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理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是(A)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6、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来源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9、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基本实践活动形式的是(D)A.社会政治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科学文化实践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活动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来源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来源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C)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B)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3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来源(C)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来源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B)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吗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41、认识的主体是指(B)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42、认识的客体是指(D)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43、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4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4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B)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46、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A)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4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4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4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5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D)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51、“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A)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52、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D)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5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B)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5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D)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55、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B)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56、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57、理性认知的特点是(C)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5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5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6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D)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61、在实践中,(A)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A.真理B.实践C.创新D.自由6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6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C)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6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65、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D)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66、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D)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6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C)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68、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
本文标题:哲学原理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2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