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哲哲导导复复习习笔笔记记Pt.1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5题)1、Q:什么是哲学问题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版3)A:特点:(1)边缘问题与人的生存本然状态息息相关,但以现有方式解决不了。哲学对其作“合理探讨”,处于“知与不知之间,概念化与非概念化之间”,意图领会边缘问题,触动人生与世界意义的发生机制。(2)“合理探讨”区别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与宗教。宗教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虚幻认识,意图建立一种对崇高的崇拜与追逐,激发人的宗教热情,从而用宗教形象或故事去解释无能为力的边缘问题。但哲学侧重于自身的静观与思考,以思辨的方式去追求真理,探讨边缘问题,试图解释问题。(3)科学(一般意义上)研究客观实在的规律,研究方式是针对性的,对象化且量化的;科学不研究世界最本质、最边缘的问题,它只关心可被事实检验的客观实在及理性构想,科学是可证伪的。而哲学关注最本质最根源的问题,从根本意义上无法对象化、量化。柏拉图说:“一切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可称为哲学家。”例子:略2、Q: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A:西方早期哲學傢深受數學影響,尋求形式上的“什麽”。關心自然問題,認爲本源是“水”、“火”、“氣”、“土”“原子”等。採取對象化的態度。推崇理性和原則。如畢達哥拉學派、愛利亞學派、伊奧尼亞學派蘇格拉底並不是典型的西方哲學傢。認爲智慧不可能被人所獲得,人只能夠愛真理,強調無知之知,推崇理性。主要關注實際問題,如:人的德性。不關心自然而關心人事。認爲哲學傢的使命是保持城邦的正義。3、Q: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A:孔子:不直接講出來,而是委婉的表達。(我慾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車之深切著明)在學藝中得到本身的意義機制。不得志不影響人生快樂“孔顏之樂”。對音樂重視。理論活動達到一切依賴情景而發活,像禮樂一樣引起迴旋,而非形而上學。4、Q: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版2)A:相同:(1)都关心终极边缘问题,以各自的方式寻求解决。(2)都有不同寻常之处,哲人采用游学方式,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终极根源。(3)都找到了使意义发散的机制,有技艺来提供思考的机制。不同:(1)西方追求真实(终极实在)是什么;东方更关心人生和世界交织的不同状态,印度侧重于人生的意义,中国侧重于如何理解生命自身的意义。(2)东方哲人认为终极实在不能作为对象来把握,印度认为追求真理的方式要特殊化;西方认为终极实在可以描述,概念化、对象化。(3)东方的思想用同种文字来传承;西方则不是。5、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A:哲学是对边缘问题的合理探讨。中西印哲学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与三者所遇到的不同的边缘情境相关。中国哲学所处的边缘情境在于不断变易的世界,因此“时”成为了重要的方法与中心的思考。西方哲学所困惑在于“什么才是不变的本源”(存在者)因此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等都首先思考真实存在的终极实在。印度哲学普遍拥有“苦”的思想,如何获得解脱是他们考虑的问题。因此,三者所遇到的不同的边缘情景是三者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Pt.2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7题)1、Q:试述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芝诺对于终极实在的看法,以及三者的关系(版2)A:毕达哥拉斯派:数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数本身具有不变性、确定性、规定性。通过“数”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虚幻、克服虚幻,从而达到真实(终极实在)。巴门尼德:认为终极实在是唯一的“存在”。(1)“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的实在,用数字表现是“1”,它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2)有三个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不动、可以被思想被表述。(3)在语言中找到能代表“1”的词,即“是”“存在”,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有独特的靠近数学的确定性特点。(4)“2”代表不确定和现象。芝诺:否定运动和多,把任何一段距离分割为无限多的点。为维护巴门尼德的观点而采取了极端化的做法。三者之间的关系:(1)巴门尼德在毕达哥拉斯处继承了部分观点,将毕的数是万物本原的观点转换为是(存在),寻求与“存在”观与“数”的统一;但也有不同之处,毕承认多,并认为多中含一,但巴门尼德认为“唯一不二”。(2)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接受巴门尼德的观点,并为了捍卫巴的观点否定一切运动和“多”采取了矫枉过正的做法。2、Q:柏拉图的终极实在观。(版2)A:柏拉图将毕达哥拉斯与巴门尼德的思想结合,发展出理式论,认为终极实在的根源是理式。理式是一类事物所依靠的“唯一存在”,是每类存在者中唯一真实的东西。理式具有如下特点:(1)理式是永恒的、不朽的。(2)理式是事物的唯一、纯粹的本性,是一类事物中唯一真实的东西。(3)理式具有客观的确定性,是超感觉、超实在、超主观的。(4)理式是一类事物中的第一原因,具体事物能被认识是因为它分享了理式,即存在的源头性。3、Q:《周易》对终极实在的看法是什么?(版2)A:1、《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原理“------”和“——”以及它们的组合排列(特定的数量关系)来解释世界的发生和种种现象。2、“-------”和“——”不指实体,在原理上对立,构成“对立”的结构,制出万千变化,事物之所以变化发展,是因为阴阳、刚柔这些对立的力量相互摩擦推动的结果。3、“变易”是最根本的道理,阴阳相交处最可变。包含“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4、阴、阳缺一不可,互相依存。4、Q:老庄(可参比《管子》)的终极实在观。(版2)A: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于天地而存在。2.“道”无形无影,“恍惚”而不可捉摸,本质是“冲”,“虚”,像水一般柔弱。3.“道”由变动构成,万物包含阴阳对立,而在冲虚之中得到了统一。但道本身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不停循环运行,永远不会改变。道驾乘变化。4.“道”是能理解变化,感受变化的意义机制,体现于万事万物中,一切事物中均有道。5.“道”不可被对象化描述,无定义。5、Q:古印度《奥义书》中的终极实在观的基本特点何在?(版2)A:1、“奥义”是与老师坐的近的意思,《奥义书》中整个世界的根本就是“梵”,世界是没有名相的“梵”被人加上名相后的表现,任何一种有名相的存在者都注定被变化的大潮所摧毁,而梵本身不毁不灭。梵不是可对象化的东西,但却是所有东西的本原。2、在心灵现象之后有一个本原,阿特曼即大我,“大我”不是经验自我也不是唯理论的经验主体,阿特曼无所谓变化,超名绝相,不能被逻辑推出也不能被主词指称,只能在人的无对象的纯意识中闪现,而纯意识是非对象化的意识。3、在阿特曼和梵是否同一的问题上,有双实在论,如数论派。但是《奥义书》的正宗认为,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只要追的深,追到的都是本原,就都是终极实在。6、Q: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认为这世界的实在是什么样子的?(版3)A:1、缘起。佛教中讲的“缘起”指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没有一个实体掌控。“缘起”中蕴含着“无常”“无我”,“无明”的意味。“无常”指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常驻不变的实体;“无我”指个人的生存状态实为“空”;“无明”指对世界的根本状态没有领会。世界上一切现象皆由“五蕴”产生,因而无常。所谓“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若认识到世界的“无常”“无我”,则金钱地位等现象实为虚幻,反之会受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折磨。2、性空。“空”不是“没有”,而是“非实体”。是不可得,不可识,亦不可追求的。佛家讲“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皆为“空”;讲“诸法空相”。3、因此佛教中的终极实在没有实体,不能用概念语言和对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和推理,也不可能通过感知和观念化的思维去认识。强调万物都在变化且相互依存,本性不为实体,亦无法表述和追求。要想体会终极实在,须禅修。7、Q:中西三方古代终极实在观主流思想的相互参比。(版1)A:西方传统印度中国(包括禅宗)奥义书小乘大乘1.与变化有内在关联否××?×√?√2.服从逻辑否√××××3.能否被概念语言表达√××××4.非概念显示(?)××(双否定)××?√5.有无性别差××××√传统终极实在观异6.与艺术、宗教有区别否√×?×?×?×7.技艺数学(西方化)瑜伽禅修禅修生活技艺(儒:六艺,道:气功)8.有无自我实体√√×××9.广义理性追求√但√所√走√道路√不同Pt.3真知识如何可能?(10题)1、Q:笛卡尔之前的西方古代哲学如何看待知识的可能性?[人能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自知其无知”吗?](版3)A:1、德谟克里特:知识就是感觉,感觉来源于影象,感觉到的东西必然是真的,真理就是现象。2、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1)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没有什么是常存的,对事物的认识不会有确定性。(2)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样子”。(3)真理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3、苏格拉底:(1)推崇知识,希望找出永恒不变的美德的知识;(2)重视概念,所有理论都建立于概念之上。(3)认为自己没有智慧。4、柏拉图:(1)真知识是关于理念的,需回到理念即“事物的本身”,通过回忆得来。(2)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就是回忆。5、亚里士多德:(1)归纳法的提出—从可变的现象得出不变的真理。(2)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认识从感觉开始,感官接受事物的感性形式,任何能被感知的事物中一定有可感形式。(3)思维接受可思维对象,心灵亦为可思维对象。(4)人通过感觉和理性能够认识真理。6、皮罗---怀疑主义。(1)每一个命题都有一相等命题与之对立。(2)所以不可能判断真假。(3)置问题于悬而不决,不作判断中,以求得心境安宁。2、Q:笛卡尔如何论证知识的可能?其创新之处何在?(版2)A:论证知识的可能性:笛卡尔首先确立了四条方法论原则,其中第一条要求出发点的绝对真实,在方法论指导下,笛卡尔把凡是可能出错的(虚假的)都当作错的,以便找到那不可能错的。经过彻底的怀疑后,他发现有一件东西或事情他完全无法怀疑,这就是“我在思想”,因为“怀疑、理解、肯定、否定等都属于思想或意识,人们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在笛卡尔看来,“我思”就意味这有一个思想的主体——“我”的无可怀疑的存在,这就从“不可怀疑我思想”这样一个对我来讲绝对清楚明白的认识论事实推导出了第一条存在论的公理:“我思故我在”。然而,“我思故我在”完全囿于我个人跳不出来,在认识世界时便出现了偶然性,因此必须论证上帝的存在。于是笛卡尔进而论证了上帝及物质世界的存在。上帝保证了我们心中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真实性,因而也保证了外界事物的实在性,同时亦保证了心灵与物体之间的一致性。最终得出结论:心灵的本质是思想,物质的本质是广延,心与物是两种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上帝保证了我们对物质存在的想象是真实的。创新之处:(1)“我思故我在”首次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提出知识涉及的是主客之间异质的关系,这是一种深刻的改变。笛卡尔为改变众说纷纭的状态,在知识论中找到了一个完全确定的、站立在自身之中的自明的全新起点,即“我思故我在”,它比传统西方哲学的起点更高。(2)在笛卡尔的整个思想中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天赋观念原则、身心二元论(主客异质),尤其是体现于其中的数学化、自然科学化、理性独立化的哲学方法,是巨大的创新,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Q:英国经验论提出了什么挑战?它是合理的吗?(版2)A:经验论提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来源于感觉观念。洛克:1.知识归根到底是源于经验的,来源于感觉观念。2.想保持这种感觉观念与物实体的联系,区分物体的原初性质和第二性质。巴克莱:1.承认感觉是认识的主要来源,知识的对象是观念。2.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在于被感知。3.感知他们的是心灵或自我,心灵或自我是唯一实体。休谟:1.一切观念来自感觉,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2.对世界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习惯。3.因果律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和任何知识都没有必然性,是联想结果,可称之为“习惯”。?★挑战是合理的吗?:刚逃出先验论,又陷入经验论的泥潭。(独断
本文标题:哲导答题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