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探源
学号:2010041238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根源学生姬珍珍指导教师王耘副教授年级2010级专业历史学系别历史系学院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根源学生姓名:姬珍珍指导教师:王耘副教授年级:2010级历史3班专业:历史学2014年4月课题来源:题目自拟:通过查看资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分析拟定的论文题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的: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其概况了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研究唐太宗“华夷如一”的思想根源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国古代盛世的各方各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各项发展与成就,对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而言它是个神秘的课题,同时也起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启迪未来的目的。意义: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只有各族民同心同得,携手向前才会有国家的繁荣与前进;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有以史为鉴,方能够不断进步。尤其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里,中华民族要想长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研究唐太宗“华夷如一”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具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国内研究现状:1、历朝历代政治家对这一思想的学习、借鉴和采用;比如后代统治者采取相同的思想来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和现阶段我国采取的各项民族政策等,这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唐太宗“和同为一家”的思想。2、唐后很多历史学家和学者们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研究及其他们的理论成果中,唐太宗的“华夷如一”思想肯定是重要的一页;经过无数史学者不断探研,这一课题在国内已发展成熟。(二)国外研究现状:1、中国在古代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汉唐,学习历史我们知道,唐代曾影响周边各国以及整个世界;所以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明圈”和“中华文明圈”,其各方各面都对世界有这深刻的影响,当然,它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不列外。2、同样地,国外的很多历史研究者在研究中国历史上,唐代绝对是最重要的研究朝代,而唐太宗亦是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在研究唐代政策和发展根源中,“华夷如一”的思想广受青睐,在研究这一课题方面也取得了很高成就。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主要内容:1、什么是唐太宗“华夷如一”的思想;2、对唐朝的社会大背景进行详细的概述;3、“华夷如一”的思想出现进行深刻的根源分析;4、“华夷如一”思想的影响;主要方法:1、材料搜集整理法: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2、文献研究法:针对这个课题,搜集有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问题:这一课题涉及面比较广,资料不易筛选,合适的资料不易查找,写作过程中需要慎重把握。解决方法:查阅古籍;咨询老师;上网查询。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起止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5月。进度安排: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拟定论文题目,收集相关资料。2013年12月—2014年1月:查阅相关资料并作笔记。2014年1月—2014年3月:进行系统的整理,初步完成论文的写作。2014年3月—2014年5月: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2014年5月:论文基本完成指导教师审查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___________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签字)年月院(系)审查意见:____________院(系)主任(签字)年月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根源姬珍珍摘要: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并与唐太宗个人的民族观相结合而形成并实施的。对华夷“爱之如一”是唐太宗平等思想在民族观上的体现。本文主要对“华夷如一”这一思想的涵义、表现、出现的背景、根源作简要的分析。关键字:唐太宗华夷如一民族平等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民族偏见较少,民族平等思想较多的帝王。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民族观是一大进步,为他的后世者所继承,也颇受后世史家的赞扬。直到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那么唐太宗的这种开明进步的民族观从何而来?他的“华夷如一”的思想根源在哪?近年来学界对于太宗时期相关的民族政策研究已经颇为具体丰富,但都主要是对一些具体民族政策下结论,而忽略了其实施民族政策在思想层面上的体现,本文在根据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即浅要谈谈唐太宗对华夷“爱之如一”这一平等思想出现的背景、在民族政策上的的体现及其思想根源。一、华夷如一思想的涵义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华夷”之说,源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别”思想在“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转变变成了“华夷一统”的思想并开始形成与发展,成为历朝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唐太宗的华夷一统思想主要分为华夷无隔和爱民如一两种思想。(一)华夷无隔皇帝作为天下共主,有“含育万类”,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责任,这个秩序中既包含中原民族,也包括周边少数民族。既然帝王的恩泽如日月雨露,万物均沾,则他的“忧劳兆庶”,当然也应该“无隔华夷”。他的恩德加于万物,他的威严也应加于四海,那是“无远不庭,无思不服”的,总而言之,他要作天下的共主,不论华夷,都应纳入他的统治秩序之中,达到“四海如一家”的理想境界。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思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使“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丰顺”,使周边个民族均处于大唐帝国的统治之下。贞观时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拓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建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二)爱民如一唐太宗认为,在“天下一统”、“华夷无隔”的统治秩序里,所有民族都属“臣民”都应纳入君臣父子的一统秩序中,在这个秩序里,皇帝应该“爱之如一“。这是李世民民族思想中最具光彩的部分。此观念淡化种族差异,对于加强各族对中央的向心力,作用尤大。从“子育万民”、“华夷无隔”的观念出发,李世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对各民族应“爱之如一”的结论。在李世民看来,历史上的帝王都没有很好地处理民族关系,究其原因,并非他们没有才能,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方法不正确,即“贵中华,贱戎、狄”,唯有他改变了这一思想方法,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因而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李世民的“爱之如一”思想,未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而是深入实践中。赵克尧、许道勋在其所著《唐太宗传》中,将他的“爱之如一”的具体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对汉、夷被俘劳动人民同样予以赎取、给粮、給复。二是对汉、夷将领同样秉公赏罚,不存私心,视为一体。三是对汉、夷将领同样任人唯贤。四是对汉、夷伤病大奖同样体恤。“爱之如一”思想是唐太宗民族关系理论的核心,是他千古一帝政治抱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一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唐太宗认识到处理民族关系的几条原则:一,给予少数民族作为人的尊重,平等对待;二,对少数民族多施以德泽,不应猜忌;三,对少数民族积极收养安抚,使其感恩于中央。同时也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央王朝的政策和民心,从更本上否定了传统的边疆之患在夷狄的看法。二、华夷如一思想的体现在与对外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及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唐太宗在政治和外交上坚决摒弃代封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而是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在华夷如一的思想指导之下,太宗时期采用了多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唐太宗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羁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政策的实施,完整的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也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其华夷如一的政治思想。例如,羁縻府州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唐太宗对待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思想,在他和他的臣子看来少数民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并给予尊重。他们认为“遽欲改其常性,同此华风,于事为难,理必不可”,而应当“因其习俗而抚驭之”[2]。唐太宗在总结秦汉南北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时代的特点需要,制定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府州和册封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政策。羁縻府州的设立,既基本保持了少数民族原有的统治机构,又使唐王朝对各少数民族政权拥有了行政领导、征调兵马和收取贡赋的权力。羁縻府州制度既是总结历史经验和自身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民族融合不断深化和唐朝国力强盛对周边少数民族吸引内附的必然,并且为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羁縻府州建立后大漠南北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和平互通,社会稳定,生产得到发展,各民族和部落间交往联合加深。当然,在安边问题上,唐太宗也突破了传统思路,不拘泥于以长城限定南北的旧有模式,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修长城,胜修长城,表现了一代“天可汗”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风范,这可从李白描写长安城“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诗句中,推及到当时不修长城的大唐帝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之盛况。三、思想出现的根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超脱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一个思想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必然与其面临的现实形势息息相关,所以,探究华夷如一这一思想的根源时,我认为应当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之。(一)家族血统首先,在唐帝国统治集团中心就存在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圈。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唐太宗的母系血统上有较多的鲜卑成分。李氏家族长期居住在陇西,中原,或关中地区,同少数民族交往接触频繁。他们数代所仕北魏、西魏、北周都是鲜卑人的政权,他们对鲜卑人风俗习惯及其文化了解很深,也深受影响,不但接受北魏所赐的鲜卑姓氏,而且同鲜卑人互通婚姻。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祖父因辅佐宇文泰入关,赐婚大野氏,官封太尉、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渊父亲娶武川镇之鲜卑贵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之女为妻,而李渊的妻子窦氏,则出于鲜卑贵族纥豆陵氏。唐太宗李世民则娶了拓跋魏宗室长孙氏所出之女为皇后。有着如此亲密的少数民族血统与家族关系,使得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观念和政策自然宽容大度,民族偏见较少,用平等的观念和方式来对待和处理民族关系。在唐太宗看来,“戎、狄与天地俱生”[3]自然俱有汉人的基本素质,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明确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4]。在唐太宗之前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总是拿汉族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甚至服饰饮食等生活方式来要求衡量少数民族,所以认为他们野蛮落后,视他们为禽兽,总想以武力来制服他们。而唐太宗却给予少数民族作为人的尊重,认为既为人就有“人心”,自然就有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他们又“与天地俱生”就应是“与我百姓不异”,因此满足他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给予人格的尊重,像对待汉人一样平等的对待他们,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平等”思想的萌芽,这可以说是家庭出身对唐太宗民族观念的影响。(二)国力强大唐太宗时期的中原王朝强盛无论。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几百年民族大融合,到了隋唐形成了新的民族集团,大一统的民族大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汉王朝击败匈奴用了一百年多的时间。唐王朝灭东西两突厥只用了三十多年。节节取胜的唐王朝收编了大量游牧民族的军队。许多番将成为唐军将领,并确实为唐王朝的征战尽忠效力,如太宗时期的契必阿力(铁勒人)、玄宗时期的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厥人)等。武功盖世的唐太宗被众多臣服于他的北方游牧民族推举为天可汗,这一切使之产生了一种天下归心的感觉。故唐太宗充满自信,标榜自己与过去的帝王他声称自己对华夏和狄夷一视同仁,不取偏见。唐太宗的见解当然正确,但这一正确的观点是以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居主导地位、强者地位为依据和后盾。在唐前期,亦即唐帝国扩张时期,史书上也留
本文标题: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探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123 .html