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对高三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对高三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及培养的研究(付永超,锡林浩特六中体育组)摘要:所谓自控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对引起自己心理反应而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支配和控制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能力[1]。特别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心理训练和调整显得更为重要。论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高三年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应对策略,为培养学生心理自控能力、调整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心理自控、焦虑、情绪调控一前沿高三是高中的关键时期,称之为“总复习阶段”,也是提高成绩、学生调整情绪和形成良好考前状态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高三学生的压力比较大,再加上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和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2]。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不仅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而且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高三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解决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控能力,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二引起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分析1主观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可知,主观原因是引起高三学生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心理变化又是影响学生考前和考中状态的关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的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中的心态,其次是考前的心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因此,如何协调学生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不良心理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在协调中,学生是主体者,老师是主导者,家长是串联者。作为主体的学生,首先要学习一些测试心理的方法;其次是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第三是学会倾听和总结。引起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因素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归因、兴趣、顾虑、注意与表现、动机、定位和心境状态与表现等[3],不同主观原因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表1产生不良心理因素的主观原因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主观原因中,归因占比例最大,说明高三学生存在着归因偏差的问题。归因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大多数学生将自己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纳入到外部归因,而忽视了内部归因。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适当的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随时开放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讲座或者主题班会、活动等。其次是学习兴趣,这点和学生的性格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性格一般很难改变,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继而培养学习兴趣。第三是顾虑,这源于学生对学业的顾虑和考试的顾虑。第四是心境状态,心境状态是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或感觉的状态,与学生的成就水平、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图1则很好的诠释了心境状态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五是动机,即学生学习和做事的最初动因,这个要主观分类归因兴趣顾虑心境状态动机定位注意其他%30.522.012.412.111.65.24.32.9排名12345678靠学生自己掌控。第六是定位,指学生给自己在学习和考试中要达到的高度或者对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当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七是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4]。学生的注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选择、强度和资源的局限性等,并且注意不集中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第八是其他主观原因,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必须处理好由于主观原因,产生的心理影响,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图1心境状态与学生成就水平的冰山剖面图2客观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客观原因虽然不是引起高三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因素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一定的影响[5]。影响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人际关系的变化,主要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心理变化[6]。前面讲到老师是主导者,家长是串联者,而同学是最好的倾听者和建议者。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者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的向导,能促进学生改变不良心理。串联者也是很重要的,不但要串联学生与社会、学校,还要串联学生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因此,家长应做好串联者,给学生主观判断产生积极的作用。同学之间的接触比较多,因此,同学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每名学生都要学会发现,学会沟通,特别是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好恋爱的问题。⑵测试分数变化的反馈,引起心理变化。由于每次测试学生都处于紧张的状态,比较重视分数,因此考后分数的变化,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心理变化又会反馈到比分的变化。因此,心理变化引起分数大起大落的情况屡见不鲜。⑶对某种授课方式的长期疲劳效应,引起心理变化。长期被一种授课方式左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听觉疲劳到视觉疲劳,从感官的疲劳到思维疲劳,这些都会引起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因此,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加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体会到考试的乐趣,时刻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⑷测试频率过高,引起心理变化。高三原本是一个复习、测试、纠错、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其中复习占很大的比列,巩固和提高也是相对比较重要的程序。此时,安排过多的测试,容易使高度紧张的学生身心疲惫,产生对考试恐惧的心理,当然适当的测试也是必要的。三不同时间段高三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表现及改良方法将整个高三分为三个阶段来描述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具体性,能很好的剖析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理表现,以便老师“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表现,判断0306090紧张抑郁愤怒精力疲劳慌乱自尊其产生的心理,以便早预防早矫正。1心理产生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多发生在9月到12月份之间。刚刚步入高三的学生,多数在心理上还没有上升到紧迫感的层次,思维上比较松懈,这个阶段也是恋爱多发的时段。进入中考测试后,学生的紧迫感会慢慢增加,焦虑情绪初步显露,开始重视新一轮的复习和总结。这个时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变化,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组织一次“备战高考,做好准备”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们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从心理和认知上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并在恰当的时候找个别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谈话。2心理产生的泛化阶段这个阶段多发生在1月到4月份之间,也是学生心理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特别是2月份后伴随着考试的增多,时间的缩短,多数学生感受到了紧迫性。这个阶段,学生已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高考上,可紧张的学习气氛和过多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现象。此时,若老师和学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容易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还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深陷恋爱中,影响其情绪和心理。这个阶段,老师要多观察多发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分清主次,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也可以通过缓解家庭带来的压力,组织集体的班级活动增加学生的团队凝聚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3心理产生的巩固阶段这个阶段多发生在4月到6月份之间,此时距离高考近在咫尺,如何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显得非常主要。经过多次复习,学生已感觉到身心疲惫,情绪变的极不稳定,注意力分散等。此时,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产生适当的焦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形成稳固的心理特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面对高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如图2,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即“倒U曲线”定律[7]。同样适用于学生的焦虑水平和考试成绩的关系,如图3,学生的焦虑属于个体因素,受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个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达到适当的焦虑状态。图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示意图动机水平图3焦虑水平与考试表现的关系最佳水平困难或复杂的任务难度适中的任务容易或简单的任务效率高低四心理的控制和培养1从学生本身来说⑴自我意识的控制,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如果学生有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考试中充分发挥积极主观的能动作用,很快意识到不良心理和刺激,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克制,进行自我监督。⑵培养坚强的意志,这是自我控制最主要的保证。意志是坚持目的在行动中克服内外障碍的心理活动过程。自控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任何有意识的心理活动都伴随意志努力增强而增强,这是许多优秀学生的亲身体验。⑶自身的心理调节。通过自身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应去改善或控制另一些不良的反应,主要靠注意力的转移、自我放松、调整呼吸等来调节,也可以和同学交流、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进行放松。⑷端正态度,正确面对压力。无论高三哪个阶段,学生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清楚的意识到,要想战胜压力,须从以下三点做起:一是要摆脱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建立起积极正确的思维定势;二是转换角度看问题,把积极的一面纳入自己的思想中。记住压力过大或过小都是不利的,只有适度把握压力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⑸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时间。拥有良好的身体,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高考。对于时间要灵活管理,根据复习任务制订严格的作息时间,并形成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入高考时间节奏。因此,学生要牢记,在高三复习的紧要关头,身体是基础,心理是保证,时间是条件,只有合理运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⑹熟悉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科学合理的进行复习。记忆和复习一样,都分主次,对于重点内容要加强记忆,相反则适可而止。学会灵活并理解记忆,避免机械记忆,记忆要从多通道入手,及时复习,从遗忘曲线如图4找窍门。图4遗忘曲线图高难度中难度低难度考试成绩焦虑水平低高高⑺学会掌握自己的心理规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每个人的心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测试系统或者心理测试方法,掌握自己心理变化的规律,并制定出合理的缓解心理压力的办法,以便在心理最佳期高效复习,在心理低谷期实施调整。⑻学生要懂得归因,当发现知识不牢固时应知道是外部归因所致,发现自己不够努力是应知道是内部归因所致,通过努力进行改观。2从周边的环境来说⑴学校要完善心理辅导系统,时刻为学生做好心理测试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减少学科测试的频率。在最后时段,应组织与高考场景类似的模拟考试,让学生适应高考气氛,对于考试学校要有清醒的认识,为了调整状态而不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⑵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同事,掌握更多的心理测试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纳并视自己为“协作者”[8]。⑶家长要对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不能一味的要求而不顾他们的想法。使学生感觉到家是可以依托的“港湾”,家人的作为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影响。⑷正确的面对学生的“高原现象”。这是高考复习中,许多同学都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后,成绩就忽高忽低,沉浮不定的现象。⑸进行模拟心理训练。所谓模拟心理训练,是指由负责人负有意识地组织练习性训练,从中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如有意识地安排测试并公布分数,使学生能感到情绪的变化,学会自己控制情绪,也可班级内设置紧张或者激进的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复习中。总之,模拟心理训练中负责人要有意识的控制某些条件,或者增强某些条件来引起学生情绪变化,并激发学生的唤醒状态,教他们进行情绪自我调节的心理训练方法。五结论和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三学生存在着三种变化,心理上的孤独感增强、性格上趋于沉稳和压力下容易产生过度焦虑[7]。具体表现为焦虑过度、心理压力大、顾虑泛滥、情绪变化幅度大、人际交往单一、自信心波动强烈等,这些都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考试,形成自卑或者自傲的心理,甚至产生轻度抑郁的现象。针对这些变化,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争取使每一位高三的学生懂得在复习中进行心理培养,考前进行心理调整,考中灵活应付心理变化和考后积极进行心理总结及完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改观,乐于提高的心理特点,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学会自我控制心理和培养,使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点,顺利完成高考。参考文献[1]章光志.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徐胜三.中学生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07[3]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
本文标题:对高三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6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