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研究
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研究孙德林谭鑫关婧黄源通(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全方面创新。本文在分析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架。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人才培养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培养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将是高校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使命。关键词: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创业教育1前言`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计划在2007年到2010年,建立5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鼓励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全方面创新。2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何谓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他在阐述“全面”这个概念时,提到了两层意思: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和人的能力的全面性,这对我们构建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把握“专”与“通”的关系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论基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强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又提出了“又红又专”的口号以及“三好”学生的标准,这些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当今世界技术科学革命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构建新形势下的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江泽民从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实质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人才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决定性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纲要》中明确提到“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他认为现代人最主要的是必须努力具备开放的心理取向、积极的主体意识、丰富的知识技能、强烈的民主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素质教育理论。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论包含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怎样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这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实施问题,关键是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根据人才素质具有发展实践性的特点,改变只重书本、鄙薄实践技能的状况,注意加强实践训练;第二,根据人才素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应注意营造全面素质养成环境(如教育教学环境、校园环境等),加速素质发展过程;第三,对个体而言,知识、能力、素质是浑然一体的,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正确处理知识、智能、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培养既有高科学技术,又有高文化素质的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3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构建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科学的措施,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在高校要建立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相互合作、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时,都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的位置来考虑。协调性原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和教学环境相互适应、谐和发展,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抓好专业设置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非教学培养途径等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才培养系统。在构建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从模式组成的各个方面全局考虑、协同发展,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超前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必须有超前意识。否则,人才的培养收不到好的效果。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体现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仅从某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较高而忽视对原有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的话,那么,这一模式的不适应性将随着转型期的结束凸显出来。因此,构建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发展的眼光,超前预测未来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人才模式的完善。社会需求原则。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高校必须面对社会、面向实际,培养出有明显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及开拓性的人才。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措施时,必须正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及规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4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两方面的问题,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根据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特点,构建“宽、厚、多、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宽”就是宽口径,指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的特点;“厚”就是厚基础,指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基础和扎实的基本技能;“多”就是多方向,指要涉足两个或多个专业、学科,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多种工作;“高”就是高素质,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境界的思想道德、高智能、高稳定能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身体素质。这一培养模式的实现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各要素来完成,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灵活的教学组织,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等。4.1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要打破传统专业设置的弊端,拓宽专业口径,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加强提高学生信息化技能,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创业本领的培养。围绕如何科学地划分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如何科学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智能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设置。更新学科观念。高等教育要树立起新的“学科观”,即要实现从原来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到对学生进行整体化知识教育的转变,做到各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整体综合。为此,高校需改变过去那种学科间界限分明,缺乏交流与融合的状况。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和深化,扶持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并不断加强职业调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拓宽专业口径。宽口径专业,是指它的主干学科及业务覆盖范围较宽,主要反映在基础厚实和知识面宽广上。在现有的专业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培养内容,调整归并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使一个专业具有两个以上的主干学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学科交叉点上设置新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多重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本科专业由671种减至249种,调整幅度为50.6%。宽口径的专业设置是培养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途径。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高校是办学活动的主体,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自主设置专业,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强自身办学活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其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到政府和学校相互结合的切入点,:既要给高校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又不能忽视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4.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对专业的直接界定。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是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的统一,学生技能培养与素质全面提高的统一。因此,建立基础化的、结构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化。课程体系基础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需要。课程改革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课程的分量,加强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教育。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总结说:“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的高度。”可见,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不仅决定人才的成功与否,而且还决定人才发展的高度。结构化。课程结构化就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中介,以各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为节点,使各学科成为一个结构性关系的网络。课程结构化强调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左右协调和沟通(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中心,辅以相关、相邻专业课程,形成整体化、系统化、新型化的综合课程。)以及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连贯和衔接(在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在多学科的知识相互交融下形成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一体化。一体化指的是将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融为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建立在按照学科大类招生、统一基础课平台上的课程结构模式,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课程结构设置不但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结构关系,更应该从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考虑各课程要素之间的横向结构关系(见表1)。表1知识模块与教学模块对应表知识模块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毕业实习与设计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科基础模块本学科基础一级学科基础模块综合设计二级学科基础模块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跨学科相关学科基础模块普通教育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模块社会调查自然科学基础模块实验、实习工具性学科基础上机训练听力训练军事与体育学科基础军事训练体育训练4.3师资队伍面对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高校应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基础,强化责任、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骨干群体优势强的教师队伍。第一,转变观念,树立高校教师新型的人才培养观;第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第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第四,强化教师主体意识。4.4教学计划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可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修养)和专业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修养,并根据自己的选择拓展相关学科知识面)。同时,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是跨两个专业学习,根据开始学习第二专业的时间不同,可将教学计划分为串联式教学计划和并联式教学计划。并联式教学计划。一般在本科二年级末,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适应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今后的学习和自身发展的考虑,采取辅修或是直接攻读的方式进行另一专业的学习。串联式教学计划。学生利用四年时间系统、完整地学完一个专业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倾向,选择攻读第二个专业,一般学制为两年。4.5教学过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把最基础的并且在今后工作中仍然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去掉陈旧、重复、次要的教学内容,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以外的有关基础知识。同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广泛涉猎,使其不局限于学校所开课程的学习,并“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着重培
本文标题: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1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