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中国发展进程新历史现象的思考
对中国发展进程新历史现象的思考2010年06月10日17:15:54来源:北京日报本文核心观点□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要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国际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因为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一种新的制度体制之上,发挥了巨大社会潜能的新的历史现象。□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较短时间内造就了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惠及全民;我国对基础设施、基础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和投入充分表明,改革、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和某些集团的利益,更不是西方式“选举秀”的口惠而实不至,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中国的发展实践使制度之争有了新定义,终结了“历史终结论”;判断一个制度是否有优势,关键是看这种制度能否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的发展及其成果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热议的现象。在中国迅猛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现象,与人们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完全不同,国内外有些人一时难于理解,他们常常孤立地对待经济数据,只看一些表面现象,由此生发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人不解,中国人均GDP仅有三千美元,为什么在国际上产生了世界大国甚至强国的影响。中国发展虽快,经济总量也不小,但也有一些人抱怨没有享受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成果。也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证明中国的制度优势。凡此种种,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国道路,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有必要对中国发展中形成的新的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一、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经济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到2008年经济总量达4.3万亿美元,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人均GDP达到3266美元,世界排名第104名。我国工农业产品生产得到飞跃性发展,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农业产品达200多种以上。尤其是钢产量突破五亿吨,超过全球十大钢产量国之总和,粮食产量以5.28万吨独占世界鳌头,几乎是名列世界第三、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的两倍、名列第五位的法国的六倍。发电量居第二位,煤炭产量几乎占世界的一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已提高到0.7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一,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外汇储备由长期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现在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大,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而且不少社会指标也位居世界前列,如中国的研发投入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明专利申请居世界第五,增长率居世界第一。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互联网用户国,第一大手机使用国,等等。在当今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信心仍不稳定,西方政治模式遭遇诸多问题、经济模式屡受诟病的形势下,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制度释放出的勃勃生机,成为近来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一些观察人士惊呼中国已是一个“头等强国”。在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中国已经具有影响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分量,并提出了G2的概念,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甚至提出了“中美国”(Chinamerica)的概念,意指“中美国战略共同体”。这些提法尽管我们不能认同,但它们至少反映了外界人士对中国的重视,反映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反过头来,再看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有的人均GDP虽然很高,却产生不了中国这么大的影响。比如德国,2007年人均GDP2.9万欧元,日本2008年人均GDP34023美元,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有的国家人均GDP达到七八千美元,却根本产生不了像中国在国际上那么大而深刻的影响力。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仅有3000多美元、国际排位在100名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却在世界上产生了世界大国甚至强国的影响,对此,很多人难以理解。经济总量很大、世界排名靠前而人均GDP却很靠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却有着世界强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集中在中国身上,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的“发展之谜”到底何在?我认为,要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国际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因为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一种新的制度体制之上,发挥了巨大社会潜能的新的历史现象。如果离开这一点,是很难找到解开中国“发展之谜”的钥匙的。这种新的制度发展优势,至少有三点表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因而有资本主义国家不可企及的社会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既尊重个人利益,又维护集体利益,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的先进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激励下,中国人民有共同的理想、追求,这就为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而对共同奋斗目标的认同和追求,形成了支撑国家发展的持续的精神动力。在近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可以使人们在利益关系的得失比较和现实矛盾的分析处置中分清主次,产生一种资本主义国家不可企及的凝聚力,它能够团结社会成员,凝结社会意志,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而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很高,但个人或利益集团各自强调自身利益,内部摩擦成本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意志的统一和凝聚力形成。因而,难以形成发展的持续爆发力。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有资本主义国家不可想象的对社会力量的调动能力、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下,政府、公民社会以及社会团体能够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党和政府能始终成为社会动员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不仅重视对个人积极性的发挥,而且重视对个人力量的整合。资本主义制度搞个人权利至上,这虽可能有利于个体的孤立发展,但作为一个整体,却难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积极性,又能充分将个人力量整合起来,能产生全社会的聚合效应;而且,社会主义制度重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对社会资源的使用和调动能力,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企及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度特色下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紧密型的社会结构,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松散型的社会结构,紧密型社会结构能够更好地将全体成员动员起来、调动起来,为共同的追求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聚沙成塔,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之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相对完善的政府体制,有其它制度不可比拟的政府效能。资本主义经济运行靠的是自由市场的机制,重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它不太重视甚至排斥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而中国的制度特色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同时,又重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力量,这比资本主义单靠“看不见的手”更有效能和制度优势。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威望高,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在二三十年内走完资本主义用了几百年才走过的发展道路,创造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实现了一种“爆炸式”增长,而且在这种巨变中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使那些“中国崩溃论”之类的预言成为笑柄。为什么别的国家做不到,而中国做到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历史现象。总的看,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是一种内生的制度优势。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多局限于政治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而很少从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方面去理解。中国这些年快速发展的实践表明,正是社会主义的体制与市场效能的结合,使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焕发出了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经济发展活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二、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较短时间内造就了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惠及全民尽管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多美元,经济总量也位居世界第三,但也有人抱怨尚未享受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成果。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弱势人群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从中国近年来城乡面貌发生的根本变化上看,世人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水平高于3000美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投入,多用于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建设,造福于全社会,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那时起就开始对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工程进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基础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在城市,从基础设施到公共设施,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这些都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是在一个人均GDP仅有3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享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其一,中国党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世所未有。以交通为例。目前,我国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已基本形成,不仅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到2008年,铁路营业里程达7.97万公里,动车组无论是设施还是技术,都已世界领先。公路里程达201万公里(不含村道),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总里程已达6.0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民用航空运输已开通1532条国际国内航线,T3航站楼建设,其体量之大、规模之宏伟、设计之精巧、技术之先进,都令世界惊叹。全国各城市机场基本都是近几年新建设施。再以邮电、通讯事业为例。目前,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已初步建成。电话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已达79.8万公里,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3亿,居世界第一位,宽带上网人数2.7亿人。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这些设施的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最好说明。其二,中国对基础工程进行了巨大投入,投资规模之大、数额之巨,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譬如,三峡工程这个在百年前近乎于“梦想”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当代中国建成了。三峡工程经过持续17年的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1800多亿元。再如,南水北调这一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经过多年的动议和论证,东线、中线一期工程截至2008年8月底,累计投资324.15亿元,沿线亿万群众从中受益。再如,西部大开发一些重大工程中,2000年2月启动的“西气东输”工程,投资规模达1400多亿元,“西电东送”工程自2001年到2010年项目总投资在5265亿元以上,工程量之大、同时开工的工程之多史无前例,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亦世所少见。另外,这些年,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高等教育、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领域都进行了巨额投入。如“十一五”提出并实施的“节能减排”工程,中国今明两年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投资需求超过400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投资需求超过5000亿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达4500亿元以上。国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基础工程的建设中最为典型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势,也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国家对基础设施、基础工程的巨大投入使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全体人
本文标题:对中国发展进程新历史现象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5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