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培养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培养反思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郑真真古人云:“学贵自得”、“学贵有疑”。学习不主动,不反思,就很难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回顾我们以往学习数学,几乎都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得出一个标准答案为宗旨,至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根本谈不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健康向前发展。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反思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反思性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对于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反思性学习的“两个促进”。1、反思性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的归纳猜想、合理推理、演绎证明、空间想象等各种能力都包含有反思。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反思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对知识的认知。在数学交流活动中通过倾听、质疑、说理、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感受老师和同学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对数学问题的不同解题策略,找出自己或他人的思维偏差,改变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就会模仿他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猜想问题的最后结果。久而久之就培养和增强了学生思维灵活性、深刻性、敏锐性等优良品质。2、反思性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有时会动摇其信念,它对学习人生态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学生学习数学时总爱跃跃欲试、动手尝试,那么他将来就不会麻木不仁;学生学习数学时总是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忍受挫折,那么他将来就不会被动屈服于困难;学生学习数学时总是有个人的独特见解,那么他将来就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数学反思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学习中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成长,有着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不仅对学习有益,而且对他将来的人生态度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两大阵地”(一)立足课堂,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1、看课题反思,进行思维定向。新课之前,有必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思维定向。看到课题后,应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提问:“课题与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还能回忆起这些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吗?”“本节课我们会重点学习什么新的知识?”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学生一看到课题,立即会联想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圆柱体的认识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思考,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反思已学过的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迅速整理有关信息,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指向要学习的目的,明确了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一般来说,学生一看到课题总能想到些什么,只不过一开始学生的反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会渐渐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反思了。2、在“生长点”反思,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的生长点,许多新知都是在相应生长点上“生长”出来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经验,不仅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所形成的生活积累。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接触到的、体验到的,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宝贵资源,并深刻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相反要善于运用迁移规律,去发现它,挖掘它,激活它。利用迁移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新知学习。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先安排课前准备,让学生与家长去超市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将物品价格记录下来,买完后估计一下物品价格,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付钱,经过课前“热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3、在“关键处”反思,深化思维。新知的学习既需要结论,又需要过程。从“过程”到“结论”,学生还需要回味、比较、梳理和碰撞,即:他们先要回味探索新知的过程,初步联结、梳理活动经验,然后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共识,从而获得结论。显然,联结“过程”和“结论”的这一活动过程正是学生的反思过程。通过反思,学生才能将原来散乱的感性认识提升为整合的理性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而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这一关键点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反复验证与梳理,不同思维进行碰撞,最终得到共识,此过程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也是思维深化的过程。4、在课尾反思,省思得失。课尾反思感悟环节,对一堂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用短短的几分钟,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过程及运用的思想方法作一次梳理和反思,不仅可以巩固新知、新方法,且有助于提升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促进积极情感发展。案例:《观察物体》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师:同学们,你感觉这节课学得怎样?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又有哪些收获?生1:我记住了“盲人摸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物体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以偏概全。生2:我学会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从物体上面、下面、左侧、右侧依次观察,并进行对比,还简单的画下来,很快掌握了,学得很轻松、很有趣。生3:观察立体图形对我来说较困难,不过我会在课下多动手、多观察,像生2学习,画一画,提高观察能力。观察物体是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是进行空间与几何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认知以直观为主,这部分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简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总结观察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收尾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反思,让学生从动手操作、观察过程转入冷静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其他同学的头脑中都已经生成了基本方法。并且在与这三位同学交流结果的碰撞中已经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甚至想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二)课后延伸,强化反思性学习习惯1、写数学日记。在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今天,数学日记成了一种学生反思的好场所,学生把课堂的学习过程及作业中的错误等情况进行回顾评价、反思,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月进行了两次数学单元测验,我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意。在一单元的测验中,()÷5=5,我把除法看成乘法,结果算错了。还算错了一道计算题,有一道应用题不会,我想除了粗心外,我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老师教的方法。”“我在计算圆锥体积时,特别会忘记除以3,为什么呢?原来我在数学活动课上没有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动手操作,只是等着别人得出结论,今天我自己动手操作了一次,自己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终于知道为什么要除以3,这样一来,我就牢牢地记住了。看来,理清知识间的联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多么重要啊!”从这两篇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还是能比较理智地对自己学习的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方法进行反思。把写数学日记当成一种学习数学的反思活动,长期坚持地训练,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才会起点高、思路广,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就会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2.巧用错题记录本。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按题目的类别随时记录,并简单分析这些题目错误原因,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错误,我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全体同学“会诊”。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时遇到这样一道题: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用去18元钱,买科技书用去22元,用去多少钱?有些学生是这样做的:50-18-22=10(元)或50-(18+22)=10元。于是我要求学生把错误的做法写在记录本上让学生反思:这道题错了没有?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通过反思,很快得出由于受本单元学习连减应用题思维定势的影响,把问题“用去多少元”误审为“还剩多少元”。还要让学生及时反思一下,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以后解决问题要认真审题,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强调学生反思性学习,是强调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这是符合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形成是终生受益的,当一切行为源自内心的主动:主动的去想、去做,主动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的学习行为,就为自己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会学习,从而达到终生受用的目的。
本文标题:培养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2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