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原理(12版)教学用.
城市规划原理绪论一、简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计划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层面的核心课程。二、为什么学城市规划学与建筑学关系密切从业要求三、怎么学认真学习理论积极参加实践注意知识积累主讲:李欣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定义1、字源学解释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3、城市的法律定义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二、城市的产生1、城市的产生2、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三、城市的发展1、自下而上2、自上而下3、交替发展四、城市与乡村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3、城市的基本特征五、城镇化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2、度量指标—城镇化水平3、城镇化的发展动力4、城镇化的进程与特点5、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6、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主讲:一、城市的定义1、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主讲:一、城市的定义1、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形成,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主讲:李欣一、城市的定义1、字源学的解释英文: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主讲: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1)经济学J.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一、城市的定义主讲:(2)社会学Bardo&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主讲:(3)地理学F.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主讲:3、城市的法律定义(1)以人口规模作为城市概念的标准瑞典、丹麦(北欧):200人;澳大利亚、加拿大:1,000人;法国、古巴:2,000人;美国:2,500人;比利时:5,000人;日本:30,000人。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一、城市的定义主讲:3、城市的法律定义(2)以行政区划的建制规定作为标准(教材P2)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一、城市的定义主讲:3、城市的法律定义(3)以居民密度大小作为标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大城市50-100中等城市20-50小城市20万人口1万人/平方公里(城市)100人/平方公里(乡村)(4)以拥有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作为标准一、城市的定义主讲: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一、城市的定义主讲:二、城市的产生1、城市的产生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主讲: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耕地肥沃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良好的生存环境(淡水供应、食物、能源等)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组织二、城市的产生主讲:三、城市的发展1、“自下而上”城市发展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作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主讲:三、城市的发展1、“自下而上”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主讲:三、城市的发展2、“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主讲:三、城市的发展2、“自上而下”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主讲:三、城市的发展3、“交替发展”虽然城市大体上有这两大分类,但大多数城市是两者兼有之,不是能够完全分得开的。由聚落式的村屯“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经过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秩序。以后,这类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设计是以其固有的体系和秩序为前提,再发挥人为的作用,“自上而下”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主讲:三、城市的发展总结:“自上而下”的城市在规划上的控制较严格,必须遵循特定的法则和模式;而“自下而上”的城市在规划上就显得灵活、自由,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主讲:四、城市与农村1、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主讲:四、城市与农村2、基本联系主讲:四、城市与农村2、基本联系主讲:3、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四、城市与农村主讲:五、城镇化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1)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2)人口学家认为城镇化: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因此,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主讲: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3)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因此,他们把城市化看成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4)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也包括城市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五、城镇化主讲: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五、城镇化主讲:2、度量指标---城镇化水平(教P9)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Pu=U/P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五、城镇化主讲:3、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控制五、城镇化主讲:4、城镇化的进程与特征1)城镇化进程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稳定)S曲线60%30%城市化水平时期五、城镇化主讲:4、城镇化的进程与特征2)城镇化特征A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此消彼长,不断变化C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五、城镇化主讲:5、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1)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的总体历程a.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b.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c.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d.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五、城镇化主讲:5、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b.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c.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五、城镇化主讲:5、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3)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a.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b.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东向西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c.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轨国际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d.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五、城镇化主讲:5、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4)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a.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b.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c.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单元。d.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五、城镇化主讲:6、城镇化带来的城市问题1)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五、城镇化主讲:6、城镇化带来的城市问题2)现代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居住环境不好交通状况堪忧城市灾害严重社会问题很多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五、城镇化主讲:6、城镇化带来的城市问题3)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城市问题的综合性: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艺术问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层面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五、城镇化主讲:李欣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讲基本概念一、规划的概念二、规划的特征1、未来导向性2、规划目标3、未来不确定性三、城市规划的概念1、基本概念2、核心内容四、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2、实践思想3、理性思想4、系统思想5、生态思想6、权威主义思想五、城市规划的作用1、国家宏观调控的手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4、改善人居环境六、城市规划学主讲:一、规划的概念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主讲:一、规划的概念P.Hall:“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先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SociedadInteramericanadePlanification:“规划是将人类知识合理地运用至达到决策的过程中,这些决策将作为人类行动的基础”。主讲:二、规划的特征1、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未来导向性既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2、规划目标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3、未来不确定性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主讲:三、城市规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12版)教学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0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