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一节区域优势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一)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特点:①空间概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区域性②综合性概念③时效性概念(二)区域优势的类型①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②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③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④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⑤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第二节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机会成本)绝对成本学说也叫“国际分工理论”(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较生产)注意成本题目比较成本理论又叫“比较利益论”(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他认为两国进行商品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各自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必考综上,各国分配贸易利益时,国际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贸易利益就越少;相反,国际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贸易利益就越多。(四)赫尔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注意产业)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六)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诸要素。影响一国开发及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二、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一)特点①区域生产的专业化②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③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二)模式①垂直分工②水平分工③混合分工(三)区域联系分析①区域联系分析的内容(1)区域要素流动区域的要素流动可以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增长效应(2)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是区域联系的有一个方面②区域联系分析的方法第三节区域投资环境评价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一)投资环境的概念区域投资环境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二)投资环境的分类①投资动机②投资类型③行业类别进行分类如:第一产业投资环境、第二产业投资环境和第三产业投资环境(三)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经济环境:①经济发展水平②产业结构③经济政策④经济体制⑤通货膨胀⑥金融环境⑦外债市场环境:①市场规模②分销网点③市场化程度科技与管理环境:①科技水平②管理水平③技术创新水平资源环境:①生产要素资源②自然地理资源文教环境:①人力资源②文化素质③知识环境基础设施环境:①交通状况②信息化程度③投资水平社会服务环境:①生活质量②医疗条件③社会服务水平④治安状况etc..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的划分(一)从社会再到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两大生产部类:一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二是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时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林、牧、渔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分类A)第二产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分类B、C、D、E,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①资源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劳动密集型产业④技术密集型产业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①社会消费②资源状况③科技水平④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⑤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二)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不考)(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①配第-克拉克定理②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③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④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②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③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④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一、主导产业的概念P219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①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4)增长价值(5)出口潜力(6)环境影响②竞争能力(1)技术先进程度(2)产品质量水平(3)劳动生产率(4)市场占有率(5)利税效果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不考)(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其他定量方法①层次分析法②主成分分析法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内容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二、区域规划的特点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一)区域发展定位于发展目标(二)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四)基础设施规划(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七)区域空间管理(八)区域发展政策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一、规划功能分类:认识性、应用型二、规划内容侧重点分类:策略性、物质性、综合性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一)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二)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流域、沿海地带、山区、海岛、草原的规划、湖区与滩涂的开发与利用经济区区域规划: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经济协作区、闽粤赣边境经济协作区的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市域、县域、镇域的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革命老区发展规划、血吸虫病区发展规划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名著《禹贡》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其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华民族的栖居地划分成九个区域,古代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朴素的区域发展意图《周记·考工记》是以营国制度思想,以国建城,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城镇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田园阡陌的城邦国家构思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是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去分析城镇的密度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等因素考察了地区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二、区域规划的由来(国外)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三、国外的区域规划20世纪初期开始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区域规划,但区域规划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施行,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中国的区域规划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直到80年代才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得到蓬勃发展80年代我国区域规划工作有3个明显特点:①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②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③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一、区域规划的方法(一)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二)传统综合方法(三)比较法(四)数学模拟法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战略研究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第三节战略抉择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一)区域的地位(二)区域优势与劣势优势是相对而言,相对较而存在的一是:区内比较二是:区际比较(三)区域容量(四)创新活动创新活动具有生命周期荷兰经济学家冯·杜因认为创新与扩散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①介绍阶段②扩散阶段③成熟阶段④衰弱阶段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一)基本的战略思想①集中式发展②分散式发展③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中国的工业生产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地区、京广铁路沿线、陇海与兰新铁路沿线等四条轴线地带,形成“开”字形的空间分布形式第一节增长极理论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增长极”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现象(例如:上海、杭州、南京)佩鲁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重要)佩鲁的增长极概念的原始含义是模糊不清的(概念比较空虚),布德维尔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强调产业的部门联系,强调推动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佩鲁的增长极中“极”是指推动型的企业及与其相互依赖的产业部门,而不是地理空间中的“极”布德维尔(理论体:现在的城镇)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例:价格成本)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概念与推进型产业相关联”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P301根据佩鲁的看法,某区域一旦有了推动型的产业,那么它就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这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直接贡献。推动型产业启动其他产业发展,同时起到间接贡献。这种贡献主要是推动型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包括前向联系、后向联系、旁侧联系产生扩散效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总结:规模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称这种效应为连锁作用(注重GPN的增长)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①规模经济效应(说明经济要控制)②集聚经济效应扩散作用是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扩散作用能够发生时由于:(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2)极化中心经济“外溢”作用(3)政府调节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比较完整提出“核心—边缘”演变模式是美国区域发展规划专家弗里德曼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一)前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二)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一般在10%~25%(三)工业化成熟阶段又称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一般在25%~50%。核心区域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存在四个矛盾:①权利分配问题,核心区域是决定政治、经济的权力区域,绝大多数的政策、决定都由核心区域制定,然后才下达到边缘区域②资金流动,多数资金都流向核心区域③技术创新,几乎所有的大学、科研机构都集中在核心区域,因此创新都几乎由核心区域流向边缘区域④人口流动,劳动力一般都由边缘区域流向核心区域(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四种基本形态:离散形、集聚型、扩散形、均衡性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弗里德曼认为: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可分为两个区域类型:①核心区域②边缘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城市边缘化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三、点—轴开发模式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一、圈层结构的内涵二、圈层结构的基本形态(一)内圈层的特征:城市的核心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二)中间圈层的特征: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向农村的过渡地带,呈半城市,半乡村地带。(三)外圈层的特征: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第四节区域管治一、“管治”的涵义二、空间管治的概念空间管制是区域管制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他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前是区域现在是土地)三、空间管制规划的作用1)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控制、分配、流通的影
本文标题:城规整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2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