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原理_第一讲.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关于课程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有关于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层面的核心主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城市规划基本原理的学习,从城市的整体上建立起城市规划的概念、过程、思想和方法的体系,树立全面而正确的城市规划概念和思想,培养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正确观点,理解城市规划过程中具体工作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规划理论和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调查、预测、分析和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同时也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践的理论基础。序言城市规划原理2、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专业知识体系定位—首当其冲的核心主干课3、课程特点与教学基本要求特点:涵盖面极为广泛,知识结构复杂,综合性强要求层次:了解、熟悉、理解、掌握序言城市规划原理4、课程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城市产生、发展→学科、理论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内容与编制程序→单项要素规划→总体规划布局→(详细规划)核心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教学主线:从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入手运用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各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贯穿起来,构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序言城市规划原理5、主要参考资料《城市规划》,谭纵波《城市规划资料集》,中国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总主编《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阮仪三《城市规划原理》,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总体规划》,董光器《现代城市规划》,[美]约翰·M·利维《城市规划概论》,陈友华、赵民主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外城市规划》、《新建筑》、《建筑学报》、《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规划师》等重要经典宪章序言城市规划原理二、关于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测绘学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城市规划与堪舆学、风水序言城市整体(思想理论方法构成要素法制运行体系…)城市群体(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地区/地段(详细规划)相关领域核心领域核心领域相关领域建筑学道路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景观建筑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与环境历史法学人口学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结构空间领域2、如何学好城市规划认真学习理论积极参加实践注意知识积累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讲城市、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第二讲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三讲城乡规划体制第四讲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提要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形成中外城市的发展城市化与城市问题重点了解城市的概念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的概念1、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英文: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城市的概念城市的概念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1)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城市的概念(2)社会学“……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城市的概念(3)地理学“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城市的概念3、城市的法律定义(1)人口规模瑞典、丹麦:200人;澳大利亚、加拿大:1,000人;法国、古巴:2,000人;美国:2,500人;比利时:5,000人;日本:30,000人。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城市的概念(2)城市特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城市的概念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的概念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1、什么是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反映城市的变迁城市与乡村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2、城市的形成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城堡,防御功能市——市场,商品交换商业功能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原始社会——自然狩猎与采集生活——穴居、巢居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度时期。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形成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组织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文化中心城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市发展非常缓慢重要的城市均为具有政治统治作用的都城、州府(消费性城市)城市的形成区域中心衡水市城市的选址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城市的形成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意大利Palmanova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1、工业革命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打下政治基础。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城市化现象城市产生后至产业革命的5000年中,城市人口大约只占10%左右,而产业革命后的约300年中,城市人口已发展到50%以上,其中经济发达国家以达到70—90%。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中国2001年的城市化水平是36.7%,2003年达到40.53%,2005年达到44%左右。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动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导致人口从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农村向城市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农村的推力)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大机器生产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封闭式的生产方式。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增强,使之取代了封建庄园或城堡的中心地位。18世纪后,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大协作,使生产力合理配置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合理的规模使生产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发达迅速的交通使世界变小了八十天环游地球到一天到达美国便捷迅速的网络、信息技术将世界城市连为一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有高标准的消费城市旅游城市休闲、赌特殊性质的城市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城市化的发展动力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通常我们将城市化理解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可简单表述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目前的城镇化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_第一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0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