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防洪的反思与总结
城市防洪防涝的反思与总结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建国以来的最大一场暴雨,平均降水量达170mm,房山区的最大降水量达460mm,气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发布6次相关预警,暴雨预警最高达到橙色级别。市区内交通几近瘫痪,大批人员和车辆受困;在房山、大兴、通州等地,暴雨引发多次地质灾害,房屋损毁严重,道路、桥梁中断。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并有79人遇难。本次7·21北京特大暴雨彻底向我们敲响警钟,尤其是像我们这些居住在基础设施隐藏有缺陷的城市里的人,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暴雨洪水灾害。【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拥有悠久历史和聪明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早在西周就建立了简易而又实用的排水系统;而同样神秘遥远的古巴比伦人,建造了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其排水系统可想而知是十分复杂的了;离在现代稍近一点的明清时期的故宫里面,也有着相对成熟的排水系统,它利用明渠和暗渠构造支线和干线,把宫内积水排入金水河。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应说是十分科学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一些新兴城区,地面上的建筑物越来越多,而地下的下水道却依然没有改造,不管说是使用年限上,还是数量上,它们大都无法满足需求。针对管道老化,我们可以更新,但就开辟新的下水设施这事来说,还是一件极费精力的事。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国外城市的经验和做法:·日本在每年夏秋季节都要遭遇暴雨侵袭,在南方还时常遭遇台风。日本东京为应对如此迅猛增加的降水,构筑了一个“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程就是位于日本琦玉县的“地下排水宫殿”,它是一个地下水库,深居地下50米处,面积约13806平方米,高18米,蓄水能力极强,到放水时,启动4台抽水泵,将水排入江户川,最终流入东京湾。·巴黎没有宫殿般的蓄水池,但其组成排水系统的下水管道也是惊人地复杂。巴黎的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密如蛛网,每天可净化120亿立方米的污水,并配有专业的维护工人,服务业务细微到帮人们找掉进下水道里面的钥匙、戒指。其部分下水道可供游客进入参观,甚至可以通过小船,这也增加了一点经济效益。相对于以上城市的排水系统,北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实在是过于脆弱,只至于应付1~3年一遇的暴雨。我们可以看到,因北京地下排水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地面上发生了多处城市内涝,路面积水严重,以至于轿车熄火,道路交通瘫痪,甚者还造成路面塌方;地下交通也因为雨水流入,而临时封闭;北京的机场和航站楼,停飞数班次的飞机,大量滞留旅客。全市市民无法选择任何相对可行交通工具出行,也为救灾资源的调度带来了不便。除交通方面,暴雨还影响了多处地铁施工工程,供电线路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是永久性故障。那么,北京为何早期没考虑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呢?我想原因有一下几点:·建国时资金不足。当时国力还很弱,把发展重点放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当时的排水还是依靠明清和民国时期修建的管网,后来二三十年里几乎是没有什么大的修缮;改革开放后要把排水设施升级到可以应对1~2年一遇的降水,但是要全市大规模改造还是很难。·城市空间复杂,初期规划没有考虑充足。在地面,北京拥有众多建筑物,地表的地基、路基、网线十分妨碍,也就是说从城市中心区开展针对浅层的排水管的施工就要十分谨慎。稍微深一点的地方,离地面20~50米处,布满了地铁线路,在此处不可以轻易兴建管道,因为要考虑未来的地铁规划。一般国外下水系统位于的地下50米一下的深处,而在如此深的地方开展工程,盾构机下井、废料运输等问题也是很麻烦的。·城市发展重点矛盾突出。北京以及国内的一些城市,最关注的不是像下水道这样一些只有到关键时刻才派上用场的基础设施,更关注的是像医疗保障、引进外资、偏远地区城镇化等一些关于城市经济深度发展的问题,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重视。·人们意识不强。规模宏大的排水系统在平时是显现不出它的全部实效的,只有等到了像7·21的特大暴雨侵袭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效益,但这并不等于它没用,一次全心全意投入就可以应对未来的大部分城市内涝灾害,以后只要投入一点人力就可接近一劳永逸。一时的大投入,就可避免未来几百亿的损失,这种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对与排水系统的建设是迫切的,也是有阻力的,要完成这项庞大宏伟的工程必须要克服这些阻力。对此有几点需要注意:·耐心设计。大城市的土地是寸土寸金的,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开发设计都要有横向和纵向的考虑,从横向看,这个系统的建设应做到尽量避免与其它工程发生矛盾,例如开通地铁、铺设线缆等,并且避免影响自然的地质环境,像地下河、地下岩体之类;再从纵向看,一个成功的工程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要保证这个系统之后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内可以接受翻新、改造,并保持效率。·吸取经验,建设一流工程。像上文提到的东京、巴黎,这些都是一些老牌城市,作为一样的老城、大城,北京的排水系统没有理由比国外的差,而且现在我们起步晚,可以吸取更多的别人的经验,由此建设出来的工程也应是比别人好的。·规划未来养护。这个系统十分庞大,建设起来不易,建成之后的养护更需要投入,可以像法国巴黎那样,组织一支,完善的专业的养护队伍,负责与此相关的一切业务。·合理资金投入。要完成以上三点,必须要有政府大笔的资金投入与补助,但这要拨多少款要有仔细考虑,既不可以影响到其它项目的经费,有要保证建设排水系统的资金充足,做到经济发展资金投入的制衡。这一系统建成后又要尽量的保持稳固运转,可以像巴黎那样,把参观我们的排水系统打造成一个旅游项目,通过收取费用,来形成一个资金链条,加上政府的补贴,就可以基本保持良性循环。对于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应做到诚心、悉心、耐心、细心,最后才可以拥有舒心。这固然需要一段时间规划和一段时间建造,但是暴雨留给我们的伤痛太大太多,排水系统的建设刻不容缓,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刻不容缓。【应急管理体系和救灾资源调度体系】一个能顺利发展起来的城市,它的灵活度应是很高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这不止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做到,在应对自然灾害中也要做到。假如这次暴雨发生时,北京的排水系统真的就完全失效了,那么我们还有其它的应急资源,此次北京的应急资源调度,不算最好,但还是值得褒奖的,它既表现在政府的管理上,又表现在基层警民、军民的团结上。最早的实质措施是在21日早上,那时北京就对个别河段进行抽水,但还是不能应对如此迅猛的降水,发生了淤堵、积水、洪涝等灾害。最早的预警是在9点30分,那时发布的是暴雨蓝色预警,但形势发展很快,每隔几小时就要发布新的预警。这次特大暴雨带来的考验可能是太大太快了,但我们不能纯粹抱怨天灾,如果我们不能跟进,那就是人祸了。说到天灾与人祸,倒想起了两年前的东日本大地震,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13时46分,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正在东京参加会议,地震发生时会议室里有明显震感,于是在3分钟内日本政府立即进入应急备战状态,在地震过去的14分钟后,成立地震应急对策本部,即救灾办公室,随后发布震后第一个海啸预警,太平洋沿岸国家均受到预警。这一切复杂的程序都在1小时内完成,若先不论福岛核电站的泄露事故,日本的应急和预警机制都是令我们惊叹的。北京和东京,暴雨和地震,两个在内容不太妥帖的对比,却让我们看到的我们应急管理机制的部分缺失。雨虽然从早上开始就下起来了,事态的严重性直到晚上才发生,在中间间隔的十余个小时里,从中央台的新闻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相关的新闻,而这一段时间也是开展预防工作的最佳时机,但却被忽视掉了,只有一部分基层人员在负责相关工作。所幸,到夜晚,当政府大规模出动救援人员的时候,市民也开展自救的时候,大家还是很认真很团结的。本次参加的人员达16万余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救援力量大都是是来自基层的组织或个人:·蓝天救援队。北京市蓝天救援队是一支由社会自发组织形成却具有专业救援能力的救援队,当晚,救援队接受119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开发受灾地区,与当地的兵、警、民共同开展救援工作。光在房山区,就解救了288名受困群众。可以说这种警民联动的机制既受社会主义推崇,又符合现状。·7·21当晚个体市民临时组建爱心车队。在首都国际机场,暴雨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上飞机的旅客只能等待,但是下飞机的旅客却也无法离开,以至于数万名旅客滞留机场。机场大巴和出租车无法及时运送旅客,而一些网友利用网络,自发组织爱心车队,车队赶到机场,免费将旅客送到城区,广受旅客和市民的好评。除了社会基层自发的救援行动外,政府的救援力量也是很重要的一支队伍,对于政府的工作投入,也要持赞赏的眼光,虽然初期应急有缺失,但后期救援还是很及时的弥补了先前的漏洞。对于整体的救灾体制,有一下几点建议:·应急要先知先觉。本次气象部门发布了6个预警,有5个暴雨预警,那么在第一个预警为什么没有提前?政府部门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市民不了解云图是怎么变化的,但气象部门应该是能预判形势的大体发展的。及时地发出警告,有利于作出及时的预防,那么灾害的损失就能降到最低。·落实责任,加强联动。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调整各部门的责任比重,分清哪个是负责主体,哪个是协管部门。并且要公开责任明细,接受公众舆论监督,定期接受考核。每个部门做好了分内的事,就可以开展联动,以暴雨为例,就有以下流程:·平时要有演练,应急预案要灵活。本次的应急预案启动了,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作用,也许没有预案更糟糕,但此次的预案并不让我们满意。究其原因就是遭遇太少,演练太少,没有实战经验,遭遇太少没得说,但演练是主观的,相关部门要适时地开展演练,以备不时之需。演练求的是踏实,那么到了实战是变数就多了,这就要求我们灵活,预案的设记要留有余地,要求在可控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改变临时计划,这样往往会有更佳的效果。总而言之,我们的政府要做到调度合理,我们的个人要积极参与基层自救,最后两者团结配合,一同应对灾害时就能顺利的得多,从道义上看也会温暖得多。【山区防洪】本次暴雨的重灾区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当地的最大降水量达460mm,并引发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为什么房山区的灾情会如此严重?不能简单的说那是山区,那有拒马河,那里雨大等等托词,之所以有这样的灾害,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以下,让我们来概括一下:}国土水务气象交管水利环保市政媒体公众……·地理环境复杂。我们看北京市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看到在房山区的西部和北部各有一个明显的山谷,拒马河流过西部的那个山谷,拒马河支流——大石河流过北部的那个山谷。拒马河两岸有一条被冲击出的狭窄平原,再往两边,山势就突然高起来了,拒马河流出山谷后,先是一段喇叭形的开口,接着是突然开阔的地面,这一切地形地势都为山洪的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暴雨一来,洪水就会瞬间裹挟这泥沙冲击而下。·降水量大。在本次暴雨中最大的降水点就在房山,达460mm,通俗的说,这样的降水放在城区至少达到半米深,若放在有河流的山区,那就更难说了。首先把这么多的水一时泼到山头,水会慢慢渗进土壤,使山体发生松动,雨水又让土壤里的压力增大,破坏植被,这样就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其次瞬时的迅猛降水有会是河流水位突然暴涨,水流速度突然加快,这也为灾害的升级和蔓延提供了条件。·土地利用不科学。在房山区的河道中,有建房的,有堆砌沙土的,有开展养殖的,等等。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平时不易现显,但一等到降下特大暴雨时,河道中的拦网会大量地淤积泥沙,以致河道堵塞,造成河流的行洪能力极大下降,水位上涨,洪水泛滥。·缺乏风险意识和避难常识。房山区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我们查看遇难者名单,会发现其中房山区的遇难者大多是因洪水溺亡的行人或游客。房山区的旅游景点的部分路段并没有设置避难路线或应急路线和通道的示意图,这就又一个责任的缺失了。山洪的暴发一般在降雨后的几小时内发生,不好预防,发生时又极为迅猛,那么有要如何在山洪暴发以合理的方式避难呢。自然地理原因已是不能改变了,我们只有从我们人的自身来加以防范:·在暴雨时不要待在低洼地带。水往低处流的常识大家都懂,尤其是在那种山势陡峭的地方,落差极大,水流的速度冲击力极大,等到那时再想跑到高处就不容易
本文标题:城市防洪的反思与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2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