等。•中国在1987年发布的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游泳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这些定义的共同点,就是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天然生成物,而把人类活动的结果排斥在外。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三)风景名胜•“风景名胜”一词可以从“风景”和“名胜”两个方面来理解。•“风景”(scenery):风光、景色。•“名胜”(famousscenicspot):著名的风景地。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四)风景名胜资源•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解释为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即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图1-1);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山水植光气动视它建听嗅想味触理它人时地社经技它文风景景感条件景物排列组合素材印象反映综合限制制约促进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五)景物•景物是指具有观赏和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景物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8大类。•(六)景观•景观是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七)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八)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二、风景名胜资源的定位与特性•(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定位•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风景资源被归属于一类特殊的自然资源(图1–2)•风景名胜资源是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想象、加工、修饰等行为,赋予了它美的意念、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渗透着人类文明的、凝聚着人类精神与思想的自然资源。•可见:风景资源既包括了有形的资源,也包括了无形的资源。•景区的文化内涵在其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景区没有了文化,就好比一个美丽的少女没有了灵魂一样”。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存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其他(如风景、空间)利用后就变形或毁灭的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地热能地球物理过程(如风能、潮汐能、水流能)光合作用过程短期的(一年生田间作物)长期的(如木材)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二)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1.自然属性:任何风景名胜资源都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人类对美的认识程度为载体。•2.社会属性:人类文明继承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祖先留给后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属于国家人民乃至整个世界人民的,是受宪法保护的。•4.经济属性:风景名胜被赋予经济属性。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三)风景名胜资源的特性•1、整体有用性:完整的景观体系•2、空间的固定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3、时间的无限性:在使用的时间上具有无限性•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种保护性资源•5、景观的共享性:负效益也共享•6、景观的开放性:与周围环境吸收与渗透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第一章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一、风景名胜区概念、内涵的演变•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至2006年,我国共有67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达9.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处。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时间法规及文件概念与内涵198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凡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1987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风景名胜区系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1994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式与展望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标准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同1985)200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2006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同1985、1994)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二、风景名胜区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徽志为图形图案(图1-3)•1、正中部万里长城和山水图案象征祖国悠久历史、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2、两侧由银杏树叶和茶树叶组成的环形图案象征风景名胜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景观。•3、图案下半部汉字为“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上半部英文字为•“NATIONALPARKOFCHINA”,意译为“中国国家公园”。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三、风景名胜区的现状•建国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一)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和破坏,这些风景名胜资源所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审美等价值逐步丧失•(二)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其中,1982年国务院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92]50号)的10年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和县(市)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理论基础。•(三)风景名胜区发展阶段(1994年以后)•1992年以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公众旅游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迅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1982年的44个,发展到目前的187个,各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超过了1%。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一)从“遗产申报”看风景名胜区的现状•首先,申报遗产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拆迁违章建筑、整治脏乱的景观环境,恢复原有的面目;•其次,申报成功后,又将其视为摇钱树过度地开发;•最后,又为了不被收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又花费大量的资金整治环境;•周而复始的破坏、恢复、再破坏的恶性循环。•(二)从“权属不清、政出多门”看风景名胜区的现状•权属不清: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等三权混淆。•政出多门:一个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现象十分普遍,使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政出多门”的问题十分突出。•(三)从“资源的无偿或低价使用”看风景名胜区的现状。•(四)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看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其他形式•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一章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一节风景名胜资源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一、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社会公益性质。•二、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一)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历史文化信息。•(二)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三)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国民素质提高。•(四)通过合理开发,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三、风景名胜区的构成与分类•(一)风景名胜区的组成•依据风景区发展的历程特征和社会需求规律,我们可以把风景区的组成归纳为3个基本要素及24个组成因子。•1、游赏对象: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园景、建筑、史迹、风物8类景源。•2、游览设施:包括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其他8类设施。•3、运营管理:包括人员、财务、物资、机构建制、法规制度、目标任务、科技手段及其他未尽事项8类因子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二)风景名胜区的分类••1.按等级特征分类•(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省级风景名胜区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2.按用地规模分类•(1)小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20km2以下;•(2)中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21~100km2;•(3)大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101~500km2;•(4)特大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500km2以上。此类风景区多具有风景区域的特征。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3.按景观特征分类•(1)山岳型风景区。如五岳和各类名山风景区。•(2)峡谷型风景区。如长江三峡、马岭河峡谷等风景区。•(3)岩洞型风景区。如龙宫、织金洞、金华溶洞等风景区。•(4)江河型风景区。如楠溪江、黄果树、黄河壶口瀑布等风景区。•(5)湖泊型风景区。如杭州西湖、青海湖等风景区。•(6)海滨型风景区。如福建海潭、三亚海滨等风景区。•(7)森林型风景区。如西双版纳、蜀南竹海、百里杜鹃等风景区。•(8)草原型风景区。如太阳岛、扎兰屯等风景区。•(9)史迹型风景区。如避暑山庄外八庙、八达岭、十三陵等风景区。•(10)综合型景观风景区。如漓江、太湖、三江并流等风景区。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山岳型风景区山岳型风景区山岳型风景区山岳型风景区山岳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江河型风景区江河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森林型风景区森林型风景区草原型风景区草原型风景区草原型风景区史迹型风景区史迹型风景区综合型景观风景区综合型景观风景区综合型景观风景区综合型景观风景区综合型景观风景区•4.按结构特征分类•(1)单一型风景区•(2)复合型风景区•(3)综合型风景区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5.按布局形式分类•(1)集中型(块状)风景区•(2)线型(带状)风景区•(3)组团型(集群)风景区•(4)放射型(枝状)风景区•(5)链珠型(串状)风景区•
本文标题:城市绿地规划-8风景名胜区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0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