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与疾病预防试题与答案(最新最全)
1、试述疾病的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1)某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肿瘤;(3)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4)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5)精神和行为障碍;(6)神经系统疾病;(7)眼和附器疾病;(8)耳和乳突疾病;(9)循环系统疾病;(10)呼吸系统疾病;(11)消化系统疾病;(12)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3)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5)妊娠、分娩和产褥期;(16)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7)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18)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19)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0)疾病和死亡的外因;(21)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2、简述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①神经机制:病因通过直接损害神经系统,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组织器官功能代谢改变而致病,称为神经机制。②体液机制:病因引起体液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障碍,最后造成内环境紊乱而致病,称为体液机制。③细胞机制: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引起细胞自稳调节紊乱,称之细胞机制。④分子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蛋白质和酶受损所致的疾病。3、什么是群体预防?重点人群的预防策略包括哪些?(1)群体预防:疾病预防的一种策略,与个体预防相对应,简称“群防”。群体预防(colonyprevention)是指包括健康人在内的整个人群的疾病预防。主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潜在危险因素等方式,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2)重点人群包括青少年人群和高危人群,其预防策略包括:①初级预防:初级预防是指控制或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健康。包括3项主要内容:a)针对环境的措施,主要是控制和减少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如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普及卫生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开展健康教育等。b)针对机体的措施,进行预防接种,增强人群的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作好婚前检查,预防遗传性疾病,开展妇幼儿童保健、中老年保健。纠正偏离行为,如吸烟、酗酒、性淫乱及吸毒等。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c)针对社会的措施,制定工业及生活环境标准、卫生立法。如以法律形式制定禁烟法规,限制香烟焦油含量,提高烟税等。完善医疗保健制度,是居民获得更多的卫生服务机会。②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即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传染病包括早隔离、早报告),就是在发病前期或发病的较早阶段把病人检查出来给予治疗,及时处理疾病的早期症状,阻断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二级预防的基本内容:a)性病的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致病作用长期作用的结果。通过普查、重点筛查或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慢性病临床前期患者。为此,必须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应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装备先进的检查设备,及时制定防治方案,以便及时治疗早期发现的患者,防止和减少严重病人。例如通过高血压的测量和小范围高胆固醇水平测定的方法,筛查循环系统疾病,预防脑卒中和心脏病的发生。b)传染病的预防,对传染病人也要实现“三早”,因早期发现才能使病人及早得到隔离和治疗,减少周围人受到感染的可能性,确诊后应迅速按《传染病防治法》做好疫情报告。c)对公害病和职业病的预防,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要实行经常性卫生监测与监督,及早发现公害病和职业病,及时提出改善环境条件的卫生要求和措施。③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病的患者进行适当、有效的处理,加速康复(包括心理和生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因病致残。这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负担、延长健康期望寿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医疗服务是实现三级预防的基础。避免因病致残可使病人尚存一定的劳动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残疾者应进行康复治疗,例如通过理疗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通过训练,使患者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对慢性病人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达到心理康复。三级预防需要建立专科门诊或医院,建立家庭病床,同时也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让病人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康复医疗的指导,促使患者躯体,功能和心理的早日康复,争取病而不残、残而不废。4、简述健康的定义和具体标准是什么?答:健康的定义是:生理、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生病。健康的具体标准有如下十条:(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出血而颜色正常。(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增进健康的途径:改善遗传素质,提倡优生优育;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5、简述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答:(1)消化系统(alimentarysystem)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①消化管(alimentarycanal)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其各部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部分管道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②消化腺(alimentarygland)按体积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所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腔内,如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如唇腺、颊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基本功能:摄取食物,进行物理和化学性消化,经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行吸收,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6、简述亚健康的定义和表现。(1)亚健康的定义: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躯体方面可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7、什么是疾病病因?举例说明病因三要素及相互关系。答:在某人群中,当其它因素不变时,某因素增加或减少,使某病发生几率也增加或减少,则该因素可以被认为是该疾病的病因。病因三要素是指:宿主、病因和环境。8、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答: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占输血后肝炎的70%。此外,针刺、滥用注射药物、纹身和创伤性美容、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唾液、飞沫、接吻和性接触等水平传播,也是引起丙型肝炎的可能原因。感染丙肝后,和乙肝感染一样容易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由于丙型肝炎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常规体检中又没有丙肝筛查项目,因此导致丙肝漏查的患者很多,很多患者往往到病情恶化到肝硬化时才发现。预防措施:(1)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2)大力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可大大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4)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纹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5)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6)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避免母乳喂养。(7)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丙肝。9、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药物效应因素1、机体方面1)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小儿、老人、妇女)、精神因素、营养状态、昼夜节律、体温、血压、激素分泌,酶的活性等。2)病理状态,病因素、机能状态、肝肾功能。遗传因素,谢酶异常。3)个体差异:高敏性、过敏反应、耐受性2.药物方面,药物剂量,剂型,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给药方法(时间、次数)。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药物引起的病态习惯性、精神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成瘾性)。增敏性及撤药症状: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增强,突然停药,可产生撤药症状。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能产生原有的药效。快速耐受性,短期内产生耐受性。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依赖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依赖,包括精神上的依赖(习惯性)和躯体性依赖(也称成瘾性,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产生戒断现象)10、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艾滋病的传播途经1、性接触传染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2、血液传播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3、母婴传播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11、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怎样预防?答: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鼠类带毒传播,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吸入感染、螨虫传播、垂直传播。预防:消除传染源,即灭鼠;阻断传播途径,首先要防止病从口入;保护健康人群,注射疫苗。12、常见的癌前疾病及病变有哪几种?答:几种常见的癌前疾病: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恶性贫血食管癌:食管上皮细胞增生,主要表现①下咽食物时有迟缓、滞留或轻微梗噎感,②吞咽时食管内或胸骨后有疼痛感,③食管内异物感。肝癌:慢性迁延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结核、矽肺、尘肺乳腺癌:乳腺的囊腺病、乳头状瘤、纤维瘤宫颈癌:宫颈中、重度糜烂、宫颈息肉(特别是多发性、反复发作的息肉)、宫颈湿疣病变、宫颈白色病变等。肠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癌症家庭综合征、大肠腺瘤、便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皮肤粘膜白斑、皮肤角化症、慢性溃疡、瘘管、黑痣,尖锐湿疣,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撕裂、息肉,乳腺囊性增生(纤维囊性乳腺病),萎缩性胃炎;胃肠道
本文标题:基础医学与疾病预防试题与答案(最新最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9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