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研究(上交)
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背景一:特殊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特教事业的发展,融合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特殊幼儿有了到普通教育机构就读的机会,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机构为他们提供的教育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特教工作者及家长对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学龄前特殊幼儿在有条件的幼儿园接受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学龄前阶段是特殊幼儿的康复和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如果能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效果会较好,也有助于特殊幼儿尽早康复,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随班就读的特殊幼儿数量在增加。如何为这些个体差异大的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还需要深入探讨并接受实践检验。背景二:园所持续发展需要分司厅幼儿园始建于1925年,至今已有84年的历史。现有8个教学班,240名幼儿。近年来,我园在东城区实施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背景下,提出了“为每个幼儿健康发展服务,为家长多元需求服务”的办园理念,坚持教育公平,向社区散居儿童、特殊幼儿敞开园门,探讨多种随班就读方法,实现了分司厅幼儿园的跨越式发展,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学前特殊幼儿教育示范基地。我园有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基础,在全市有一定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办园特色。为了使园所得到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背景三:随班就读的指导策略的深入研究2007年在我园成功的召开了北京市学前特殊幼儿随班就读工作暨北京市学前特殊幼儿教育示范基颁牌大会。我园的随班就读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探索随班就读工作经验,同年我园申报了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研究”,采取普特渗透、有机结合的原则;遵循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缺陷补偿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教育、医疗等多种手段使随班就读的幼儿在缺陷得到补偿的同时,在身心、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生活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这些工作思路是否可行,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园申请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学前特殊幼儿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研究”,旨在为特殊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力图通过多种随班就读的方式,改变残障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开展融合式教育的同时,尝试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的开展特殊教育。目前,我园共有特殊幼儿12名,其中自闭症患儿4名,脑损伤患儿5名,发育迟缓患儿2名,多动倾向患儿1名。他们在我园以不同的安置方式,和正常幼儿一起愉快的生活着。通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讨,探索出在普通幼儿园特殊幼儿的多种安置形式,以及在随班就读中对特殊幼儿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从而打造一支有一定特教知识的幼儿教师团队。二、理论依据融合教育: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以及残疾程度的不同,采取特殊教育形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融合教育目标,是让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促进特殊幼儿的康复,为其今后融入正常的生活奠定基础。全纳教育: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并为其提供适应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情况下,所有儿童应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全纳是一个过程,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学习、文化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来满足其需求的多样性,以便减少教育体制内和由教育体制引起的排斥现象。全纳意味着内容、方式、结构和战略的改革与变更。全纳教育是一个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作出选择和反应的整体过程,旨在为成功的学习和社会全纳创造条件,消除任何形式对儿童的分割。全纳教育以社会全纳为背景,是可持续的和合法化的,同时,全纳教育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目标1、根据特殊幼儿不同特点,采取适合的随班就读方式,促进特殊幼儿适应社会与发展。2、能够应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问题,研究适宜的解决策略。3、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观察力、个性化指导能力以及教育反思能力,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二)内容1、探索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途径与方法2、在随班就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一)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行动研究:随班就读教师教师针对各班随读幼儿的病情及发展现状开展研究,通过对随读幼儿家长的访谈;有针对性的施教过程;借助同伴资源加以引导等方式,使幼儿在参与生活活动、教育活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在随班就读活动中发展。观察法:通过观察特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表现,及违背常规的反常行为,对他们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分析,制定和调整教育方法,改善幼儿行为。个案研究:为每个特殊幼儿建立个人档案,通过测查、确立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制定可行性计划等,促进幼儿在园发展。(三)步骤本课题于2007年6月开始研究,于2010年4月结束。1、组织实施过程阶段园所层面班级层面教师层面起始阶段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1、确定研究重点,撰写开题报告。2、召开全园大会,解读开题报告。3、制定相关制度,确定各班接纳特殊儿童的数量。1、学习开题报告,领会课题的核心内容。2、根据班级接纳特殊幼儿的数量及残障程度,为随班就读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环境。1、进一步领会课题的核心内容,根据个人情况开展相关研究。2、对随班就读幼儿进行日常观察。执行阶段2008年1月1、定期开展研究与交流,随时积累经验。1、开展班级环境创设。2、建立特殊幼儿1、在日常工作中探索特殊幼儿随班就读方法。至2009年12月2、召开阶段性总结会,提升教育经验。3、聘请专家、参加市区培训,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导。成长档案。3、制定特殊幼儿发展计划。2、撰写专题总结。3、交流随班就读工作经验。4、撰写特殊幼儿观察记录。结束阶段2010年3月1、完成研究报告。2、编辑特教研究书目。3、组织展示活动整理特殊幼儿成长档案。完成个人专题论文。2、研究步骤起始阶段(2007.6——2007.12:学习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向。学习特教理论,理解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实质,根据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理论制定研究计划,成立研究小组,在研讨碰撞的过程中确立“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方式的研究”,撰写开题报告。研究阶段(2008.1——2009.12):开展行动研究,促进专业成长。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随班就读教育实践研究,探索为随班就读幼儿创设班级环境;研究随班就读幼儿的指导策略;尝试不同残障幼儿的安置方式;开展有效的家长工作。结题阶段(2010.1——2010.3):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办园品质。整理随班就读幼儿教育计划及个案案例;开展特教教具展评活动,召开结题大会,面向市、区展示研究成果。五、课题研究成果(一)根据特殊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采取适宜的安置方式我园是以普通幼儿为主体,兼顾特殊幼儿实施融合教育的幼教机构,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工作中我们本着既不能影响普通幼儿,又要促进特殊幼儿发展的原则,使特殊幼儿最大限度的与普通幼儿接触,实现融合教育的最大化效益。为此,我们根据特殊幼儿的差异,采取了多种随班就读方式,其中有完全随班就读、部分随班就读和资源教室随班就读,通过多种随班就读安置方式,促进特殊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1、完全随班就读,促使轻度智障幼儿尽早适应社会完全随班就读是指在一天中除个训时间外,其他日常活动都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游戏,成为班级的普通一员,他们是班级的在编儿童。一般轻度智障的幼儿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老师在设计每日计划时,要对这些幼儿有专门的施教内容。完全随班就读,为轻度智障幼儿尽早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他们在与普通幼儿游戏交往过程中,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模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普通幼儿在接纳特殊幼儿的过程中,学会了关爱与包容,学会了示范与带头。孩子们在一起没有歧视的言行,没有孤立的现象,有的是和谐宽松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特殊幼儿得到了最大的发展。2、部分随班就读,为中、重度智障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部分随班就读又分为“生活”随班就读,和“活动”随班就读,“生活”随班就读是指除集体活动外的其它环节,如:游戏、进餐、喝水等环节,与普通幼儿在一起,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感受普通班级环境,为他们进入完全随班就读做准备。例如,确诊为严重多动症者和中度智障的幼儿采取生活随班就读的方式。由于这样的幼儿智障程度较重,有时会影响到普通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采取生活活动随班就读,既为特殊需要幼儿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又不影响普通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也能使普通幼儿有机会关爱、帮助特殊幼儿,达到教育的双赢效果。“活动”随班就读有两种方式。其一,为听力障碍幼儿提供安静的学习场所,为他们学习语言、学习听得懂他人说话做准备。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先天失聪幼儿通过人工耳蜗,可以恢复听觉功能,但需要专业的训练。为了检验训练结果,我们每天为听力障碍儿童,提供20分钟普通班级活动,让他们与普通班级的幼儿一起学习。他们在学习语言时,需要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中,区别语音、理解语意。这种“上课”方式,既保证他们能够听懂教师和同伴的提问和回答,也增加了听力障碍幼儿与普通幼儿的交流。其二,增加中重度残障幼儿与普通幼儿的接触。中重度残障幼儿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身体或智力原因,影响到普通儿童的活动,为了增加他们与普通幼儿的接触,我们安排有组织的活动使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一起游戏,一起活动。加强交流与互动,促进特殊幼儿发展。部分随班就读不仅为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接触搭建了平台,同时也把特殊幼儿做为一种教育资源,使普通幼儿学会接纳包容特殊幼儿。如特殊幼儿桩桩在中班采取生活随班就读,随着他对班级环境的熟悉与适应,常常故意做出一些违规的行为,如扯掉教师创设的墙饰、经常将自己的鞋子,脱下向上抛等,以此引起教师关注。每当遇到这些问题,我都会与班上的老师进行沟通,利用我的所学,一起出谋划策,制定随班就读计划,共同处理孩子们出现的行为问题。3、资源教室随班就读,为幼儿康复训练提供保障资源教室随班就读是指幼儿在资源教室接受训练与康复,教师利用康复器械、专门的玩具材料以及个别训练等方式,使幼儿的某种机能得到改善和康复。在市区教委的支持帮助下,我园于2005年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资源教室。为幼儿准备的康复器械有十余种,认知、娱乐、角色等各类玩具百余件。为特殊幼儿康复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了使学前资源教室更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我们重视创设温馨、富有童趣的康复训练环境,增加幼儿训练的兴趣。同时注意环境的半开放性和半隐蔽性,既有相对安静、色彩淡雅的精细动作训练区,使孩子们感到很安全温馨,又有像大自然一样的感统运动区,每当孩子们大运动训练时,就会身临其境,有进入大森林的感觉,各种可爱的动物、卡通形象,好像在为他们呐喊助威,又像在与他们一起运动、游戏,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不断得到干预、矫正,在快乐的游戏中实现了康复训练的目的。拓展资源教室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广泛宣传融合教育,资源教室不仅为1-3岁幼儿提供活动场所,还吸纳社区散居特殊幼儿,让他们在资源教室接受训练。采取教师指导家长,家长训练孩子的方式,对特殊幼儿的肢体和心理进行训练与康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资源教室随班就读的过程中,这些特殊幼儿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语障幼儿在训练半年后,用嘶哑的声音叫出了“老师好”,孤独症幼儿有了拥抱老师情感动作,大运动障碍幼儿第一次学会小兔跳,随班就读加速了他们的发展,相信通过不同的随班就读方式,一定会促进特殊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二)创设适宜特殊幼儿发展的无障碍环境环境对幼儿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注重创设适宜特殊幼儿的无障碍环境。1、创设特殊幼儿熟悉、喜爱的班级环境,使他们成为班级一员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在创设班级环境时,我们本着既满足特殊幼儿当前发展需要,又促进他们长远发展的教育原则,在班级环境中既有他们参与活动的身影,又为他们留有展示的空间,使他们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在与班级环境相互作用的
本文标题: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研究(上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6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