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对成功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教育专题讲座)
万州区赶场中心小学教育理论专题学习讲座资料对成功教育有效性的思考主讲:万州区赶场中心小学任茂胜任何教育都充满着这样的价值期待——助人成功,都希望建立通向成功之路,无论它是什么层次的教育。但是教育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现实的教育往往在制造一批又一批的失败者。如何让教育真正助人成功?如何让学校杜绝制造失败者,避免不合格产品?如何破解教育的这个千年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成功教育的世界,感受成功教育的魅力。一、成功教育的几个信念记者采访成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教育家、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记者:刘校长您可能有很多身份,但这里我们更愿意叫您刘老师,因为只有真正的老师才能真切感受到教育,也才能真正地把握教育之蕴奥。您从事成功教育实践和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其中的苦与乐。伴随着对教育,特别是成功教育的研究,您的教育思想已经慢慢地丰富饱满起来,已经形成了一个涉及到整个教育方方面面的一个体系。今天可能难以在有限的时间让您完全展现成功教育的所有内容,当然也没有这样的必要,我们主要想了解成功教育所蕴含的精要。刘京海:关于成功教育已经出了很多研究成果,这里可以看看我们已经出的三本书:《刘京海成功教育随笔》、《刘京海教育思想研究》、《刘京海成功教育探索》,过几天上海要召开成功教育二十年纪念大会,也要出一本纪念文集,这都是对成功教育的总结。当然,教育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任何教育研究都可能有自己局限性,成功教育二十年的探索历程,我们也是在一路摸索中度过。我虽然不希望建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我们的探索必然会深入到理论需要触及的每一个角落,也必然会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思考。我相信任何教育理论都会对我们的探索有参照和启发,但任何理论都代替不了我们的探索,都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今天我希望能够回顾通过成功教育,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她,使得这个探索与实践不断地丰富发展。记者:通过对成功教育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了一些语录式的结论,这些语录内涵非常丰富,也极具有传播力,是成功教育的“魂”。所以,我们今天先尝试概括出您的成功教育语录,然后希望您能帮助我们理解,指点儿童成功教育的要义。我们研究发现,您的成功教育可能包含以下四个层面内容:一是学生观,特别是“差生”(学习困难学生)观,二是成功观,三是知识观,四是教育观,它们分别对应的语录有:差生不差;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有我才能忘我;知识是力量、同时也是负担,知识最小化、效用最大化;有梦——追梦——圆梦;家养——圈养——散养。等等。不知您是否同意我们的选择,是否还需要补充一些经典语录。刘京海:是的,我基本同意你的归纳,大致就这些,不过有的是还需认真推敲。目前,成功教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不是先建构出来的一个什么体系,而后进行实践的。这就是我与当前的某些改革不同之处,我认为教育改革的路径是从问题出发,而不是理论出发。理论可以走极端,但实践者必须要综合。我不是理论工作者,我不会在意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然随着问题的一个一个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或许我是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体系化”了的成功教育。二、差生不差记者:您的成功教育首先从是解决学习困难学生开始的,也就是贯称的“差生”问题。对待“差生”,您的态度很坚决,也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您的第一个语录——“差生不差”。既然是“差生”,为什么说不差?“差生”与优等生之间没有差异吗?差异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差异观、“差生”观?刘京海:我对所谓的差生有着非常深的情结,这个情结来自于我的个人经历,是我在成长过程中和早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一种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它潜藏在我的内心,时万州区赶场中心小学教育理论专题学习讲座资料时影响着我,促使我去解决“差生”问题。当今许多教师也有自己的教育情结,但这些情结所包含的东西是早期教育形成的,可惜我们的教师往往是把早期教育中的一些不良东西遗传下来,从而在复制教育中的不良惯习,这就是我们的“差生”始终不能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差生”情结包括两方面:第一,我的儿时的成长过程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个“差生”,我是“差生”中的成功者;或者说,我的成功是在许多人不看好情况下取得的,这埋下了我日后立志解决“差生”问题的根由。这个就不多说了。第二,最重要的是我的教育工作经历所积累的认识。我刚一从教的学校不仅是闸北的薄弱学校,而且还是“文革”的重灾区,派系斗争非常厉害,“差生”自然很多。当时我带着许多学生到郊区学农,同吃同住,关系甚笃,但就是学业不过关,且经常打架。这些孩子时而非常通情达理,往往说是看在刘老师(指我)面子上,就不打架了。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看待这些可爱又可气的“差生”。80年代,我来到了闸北八中,有件事情更深地刺痛了我。我的一个关系很好的学生,平时每个礼拜差不多都来看我,但突然一个月不来了。我问别人什么原因,得知他因为别人请他来参与打架,打死了一个人,且关键一刀就是他捅的,而被定律死罪。我特别震惊,更促使我从人性的另一面思考问题“差生”:我坚信那些打架的孩子们是好孩子,但由于他们在多数人眼中无疑都是“差生”,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人格上的扭曲,自暴自弃,从而放弃学业甚至参与打架斗殴。我感到这是教育的悲哀,我想,教育者虽然不能帮助那些所谓“差生”成为人们心目中成功人士,但最起码能够认为他/她不是个“坏人”。这是教育者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应该做到的啊。我想要建立正确的所谓“差生”观,我们必须要澄清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这个“差”字,第二,如何看待教育中的“差”,第三,如何寻找“差”背后的原因。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我们对“差生”就有一个公正的看法了。与多数人一样,学生发展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孩子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学习基础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有差异的,智力的表现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差异是学校教育中最正常的现象,不能正确对待差异的教师绝对不是好教师。而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往往只看到孩子眼前的学习成绩上,甚至只是分数上的差异,而忽视了分数背后的东西,分数能代表什么?能代表未来?能代表能力?能代表全部?这都是未必的。在闸北八中一次校庆的时候,来了很多校友,我曾经问过我们的教师,那些开着小车,看起来有一定社会成就的学生当年的学习情况。老师们回忆道,这些孩子多数当年的成绩都不好,甚至是“差生”。这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差生”中的差有很大问题,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拷问的不应该是“差生”本人,首先不应该过多地去责怪他们。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个孩子的“差”,或者“落后”?我想这个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家庭和这个社会。孩子们天生都是不差的,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制造了那么多“差生”。教育部有个调查统计,有7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学习失败。什么原因?难道不是这个不成功的教育制造的吗?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失败而制造的“差生”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可以说,我们无法把每个孩子都送到清华北大,但是我们的教育能够做到的是,让我们的孩子避免对自己形成“差生”的自我认识,更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这是我们教育能够做到的。“差生不差”是指,眼前的差未必代表今后的差,这方面差未必代表那方面差,学业的差未必代表能力上的差,表现出来的差未必意味着实际水平上的差;“差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潜能和可能性。这就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坚持的基本信念!三、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记者:要想成功,总离不开对成功的理解,以及对与成功相对应的概念——失败的理解。在一般意义上,成功就是功成名就了,而您的成功观的内涵就比这个大得多。为什么会对成功做出如此限定,是不是您这里的成功是打了折的成功,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功?这样界定成功与您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的命题关系如何?刘京海:“差生不差”这只是个教育信念,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创造成功。如何创造成功,我想首先要正确地理解成功,特别是要正确地理解教育意义上的成功。在社会学意义上,成功往往是由于某人占据了更加有利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从而有利于实现自我需要、价值、万州区赶场中心小学教育理论专题学习讲座资料目标、愿望。社会学意义上成功,往往伴随着许多荣誉、地位、名利等。但是我们所说的成功是教育意义上的成功,当然教育上的成功是通向社会成功的基石,现代社会尽管还有其他道路,但是一般来说,没有教育上的成功,必然会在未来的社会成功道路上增添许多障碍。教育意义上成功的核心不只是知识的获得,而在于能力的提高,更在于人格的完善,而人格的意义比知识不知要大多少。因为人格不仅是一个人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包括获得知识在内的任何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知识有限可能没有大的问题,但如果人格有缺陷,很可能就是一个废物。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成功教育也就可以认为通过帮助学生提高成功机会,获得良好自我认知,树立自信心,从而建立一个良好学习者的人格基础,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提高。理解了教育上的成功意义,便可以很好地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这个命题了。我们研究发现,“差生”的最基本原因是学习积极性差和自我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而其中的根本原因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造成的。要注意我所说的是“反复失败”,因为失败是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难以避免的,但反复失败就必然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定位——“失败感”和自我认定——“失败者”,当一个学生一旦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之后,自然失去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中国有句古话,叫“破罐子破摔”,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个“破罐子”,那就意味着它就不值钱,不值钱就没有用,就可以“破摔”;如果要认为自己是个“好罐子”,是个价值千金的青花瓷“罐子”,怎么可能会“破摔”呢?所以,提高学生的成功机会,建立成功感,增加学习信心和动力,改善自我认知,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这就是我们成功教育的基本思路。我们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先是通过“低、小、多、快”(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然后逐步放手到尝试成功,最终实现自我成功。当然,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成功教育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因此要重视失败所起到的积极意义,防止学生的“成功依赖”。但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成功总体上大于失败,失败是成功过程中的失败,失败必须是通向成功的。所以说,成功教育涵义是指通向成功的教育,而不是保证成功的教育。四、有我才能忘我记者:您的研究中非常重视自我概念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看来二者是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成功才能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反过来,也只有树立了良好的自我概念,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格,最终才能更好地学习。而“差生”恰恰相反,自我概念一般是“低人一等”的、自卑的,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如缺乏清晰的“我”的意识,整天浑浑噩噩。所以,从成功、人格等因素出发,您又发现“我”的意义,提出了“有我才能忘我”这个教育命题。如何理解这个命题的涵义?刘京海: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没有一个良好的自我定位是不行的,教育中必须强调“我”的存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先有了我,才能有一切,失去了我,便失去了一切。西方人过于强调自我,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甚至认为上帝都死了,这是不对的;但中国人过于强调他人与集体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从而失去了自我,这又走到了另一极端。“我”的概念是人格教育具体化的产物,中国目前的教育可悲之处在于,通过我们的教育形成了大量的“差生”,其实就是制造了大量的消极自我情绪和自我概念的“失败者”。失去了“我”,如何能认清“他者”;没有“我”怎么能够让他/她忘我地奉献呢?我曾经有这样的质疑,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制造了那么多没有“我”的“失败者”,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厌其烦地让这些“失败者”要学会爱国,这不是一个令人可笑的事情吗?那么多“失败者”所爱的国岂不是一个失败之国吗?小我(也就是有我)、大我、忘我、无我,这是一个自然过程,顺序颠倒不得,教育者当需注意。当然,“我”到了绝对的程度便会膨胀,便会有问题,那是如何教育孩子“有我”之后的问题,有了“我
本文标题:对成功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教育专题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62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