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富有新意的马原教改试题1(含答案要点)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本试题内容紧密同当时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考核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半开卷形式。出题主笔:杨教授一、简答每题7分,共21分。1、在积极活跃的外交舞台上,中国在很多利益冲突的项目中与对手取得了“双赢”,试用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指明其中哲学根据。利益冲突项目中的对手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1分二者的双赢主要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分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分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2分2、某私人企业年初投资生产,其中购买生产资料80万元,发给工人工资20万元,年末共卖出产品130万元,计算它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m’=m/v=(130-80-20)/20=150%4分p’=m/(c+v)=(130-80-20)/130=30/130=23%3分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然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还历经曲折,这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它总会受到对立面资本主义的顽强反抗。2分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2分第三,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正负效应不会使社会主义发展一帆风顺。1分第四,这种曲折性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发展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分二、辨析每题7分,共21分。1、先有桥的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桥,说明意识产生物质。错。意识产生物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意识是物质派生的;2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2分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进行思维的创造和指导实践进行物质活动的创造;本例所说的就是意识的这种能动性。3分2、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说明日心说只是相对真理,而日心说才是绝对真理。错。日心说被地心说所否定是真理对谬误的否定,相对真理不是谬误,和谬误有明确的界限;3分日心说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2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2分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决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错。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度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国家的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也缓解了对立阶级的矛盾。3分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一起的结合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发展。社会制度并没有改变。2分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或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2分。三、材料分析题共58分,以下各题回答要结合题中实例。分析题115分材料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材料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摘自十七大报告材料3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引自中国古代一种观点材料4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著作“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引自《三国演义》结尾诗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观点共同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什么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是什么?2、材料3和材料4共同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二者在哲学观点上又有何区别?3、材料3、材料4同材料1、材料2在社会历史观中代表了哪两种根本对立观点?划分这种对立观点的标准是什么?材料1和材料2观点共同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包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例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材料3和材料4共同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例如: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决定者是世界精神、世事的决定者是天数,都是认为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前者在哲学观点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决定者是主观思想感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决定者是既脱离客观物质又独立于主观世界的所谓“客观精神”。材料3、材料4同材料1、材料2在社会历史观中代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观点;划分这种对立观点的标准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分析题2分析本图,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从地球卫星到月球卫星的运动变化过程体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试结合图中实例说明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嫦娥一号卫星由于不同的飞行速度从地球卫星变为月球卫星的过程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都经历着量变和质变循环往复不断转化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规律。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基础。体现在卫星不断加速中从26小时环绕地球一圈到48小时环绕地球一圈,达到了第二宇宙速度,就脱离了地球引力,奔向了月球,成为了月球卫星。卫星速度是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嫦娥加速的量变不会仅是量变,他一定会引起状态和性质的根本性的变化,本例是地球卫星在加速中变为月球卫星。在性质基础上会发生新的量变。体现在地球卫星成为了月球卫星,会以新的速度距月球200公里旋转。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嫦娥一号由地球卫星到月球卫星的质变过程经历了26小时绕地球一周的同步轨道到48小时绕地球一周为脱离地球做准备的中间阶段的部分质变过程。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实践出真知。材料2知识学到手不能把它束之高阁,而应该运用它在社会实践中大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应该学习它、应用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材料3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材料5要完整全面地反映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经过思考加工,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波,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请回答:(1)材料1、2、3,分别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总体辩证关系如何(2)结合材料4、5说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3)结合材料1、2、3、4、5,指明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含哪两次能动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中包括哪两个认识阶段?分析题3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并提出了正确分析和解决好各种矛盾关系的要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结合上述实例说明(1)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和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指明文中所统筹的各对矛盾都包括着矛盾同一一性和斗争性的属性,并以一例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说明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内容。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具有的两重属性,并相互包含不可分离。方法论意义就是从同一中把握斗争,从斗争中把握同一。并从统筹各对关系总体和结合一例说明其意义。分析题4某钢铁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碳素钢为主的大公司。由于生产技术陈旧,管理不善,一些品种的碳素钢与同类厂家比较产量偏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造成连年亏损。2005年,经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并经过精简机构等措施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增加了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特殊品种的合金钢,填补了国家空白,因此扭亏增盈,产值和利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收入也随之有很大增加。试以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说明该企业扭亏增盈的原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原则。由于该企业技术对旧管理不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价值高于社会必要劳动和价值量,后由于改进技术管理,得以赢利,同时也体现价值规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其次,对于市场上紧缺的合金钢,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会高于价值,所以该企业得以赢利,这体现了价值规律对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上述企业采取的举措也体现了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者收入分配的作用。
本文标题:富有新意的马原教改试题1(含答案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5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